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菊芳 杨 静
(兰州城关区雁东路小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养成多种良好的习惯,培养多种技能,做到各方面的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班会课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塑造。但同时,低年级的学生缺乏充足的知识修养和良好的思维能力,经常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导,难以有效落实班会课中的各项活动。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于低年级的学生喜爱幻想、热爱游戏、喜欢美好事物的心理特点,创设多种主题和形式的微情境,让学生进行生动的观察、感受和表演,以此提高班会课的教育深度,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低年级的学生,缺乏成熟的辨别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多种不良的习惯,阻碍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可以分为规律的作息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正确的休闲习惯等。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微情境分别对学生的这些习惯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出人在不同时间段睡眠时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睡眠呢?”学生能够借助视频内容了解到应当在每晚11点之前睡眠,并在早晨7点之前起床。由此,学生能够借助微情境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而在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时,教师先是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膳食搭配的科学视频,然后可以让学生表演视频中的内容。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我们要吃午餐了,应该吃什么午餐呢?”学生可以将肉类、蔬菜、奶蛋类食品按照相应的比例放置在碗中,以此掌握膳食搭配的方法。同样在培养正确的休闲习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关于沉迷手机和电子游戏的科普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讲座中主人公情绪以及生理状态的变化,认识到长时间沉迷手机和电子游戏的危害,进而有意识的参与阅读、聆听音乐、体育锻炼等健康的休闲习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多种主题的微情境,帮助学生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现代社会,小学生的生活条件普遍都较为优越。在家庭生活中习惯于有父母安排各种日常事务,由此会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并会出现意志力薄弱、心理状态消极等问题。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微情境学习生活技能,让学生充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低年级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主要包括衣物清洗技能、衣物更换技能、卫生打扫技能、简单物品维修技能等。其中的一些技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学生进行整体性的学习;其他一些技能较为简单,主要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实践,形成技能运用的习惯。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进行情境的模仿和情境的表演活动。比如,在培养衣物清洗技能时,教师现实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清洗衣物的过程是怎样的?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学生可以模仿视频内容,分别向水盆中倒入清水和洗衣粉,然后进行衣物的清洗。又比如,在培养简单物品的维修技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维修钟表、维修玩具等视频,学生能够模仿视频内容使用改锥、螺丝、胶带等工具对相应的物品进行维修。而衣物更换技能和卫生打扫技能较为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情境表演活动,形成运用这些技能的意识。比如,在培养衣物更换技能时,教师可以用红色图画的代表夏季,运用金黄色的图画代表秋季。学生能够分别穿着短袖和毛衣等衣服,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培养打扫卫生的技能时,教师可以分发给学生劳动工具,让学生打扫教室各个角落的卫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多种形式的微情境帮助学生培养生活技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是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前提。而在日常班级生活中,很多学生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学习中,缺乏相互交往的意识,容易造成与同学存在较多的隔阂。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微情境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体会到人际交流的乐趣,发现他人的美好之处,正常交往意识。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相貌、性格、兴趣爱好和有趣的经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创设微情境进行自我介绍。比如,一名学生可以以绘画的方式创设微情境,描绘出个人的外貌,说道:“这就是我,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巴”。另一名学生可以描绘出图画,说道:“我长着长长的头发,穿着红色的衣服”。由此,学生能够以图片为微情境进行热烈的交流,增进彼此的情感。又比如,一名学生可以拿起书本,表现出认真阅读的状态,说道:“我在上课时很认真,总是会仔细阅读课文。”一名学生可以拿起作业本,表现出认真书写的状态,说道:“我最喜欢做数学作业,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讨论数学问题。”由此,学生能够以学习为微情境,展开热烈的交流。同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创造力,创设出更为丰富的微情境,对自我进行多样的介绍。比如,一名学生可以拿出自己的汽车、变形金刚等玩具,说道:“我最喜欢玩汽车和变形金刚,使用遥控器就能让汽车不断前进。欢迎大家和我一起玩耍。”另一名学生也可以拿出自己的玩具,分享自己参与游戏的有趣故事。由此,学生能够以爱好为话题,创设微情境,增强相互交往的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微情境进行自我介绍,增进彼此的了解,提升班级凝聚力。
低年级学生缺乏足够的集体生活经验,在面对事情时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考虑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容易在班级生活中产生多种矛盾。因此,在班会课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微情境引导学生展开集体游戏,让学生共同创设游戏环境,完成游戏任务,充分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有趣的故事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漫画,共同表演漫画中的故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想表演哪个人物呢?怎样能够让故事更加真实呢?”学生首先可以共同阅读漫画,了解故事的情节,接着,可以描绘出漫画中的各种图画,粘贴在画板上,营造故事的环境;接着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衬托故事的氛围。最后可以分别扮演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在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是怎样配合,怎样解决困难的呢?”学生可以表演出漫画中人物共同前进,应对各种困难的场景,从而以这些场景作为微情境,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习人物相互团结的精神。同样,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构建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公园生活为微情境,共同展开手工制作活动。由此,一些学生可以共同使用硬纸板裁剪出圆形的图案,表现公园的广场;一些学生可以使用小木棍作为树木,在小木棍上粘贴绿色的彩纸,作为树叶,表现公园树木葱翠的特点。一些学生可以在水槽中注满水,将水槽中丢入石块,表现出公园的小河。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创作的作品。学生一方面能够体会到公园风景的美好,另一方面能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丰富乐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微情境展开有趣的集体游戏,充分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接受正确思想的指引,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微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事迹,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先进人物的先进精神,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不断强化理想追求。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具有先进精神的人物。低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对此有所了解。因此,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创设微情境,相互学习详见事迹。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最敬佩的人物是谁呢?可以讲解这个人物的故事吗?”对此,一名学生可以从绘本中寻找出匡衡凿壁借光的图画,让其他学生观赏图画,了解匡衡刻苦学习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一名学生可以从科普书籍中寻找出爱迪生研制电灯泡的图画,并有感情地诵读科普故事,让其他学生体会爱迪生刻苦钻研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而很多先进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学生只有融入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感悟。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育电影观赏的方式感受微情境,培养学生相应的精神品质。比如,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依次播放出李大钊英勇就义、红军长征、董存瑞炸毁碉堡、邱少云烈火焚身等短视频。学生能够接触到多种画面的视觉冲击,根据知识修养自然而然的联想这些人物的其他故事,进而体会这些人物共同具有的英勇拼搏、坚强不屈的精神,在多种画面的震撼下深度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多种与先进事迹有关的微情境,让学生从特定的角度进行情境的观赏和体验,对相应的思政主题形成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挖掘学生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微情境通过多种方式表现个人的特长和优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自我的价值,强化对自身的认可,塑造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努力奋进的精神风貌。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微视频的方式创设微情境,表现个人的独特风貌。比如,在班会课前,可以与学生交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有意义的瞬间呢?可以把他们录制成视频,让我们在班会课上欣赏吗?”由此,一些学生可以录制自己帮助家人整理家务的视频,体现自身热爱劳动的优点;一些学生可以录制自己参与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获得优异比赛成绩的瞬间,体现自己热爱运动,善于奔跑和跳跃的优点。一些学生可以录制自己捡拾道路上的垃圾,进行垃圾分类的视频,展现自己保护环境的优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观看这些微视频,对相应的同学进行评点。学生能够产生出相互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我。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现场表演的方式构造微情境,表现个人的独特优势。比如,一些学生喜欢绘画,其他学生可以说出:“你可以很快画出一只小猫,一片云朵吗?”学生可以按照同学的要求进行现场绘画,从而获得他人的肯定;又比如,一些学生喜欢音乐,其他学生可以说出:“你可以用笛子演奏乐曲吗?”学生可以吹奏笛子,表演出欢快、宁静等多种旋律的音乐,让其他学生获得精神的陶冶,感受自身独特的音乐优势。同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人留下难忘的瞬间吗?”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造有意义的情境,产生出在班会课后积极融入生活,帮助他人的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运用微情境表现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身的认可,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的热情。
在新时代,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生活,从生活中进行深刻的学习和感悟,以此获得全面的成长。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微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此强化学生的奉献意识,进一步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追求。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修养和生活经验较为有限,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微情境,以此提高教育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交通出行为主题,创设多种微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分别播放出行人在红灯亮起时经过马路和绿灯亮起时经过马路的微视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觉得哪个人的出行方法是正确的呢?我们能够从视频中联想到怎样的交通知识呢?”学生首先能够联想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知识,进而对微视频中不同人物的做法进行评点,以此强化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播放出学生在公交车上向老人让座的微视频。并与学生交流:“大家觉得视频中的这个孩子是怎样的呢?”学生能够表达出:“敬老爱幼是传统美德,我们要学习这个孩子的做法,向老人让座,让他们不再疲劳”等认识。同时,低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自发地关注一些社会现象,并获得个人的感悟。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设微情境,评析相应的社会现象。比如,一名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自己拍摄的清洁工人劳动的图片以及他人乱扔垃圾的图片。并表达出:“清洁工人每天很辛苦,总是很早起床就打扫环境。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乱扔垃圾,破坏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等话语。其他学生也可以表达出:“我们要体谅清洁工人的辛苦,不乱扔垃圾,共同创建美丽的城市……”等认识,从而增强对劳动者的尊重意识。其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创设相应的微情境,表达个人对于相关社会现象的看法,并依托微情境与其他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进一步强化关注社会现象的热情。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运用微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相应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充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提高班会课教育的深度。
综上所述:微情境具有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创新班会课的展开形式,让学生发挥多种感官进行深刻的学习和感悟,充分提高班会课教育的效果。在小学低年级班会课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的实际状况,深入研究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创设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微情境,让学生进行生动的观察、感受与模仿,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能力、强烈的团结意识和远大的理想追求,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