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立场”问题

2022-02-19 08:47:57王泽亚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表征共同利益根源

摘 要: “立场”问题是诸多哲学问题的根源所在,以“立场”看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立场”的表征、行为手段、根源三个维度对“立场”进行解读,或可回答诸如社会、伦理、道德等实际问题。对“立场”的深度解析,有助于将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破除迷障,直击问题的本质。

关键词:“立场” 表征 行为手段 根源 共同利益

哲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门只关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脱节的学科,它提出过许多不同方向的问题,其中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诸如正义、伦理、道德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方案,而“立场”似乎与这些问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立场”进行解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立场”一词的来源

“立场”一词大致在20个世纪20年代被引入中国,受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对立场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辞海》对其解释强调“特别指政治立场”。1988年Biber & Finegan 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视角对“立场”这个概念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将“立场”定义为:“人们说话时不仅要表达话语的命题意义,同时不可避免地要表达其立场,即说话者/作者的感情、态度、价值判断和愿望等。”Biber & Finegan(1989)对立场的定义做了进一步完善,表述为“对于信息命题内容的态度、感觉、判断或承诺的词汇或语法表达”。这几乎是单纯地从语义角度对“立场”进行的定义,是词汇脱离语境情况下所表达的主观意义,也是“立场”最基本、最首要的意义。如今三十多年过去,“立场”的理论框架已经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发展到功能语言学视角,进而又转向社会学视角,并对哲学、伦理学等学科影响颇深,呈现出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一些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立场”一词被中西方诸多理论家大量使用,不仅仅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立场”的解读有所不同,而且针对“立场”的研究,也与越来越多的学科进行联合。并已公开出版了数本专著和论文集对立场问题做专题讨论,如Hunston & Thompson(2000)、Gardner(2001)、Mushin(2001)、K?rkk?inen(2003)、Wu(2004),Keisanen(2006)、Englebretson(2007)、Rauniomaa(2008)、Jaffe(2009)、Hunston(2011)等。

由此可见,由于学术背景、研究角度、学科特征的不同,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立场”的研究呈多样化发展。但是,由于学术背景、关注兴趣和研究角度的差别,迄今为止,学界对立场的定义和内涵并未达成一致,立场的分类标准还存在分歧。在对“立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附加过多的人为条件限制,固然能使其研究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立场”本源的追踪。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不利于我们理解“立场”的基本本质,也不利于深入研究更为广域的社会生活问题。对于未来该如何发展“立场”研究这个问题,还应该回归于“立场”本身,并从其自身的表征、行为手段、根源这三个维度,做进一步探究。

二、关于“立場”三个维度的分析

(一)对“立场”表征的探究

“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名词,“立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此我们对“立场”的研究应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层层深入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与“立场”的联系,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也就是“立场”的表征问题来实现,这些表征问题涵盖哲学、伦理、道德等,范围极广。许多哲学问题、伦理学问题及其他社会生活问题的内在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立场”问题。因此,就需要对这些冗杂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防止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偏离方向,忘记最初的目的,造成选择上的困扰。

就像菲利帕·福特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提出来的“电车难题”,失控的电车即将撞上五个人,你是选择不作为任由五人死去,还是牺牲另外轨道上的一个无辜之人。如果纠结于这个问题是对功利主义的认同还是对不道德行为的批判,那的确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但如果明确我们想要得到什么,这其实无非就是一个立场问题。只要站好自己的角度,明了想要达到怎样的结果,那么“电车难题”似乎并不是那么难以回答。此外,在电影《姜子牙》《流浪地球》等影片中反映了的一系列问题,对是否该牺牲一人以救众生?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利益应该如何取舍?正义究竟是什么等问题的追问,实际上也都是对“立场”问题的追问。揭开这些寻常问题的表面现象,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指向就是“立场”。上述这些问题都是“立场”的外化表述。

众多纷繁复杂的假设和猜想使得原本并不复杂的问题本身扑朔迷离,如果了解这些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存在的,那么答案并不复杂。诸多问题的回答思路都会遵循人们自身的主观态度、想要达到的目的,最终指向“立场”。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得到与之相符的答案,整个解答问题的过程也会变得清晰明了。因此,人们思考哲学、伦理学及其他社会生活问题时,阐发观点的角度就是个体的“立场”。在回答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难题时,自发地选择站在一种地位、用一种态度对问题进行解答,就是运用“立场”来化解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而且立场是一种意识表现和行为。相对于一般的意识活动,立场不是随意的见解或感受,而是相对稳定、持久的理性认识。立场可以隐而不显,但作为一种理论态度和倾向,在面对具体事物和问题需要明确表达主体意向时,立场的选择性就立刻突显出来。这就是“立场”为什么能够回答哲学、伦理、道德等问题,而社会生活中这些经典的思想问题仅仅是其表征的原因。

(二)对“立场”行为手段的探究

“立场”是社会生活中诸多思想问题的归结,当哲学、伦理、道德等问题共同指向“立场”时,“立场”又会通过一种特定的行为手段被再次表现出来。“立场”是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具有极强的主观选择性,因此,这种行为手段通常表现为,不同的人向同一团体聚集。这种聚集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带有推理和判断力的。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构想,即哲学王以绝对理性掌控国家,其他人各司其职就能达到国家正义的观点似乎过于理想化了。且不说这种全知全能、不偏不倚的哲学王是否真的存在,单以一个人的角度来说,他的全部决定都属于是“立场”的行为手段,只代表着相同利益集团的观点和目标,却无法代表所有人。一旦涉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冲突,那么他的“立场”决定他必然保护己方。因此,有观点认为“这种理想也许对于高于人类的生物可能存在”,这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生物,他们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做任何事都带有明确的主观性,也必然会向着相同的群体聚集。不同的人群自发聚集于同一群体,是因为各自的“立场”相同,而“立场”不同的人又会组成另外的群体。这也就是“立场”展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手段,是任何人无法避免的。

人在做出选择时难免会带入感性思维,因为无论是小到社会团体还是大到一个国家,人总是这个群体的基本构成,而形成共同群体正是人对“立场”的选择。这就需要聚集于同一群体内部的各个成员,自觉接受群体内许多规则的约束,这些规则由各成员共同制定,是约定俗成的,受到同一群体内部各成员的拥护,并且最终会以白纸黑字的形式成为法律,具有了强制性。这就是“立场”的又一表现形式,也是其行为手段之一。这些规则和法律是对同一群体内部聚合力的保障,也是达到共同目的的必然要求,是“立场”得以存在的外化手段。就像柏拉图晚年也意识到了,单纯依靠哲学王并不能实现国家正义,还需要一定的法律对内部成员进行约束,以保障共同体的共同目标能够实现,这样“立场”才能长久存在。

因此,当“立场”被一些个体或者群体通过上述种种行为手段表达出来时,就会出现志同道合的团体、理论上的流派、行动上的党派,等等,在这些共同体当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团体内部各成员思想行动高度契合,这些团体都具有共同的规则,而且成员会自觉遵守。由此可以得知,“立场”不仅仅是对表征问题的归纳总结,它还会以另一种形式被表达出来,并在自发聚集不同个体向同一目标行进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充分证明了“立场”具有自主选择性,是自觉的、主动站位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被表现出来的。但以上种种还不能很好地说明什么是“立场”,因为上述现象只是“立场”的行为表达,而并非是最终目的,人们究竟因为什么对“立场”达成了如此高度的一致?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立场”根源的探究

在对“立场”的根源进行探究时,应该是不加任何限制,单纯以其本源概念来考察的,这也是最基本、最准确的方式。抛弃繁杂的外在限制,追问人们为何会认同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则、共同的法律,自觉接受规则和法律的约束?又在这样的团体中想达到怎样的目的,能达到怎样的目标,要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就可以挖掘到“立场”的根源——共同利益。

通过对“立场”的探究可以发现,人们并非单纯地为了聚集而聚集,这种主动的聚集一般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经提出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观点,在某一层面上证明了利益是人们聚散的关键,这或可对我们理解“立场”的本质有所帮助。究其根源,“立场”问题也是关乎同一共同体共同目的的问题,共同目的是共同体之所以聚集不同个体的唯一黏合剂,也是“立场”存在的唯一内在要求。共同目的又可以理解为是共同利益,共同利益所指的方向就是“立场”的本质。即在同一共同体内部,达到同利同害的状态。“立场”所有的表征问题、行为手段最终都是以获得共同利益为目标的,这也就是“立场”的根源。

“立场”带有很明显的利聚则合、利尽则散的特点,利益相同的个体相聚形成同一“立场”,表达相同的观点、诉求,获得共同的利益。但即使是在同一群体内,一旦利益不同,人们又会选择各自新的“立场”重新形成新的群体,原先的群体将不复存在。而且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事物的处理方式,以及要达到何种目的,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公孙衍主张的“合纵”和张仪主张的“连横”,就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主导着合纵连横的七国战争,从不同的“立场”对利益进行瓜分。由此可见,人们认同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则、共同的法律,自觉接受规则和法律的约束,都是以获得利益为基本原则的,那么也就不难看出“立场”的根源就是共同利益。

但有一个问题需要谨慎对待,那就是“立场”有时是有是非之分的。而且,选择了什么样的“立场”不仅代表着对其利益的认同,也需要接受其带来的一系列后果。由此可见,“立场”的根源就是共同利益,就是对表征问题的回答,明了“立场”问题的根源,得出对“立场”深刻的认识,就不难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哲学、伦理、道德难题是可以被回答的。

三、“立场”对表征问题的回答

社会生活中众多如哲学、伦理、道德等表征问题可以归纳为“立场”问题,“立场”又用其行为手段表达共同群体的共同意愿,表达出的共同意愿究其根源是为了获得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又可以作为表征问题的答案解决实际生活中那些令人难以抉择的哲学、伦理、道德难题。“立场”的三个维度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逻辑,由此我们对“立场”的研究才算得上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对“立场”三个维度的探究,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提出的诸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的问题,是为了给诸多表征问题寻找答案。

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的存在都是以人为本体的问题,这些问题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地去解决,所以解决这类问题也必然以人的主观意愿、主观选择,以及基本利益为先导,人的“立場”的选择会影响这类问题的最终走向。因为,诸如正义、道德、伦理等社会问题是“立场”的表征,而“立场”的根源也是正义、道德、伦理等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必不可少的探究对象。只有明晰“立场”问题的根源,才能针对这类问题给出一个化繁为简的答案。“立场”与许多社会问题互为表里,解决了什么是“立场”这个基本问题,明了“立场”问题是以共同利益作为其根本目的,也就能给上述大部分未解问题以答案,对立场的研究,由表及里再集中表现直至深入根源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找表征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我们探究“立场”问题的目的所在。

因此,我们可以用“立场”这一概念来回答“电车难题”。“是否应该牺牲一人以救众生”,“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利益应该如何取舍”,“何为正义”等表征问题,明确这些问题之下会使人们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而人们又想要得到什么,可以失去什么,目的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偏离既定的目标,也不会觉得难以抉择,而且还可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为何是多变而不稳定的。纵横家为什么能仅凭言语就可以挑起两国甚至多国之间的战争,又能凭借只言片语就将敌对国家变成盟友,“立场”选择背后隐藏的实际是利益的选择。能够通过对“立场”全面分析进而理清问题和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也是研究“立场”问题的意义所在。对“立场”的三个维度的探究,就是为了给社会生活中众多实际问题一个答案。人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这些答案最终指向自身或者群体的利益时,许多问题也就不难被理解。无论是用目的论、后果论,还是其他一些方法考量问题,其根本都是“立场”的选择,也是利益的选择。

四、总结

总体来说,国内外对于“立场”这一问题的研究时间并不很长,对于“立场”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本仅仅以“立场”的三个维度对“立场”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能够切实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两难选择。对“立场”表征问题、行为手段、根源三个维度的深入探究,是对哲学问题现实化的一种努力求证,是为了理清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清晰、有条理。从逻辑上找到一种表征问题与“立场”根源的内在联系,进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 段琼.立场与立场表达研究综介与述评[J].文学教育,2019 (3).

[2] 罗桂花.立场概念及其研究模式的发展[J].当代修辞学,2014 (1)

[3] 柳淑芬.话语中的立场:研究现状及发展路径[J].当代修辞学,2017 (5).

[4] 司马迁.史记[M].武汉:崇文书局,2010.

作 者: 王泽亚,南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表征共同利益根源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破坏发展环境,就是挑战东北人民共同利益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求知导刊(2016年33期)2017-01-20 13:48:06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未来英才(2016年16期)2017-01-11 19:45:28
铁锰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性能表征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0:59:05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两例铜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28期)2016-07-15 04:18:49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价值取向探析
社科纵横(2015年8期)2015-04-09 04: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