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研究

2022-02-19 00:41:53
今天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理性法治道德

苑 鑫

(威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贵州 威宁 553100)

教师对初中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初中生增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学会理性理解事物,理性分析和应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整个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其课堂教学实效,是当前教师重点探究的教学问题。目前很多教师将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贯穿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教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结合生活情境,启发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

教师要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让学生养成稳定的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在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中,道德素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而言,教师可尝试辅助生活情境创设方法,着重培养初中生应有的道德意识,使其在长期遵守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树立起稳定的、正确的道德观念[1]。

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一课为例,教师可引入以下几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境:(1)有的人总喜欢在别人面前亮出自己的“汗脚”;(2)有的人说话时总喜欢带脏字;(3)有的人在公共场合不注意保持安静,肆意地大声喧哗;(4)有的人在购买东西时,遇到人多的情况,不喜欢排队,若无其事地插进队伍。

教师在呈现这几种生活场景之后,可引导学生走进情境,展开独立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过类似的事情?你们还见过哪些不讲道德的行为?你们心中是否有话想要对他们说?你们觉得自己如何做,才能区别于这些人,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呢?”

这几个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朝着“如何尊重他人”这个方向展开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这些生活现象,概括“尊重他人”这一良好道德品质的精神内涵,并给出一套解决方法,成长为懂得自我尊重、尊重他人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教学主题就是“互相尊重”,其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出发,依托生活化情境创设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可加快实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目标。

2.加强合作学习,增强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可谓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和“魂”,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国家的心理归属感、情感归属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坚持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其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凝聚心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的发展进程[2]。

在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主线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应有的政治认同感。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根本政治制度”一课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围绕不同的知识点展开探究,或者围绕不同的学习问题展开合作性的讨论与交流。

比如各小组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知识点,可围绕制度的基本内容、组成部分及各自职权、制度建构的目的与根本任务、投票选举原则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来展开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其运行意义。

这部分课堂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真正从现实生活出发,增强他们对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可以让学生展开新一轮的合作讨论学习活动:“我们该如何才能找到身边的人大代表呢?”学生在分工合作、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可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从手机、微博等途径,可以快速了解到人大的相关信息。还有的学生去自主寻找社会生活中人大代表联络处,这可使其深刻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自己身边。

教师可基于此,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身上肩负的重任,合作讨论“坚持与完善人大代表制度”这一问题,坚信人大代表制度的运行,可以保障社会公民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3.组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应有的理性精神

当一个人在面对某一重大事件时,可以在不被个人情绪左右、不被偏见所影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理性的认知,给出理性的解决方法,就意味着他具备一定的理性精神。教师在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其增强自身的理性认知能力,使其学会公平公正地看待问题,作出客观的、有理性的选择[3]。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辩论活动,使其在辩论的过程中理性看待问题,形成个人观点,给出理性解决问题的对策。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一课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围绕“互联网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学会理性地看待网络给人带来的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在教师经过这一轮辩论活动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理性观点,给出一套“合理利用网络”的应对方法。在学生给出具体的方法后,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对此予以科学的评价,找出这些建议的不足或者优点。比如有的学生从“网课”这个角度,提出了合理利用网络的方法,让每个人学会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基础上,展开线上学习。其他学生可对这一建议给予评价,分析这种方法的利与弊。

很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始终秉承理性精神,理性看待问题,让学生不再被某些事物的表面所迷惑。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理性认知能力。

4.引入合适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

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强调了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法律的性质、地位及作用进行深刻的认知,形成理性的看法,学会遵纪守法,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益,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在核心素养教育视域下,教师更要注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这一法治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合适的法治案例,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内容,从具体的案例中理解原本抽象的法治知识,了解违法的危害性,了解遵法、守法和用法的重要性,使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

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为例,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让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各项义务,让法律成为保护自己健康成长的最大武器。教师可自主搜索社会热点,下载相关的新闻视频,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备受社会关注的案例内容[4]。比如教师可提供以下几个案例:

(1)14岁男孩被高年级学生拦下来,要求给钱,在无钱可给的情况下遭殴打;(2)13岁女孩被继母家暴致重伤;(3)15岁男孩交了一个朋友,朋友时常带他去游戏厅、酒吧等场所玩,在朋友与其他人发生冲突后,怂恿他一起为自己出口气,于是不顾对方的反抗和哀求,殴打对方;(4)16岁的男孩偷偷离家出走,想要辍学打工,不料被骗,人身自由受限制,不得已地为了自救,做出了很多错事。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这几个案例,找出这些案例发生的根源,并深入思考:“假如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该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若是你见到了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保护未成年人这一弱势群体,或者将未成年人拉回正途?我们身为未成年人,法律还给了我们哪些权利和义务?”

学生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能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有利于学生增强个人的法治意识,学会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

5.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内容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应注重依托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让学生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5]。

以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一课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到各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共同走上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教师可让学生参与以下的实践活动:(1)走进社区,做好社区的垃圾分类,在社区中宣传垃圾分类的绿色环保理念;(2)参与到以步行、骑自行车等绿色交通为主的绿色旅游活动中,体会到“绿色通行”的意义;(3)参与到植树造林、栽种花草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栽种绿色植物的意义。

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到其他的绿色家园建设活动中,努力共筑充满生机的绿色家园,保护人类的生存场所,将自己真正当成是社会上的一份子,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

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是青春活力旺盛、个性特色明显的特殊群体。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将新的教学元素——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多种科学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并树立理性精神,理性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理性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