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提升路径

2022-02-18 11:32杨国顺
今天 2022年1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政治课道德

杨国顺

(永靖县三峡中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引言

2020年底,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印发了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总结了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科书(以下简称“思想政治课”)的变化和创新。而“20计划”旨在把握新时代,推进融合,强调创新,增强针对性,统筹规划,更重要的变化是“05”计划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必修课改为“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基础’课程名称的改变,突显了‘第二十号计划’对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大专院校及小学的深切关注,以及内部要求每门课程在不同阶段因应其体质及自然价值而作出修订。因此,改进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法律课的独特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1.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的必要性

“定义的意义及其必然的证明只在于它的发展。”此外,对“思想与法治”课程内容和范围的研究也应是“发展过程”的结果。“思想法治”课程的独特基础隐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和要素中。这样的经度也为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以及“必要性”和“可能性”创造了先决条件[1]。

1.1 发展过程是隐含的、根本的

“如果我们追踪任何使命、政治或其他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能获得最清晰的理解。”一个主要趋势是,要不断突出高等学校和小学思想政治学科的融合。

(1)由‘多学科课程’改为‘一级课程’

1984年,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在高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课程的规定,并在国立高校开设了第一门共产主义道德课程。这些规定明确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有关生活、理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这一时期制定的共产主义思想美德课程(试行)方案成为我国第一个“基础”课程,1986年,在“1-5”普通法的框架内,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法律基础的通知》在确定了法律基础课程基本参数和内容的大学中,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关于制定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的意见》,重新统一了原有的《学生思想研究》课程[2]。

(2)由“一类课程”改为“一门课程”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意见》,首次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该系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是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基础。自2006年第一版以来,基础课程教材已修订了8次。同时,在保持基本要素连贯性的同时,根据现代实际,特别强调向新时代人民进行道德法制教育。“20计划”的通过标志着“基础”课程时代的结束,这更加符合新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思想政治学科综合改革的要求。

2.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的基础性

“将来某个时候要做的事情……当然,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将被迫迁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是纵向的,反映了新时期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迫切需要[3]。与其他高校哲学政治课相比,“思想性与合法性”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设置主体、内容等要素的依据。

2.1 开设对象

由八十年代初开始,有人建议‘一般来说,小一年的两个学年是适合’‘05计划’及‘中、小学学生必须修读’。在新时期,原则上,学生应该先修‘基础’课程,然后修‘思想道德与法律’课程,无论是在中小学,仍然以低年级学生为对象,特别是以一年级学生为对象,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总体设计和逐步推进中,必须继承和发挥一系列作用;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有序衔接的过程中,必须‘激励’和实现其根本作用。

2.2 课程内容

从最初对“学生生活、理想、品德、共同兴趣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回顾,到“05计划”“社会主义德育法制教育”等字样,再到新时期“人生选择——理想——精神追求——价值赋予——德育——法律素养”的内容,“基础”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强调与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明显联系。“20”计划更名为“知识伦理与法治”,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基础教育层面与“伦理法治”、高中层面与“思想政治”的进步联系,体现了其对知识结构的独特同化与适应。

3.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的优化策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然逻辑和核心意义,说明了其独特的根本作用,然而,欲望是由激情或反思决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从言行一致转变为行动,它不仅涵盖了有一定期望的人,也涵盖了相关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程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体现,它包括各种元素:主体、中介、戒指等。其中,实现其核心功能的关键在于“人”核心要素的认知转化和“物”中间要素的累积效应[4]。

3.1 课程主要内容的认知转变

近年来,在理论研究领域实现了从单一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向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爱、相互承认、相互信任和相互承认原则基础上的基本关系形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功能得以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基于这两个因素的认知转变是取得基本成果的必要因素。

(1)改变教育工作者的心态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转变教学的惯性思维,普遍掌握地方课程。总体构想提出了三个方向: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纳入中小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探索理论联系,确定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课各阶段的主要目标,确定内容的共性点,减少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陌生感,加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二是把“思想政治伦理与法治”课程纳入院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大纲,把握理论出路,全面把握“思想政治”课程,把握两者密不可分的联系,更好地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通过对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和价值的共同理解,提高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可接受性;第三,将“思想伦理与法治”课程纳入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院校与主要合作渠道的互动体系,理解理论外推,强调理论是其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实践,通过理论课的主要渠道加强课堂实践,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2)学生意识的变化

在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传统的刻板认识,满足理论学习成长的期望。预计增长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智力层面,重点是形成目标共性意识,找准思想特点、思想设置、思想障碍,找准什么和如何引导到有机融合上来。在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教师普遍进入中小学教育的第一阶段。问题清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准确地将课程的可持续内容与学生动态的智力需求联系起来,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切入点;第二,在情感层面上,受过教育的人“作为客观和情感的存在是被动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支付。

3.2 扩展及转换课程内容

“为了使一个人能够采取行动,他的行动的所有动机都必须渗透到他的头脑中,并体现在他的意志中。”“所有这些动机”和“意志动机”必须始终取决于“事物”,也就是说。教育为了更好地贯彻“思想道德和法治”的理念,“人”这个核心要素的思想互动和实践体现,必须依靠内容、手段和方法相结合的调解要素。

(1)加强横向内容的系统方法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学科的切入点,但“守频道”并不意味着“守频道”。因此,有必要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教育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并将“思想道德和法律”内容从统一教材的综合内容置于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整个体系中,在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中系统地反映媒体的价值,方法是适当应用媒体,并相应地将其转化为其他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内容[5]。例如,课程中的“中国革命伦理的发展”一节围绕三大学习方向展开:形成与发展、中心作用与当代价值观,以及平台课程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的研究,“学说”课中的“基本意思”是指实践与认知的辩证关系,而“总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讲座中的“现代价值观”,对其他学科内容的适当干预,不仅提高了学术理性和价值,也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准备和取向。

(2)优化教学与协调方法的总体多样性

方法通常仅限于内容元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理论教育转变的任务。理论教育必须是理性的,必须是完整的理论信念。因此,我们亦应注意逐步改变教学方法。要努力避免学校观念中自我封闭、理论植根难、言过其实,注重“人”的存在,利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彰显理论的现实意义,肯定理论的道德力量。

结语

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这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优势。让中小学生参与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家园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道德和法律营养。据指出,“中国古代学校的思想在‘启蒙养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这是有道理的。历史是教科书。如果你仔细研究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繁荣昌盛、世代相传”的道路,从而走自己的道路,这对学童和学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政治课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