基于“双减”政策 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2022-02-19 00:41:53
今天 2022年12期
关键词:灯泡斜坡双减

朱 彤

(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0)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教育政策,同时主动积极地推进实施,使课堂教学在保有学科特色的同时,课堂教学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就“双减”政策下的科学课堂教学创新而言,应当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实现完美结合,使学生借助科学实验和研究记录,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基于“双减”,把握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科学课堂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联系着师生间的思维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是教学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推动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在动力。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安排好问题的角度、难度和梯度,通过不断地提问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选择好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即切入口不同,学生思维活动的效果也不同。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较为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学内容的渐进,逐渐提高问题的深度,使学生听后跃跃欲试。例如《电路暗盒》是综合考察学生电路知识和动手能力的一节课,课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当前认知的问题:两只暗盒中分别有导线、灯泡,如果不拆开暗盒,如何利用学过的电路知识判断出哪只暗盒里是导线?哪只暗盒里是灯泡?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复杂,但只要学生稍加思考,就会想到利用上节课《导体和绝缘体》中的电路检测器解决这一新问题。考虑到小学生关注点太多,而且被其它因素吸引后容易忘记已学知识,教师可将电路检测器的组成部分以实物和课件图片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复习应该如何组装电路检测器,以及如何连接在暗盒相应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为没有明白一些知识而提问。例如:有学生不知道根据电路检测器哪一电路元件判断暗盒内部情况?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忽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说明学生此时正在认真思考,且上述问题还很有深度。教师此时可以反问学生:如果暗盒里装的是灯泡,检测器的哪个元件会有变化?学生会想到灯泡亮度会变暗。再问:如果暗盒里装的是导线,灯泡亮度会有变化吗?学生获得教师的反馈和提示后,会觉得教师足够重视自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过程。综上,整个导入环节的教学首先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怎样判断导线和灯泡分别在1号还是2号暗盒?引导学生使用由电池、灯泡、导线组成的电路检测器进行试探,学生逐渐了解到可以根据灯泡的亮暗判断暗盒中的电路元件。

安排好梯度。在实验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多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把握好问题的梯度,提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清楚的“分层式”问题,引导学生由简到难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斜坡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斜坡的应用,其中螺旋是斜坡的变形为难点,“分层式”问题可以这样设计:①解决陡峭的山路行路难问题?盘山公路。②将直角三角形某直角边贴在圆杆铅笔上绕起可以得到什么?螺旋,螺旋是斜坡的变形。③坡长等长,坡度分别为30°和45°的斜坡绕成的螺旋有何不同?螺距不同。④螺丝钉其它条件相同,用同一螺丝刀拧螺距不同的螺丝钉进同一木块,省力情况是否相同?为什么?斜坡坡度越小越省力,螺距小的螺丝坡度小,因此拧起来更省力。⑤螺旋的应用?螺丝钉、红酒开瓶器。⑥螺丝钉是斜坡的变形,拧螺丝钉的螺丝刀(起子)也是斜坡的应用吗?运用斜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出螺旋这一斜坡相关的新知识点,并通过实验和分析得知螺旋省力的原因,最后留一个尾巴问题螺丝刀,留待新课学习。以上六个问题一气呵成,高效地将实验课中的实验内容和科学知识串联起来。

借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提问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在师生的讨论和探究之下尽可能多地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2.基于“双减”,优选实验材料

“双减”政策下,在有限的课堂实验时间里,实验材料是否合适将会影响实验时间和实验效果。实验材料的准备作为实验的初始环节,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精心准备适合教材本身、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探究材料。

实验材料的“探究性”。教师应当提供能逐步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体会科学学习的全面性和深度。例如《点亮小灯泡》实验教学中,实验前学生基本都知道电路实验所需材料,对于实验成功信心满满。实验一要求学生利用一节电池点亮没有灯座的灯泡,几乎所有小组都以短路方式连接,成功的小组也存在偶然性,学生思考失败原因也不得法。学生信心有受到一些影响,教师紧接着提出实验二,提供解剖好的灯泡,学生观察灯泡内部灯丝走向,从感官上了解了电流在灯泡内部的流经过程,终于找出了正确连接方法,再次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并能很快理解和区分通路、断路、短路这三种电路连接方式,为学习后续电学知识打下了较好的知识基础。

实验材料的“科学性”。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应当包含将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并且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感性知识。例如,在教学《太阳钟》这一课的时候,需要在有限课堂实验时间里,让学生了解白天时间里赤道日晷晷针的投影规律。学生提出模拟对象不仅有太阳光,还有太阳运动轨迹这样的天体运动方式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小型手电筒模拟太阳光模拟,但是太阳运行轨迹如何模拟都有些犯难,因为靠手拿小灯泡变化其位置科学性上有些欠缺,但学生能够提出材料应当符合的条件:半圆形,且有连接电筒的套环或者固体电筒的轨道装置。当教师提供准备好的竹篾模拟太阳运动轨迹后,小组实验中学生解放了部分双手,更加清楚方便地发现赤道日晷晷针的投影规律,能够高效地在课堂上完成这一模拟实验,也为后续在太阳下实际使用太阳钟测量时间打下了基础。

借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双减”政策下,优选实验课材料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实验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发现现象获得数据,从而在实验技能提升的同时,能够实实在在地获得知识。

3.基于“双减”,有效记录实验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研究记录一项,给出了许多“具体内容标准”,如:“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会做简单的定量记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实验记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科学课学会记录实验记录,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理科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着重提升科学课实验记录有效性,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列对提升科学课实验记录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记录方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愿意记录。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记录的设计需要符合逻辑渐进有序合理的实验探究过程,更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趣味,让学生有愿意记录的意愿。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文字书写还处在不太熟练的阶段,如果要求学生使用过多的文字记录,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同时学生会对记录产生抵触心理。鉴于这一学段的学生习惯于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因此可以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表达准确的符号等形式记录相关内容。例如在设计《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的记录时,考虑到是一年级学生,学生观察完校园里的植物后,画出自己找到的植物,用拼音简单记录植物铭牌上的重要信息。只有符合学生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记录的有效性。例如设计认识常见岩石和矿物的实验记录,考虑到学生已是高年级段,对于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使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因此要求以二维表格的形式记录。二维表格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概括知识点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理科知识的学习。区别于文字段落,表格可以直观明了地呈现知识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分析和得出结论。不仅是探究活动记录,二维表格同样适用科学概念的概括和归纳。

记录内容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碰撞,使学生有所收获。探究活动中,学生一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与探讨后进行记录。例如在四年级《点亮小灯泡》一课中,要求学生利用一节电池点亮无灯座的灯泡,记录上直接呈现电池和灯泡的简笔画图片,要求学生用线条表示导线,在记录图上画出成功的连接方式。交流环节时,成功和失败的连接方式全部呈现在黑板上,方便大家向成功的小组学习,教师也无需花费过多时间介绍如何正确连接,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某种记录方式从来都不是某个学段的专属,实际教学中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综合学生能力等特点。

借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在实际记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敢于表达自己独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录。在相互探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产生一份既能反映学生真实思维碰撞过程又有质量的科学记录。

小结

“双减”政策的执行要突出育人为本,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小学作为学生理科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优化实验内容和器材,让学生亲身实践,经历充满乐趣的实验过程,从中获得了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和实干的胆略。

猜你喜欢
灯泡斜坡双减
“灯泡”诞生记
灯泡创意秀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8:54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家教世界(2020年1期)2020-03-07 04:57:30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信仰的“斜坡”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