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燕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教师要将立德树人与语文学科相融合,通过语文阅读活动,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德育资源,灿烂的文化、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习老一辈革命者的英雄事迹,能培养学生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阅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能让学生学知识、懂道理,关心集体,学会感恩。教师在推进语文阅读教学时,要衔接学情,把握学生的心智特点,采用恰当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德育素养。
语文阅读,在识字、写字,关键词句品读,人物语言、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可以挖掘丰富的德育素材,将之转化为优秀的德育品质。
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学习语文,在识文认字中,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能够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与追求。如部编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主要围绕“汉字”主题展开,带领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每一个汉字,从其历史发展至今,都凝聚了历代祖先的智慧。在这些汉字的演变中,学生能感悟汉字的悠久,增强学生对汉字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珍视意识。同时,围绕汉字延伸字谜、谐音字、错别字、书法艺术,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学习兴趣。语文阅读中,一些科技类文本揭示的科学道理,能启发学生的科学品质。阅读科普类文本,教师要挖掘深层内涵,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对生活的改变。如四年级下册《千年圆梦在今朝》,该文主要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在无数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下,我们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科学探究精神。从“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再到迈向太空的航天飞船,正是在科技的支撑下,中国人民才从科学探索中实现了中华飞天梦。让学生从中培养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语文阅读中,一些叙事类文本,特别是一些经典故事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精彩的故事,都传递着育人的道理,能够为学生增长道德认知创造条件。部编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主要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的诚信故事。阅读文本后,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要信守自己的承诺,要在学习生活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教师可以从“诚信”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关于“诚信”的体验。再回到课文,阅读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宋庆龄也很盼望去伯伯家看鸽子,但是如果去了,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于是,宋庆龄为了信守约定,独自留下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课文阅读中让学生学会自尊、自强、自爱,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增长学生的才识和智慧。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本都具有教育价值,也是渗透德育的良好载体。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文,挖掘德育素材,将之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合起来。
语文阅读中,对字词的学习是基本任务。文章由字词构成,每一个字词的组合,都蕴藏着深邃的情感。教师要在字词阅读和分析中,发展学生的高尚品德,在关键字词赏析中,让学生体会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心思想,获得精神、情感的熏陶。读《我不能失信》,从“信”字入手,让学生认识“失信”“守信”,增强学生信守诺言的诚信品质。读《祖父的园子》,该文以独特的语言描写了童年生活,如通过“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等生活画面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快乐、自由的童年趣事。在园子里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即便是做错了事,祖父也不会批评“我”,展现了祖父的慈爱与耐心。语文阅读,要鼓励学生带着情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的审美趣味。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单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活动,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语调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穷人》,该文讲述了桑娜夫妇尽管生活窘迫,却愿意收留邻居的两个孤儿,赞扬了人们互助、善良的高尚品格。在阅读中,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从字里行间体会桑娜一家人的困苦,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却依然淳朴善良,让学生的思想获得熏陶,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养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语文阅读中,教师可以解读人物形象,从中提炼优秀的品质,将之作为德育素材,使学生受到熏陶。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通过故事来表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提炼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细节的解读,揭示人物特点,让学生自觉体认和内化。读《金色的鱼钩》,该文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任务,要照顾好三位伤病员,最终牺牲,赞颂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该文中对老班长的描写是重点,有语言、有外貌、有动作等,分析老班长的人物形象,能揭示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与情感,如对老班长两次“笑”的描写,在得知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后,第二天,老班长将鱼汤留给伤病员,待大家吃过,老班长露出笑意。从老班长的“笑”里,让学生感受忠于革命的老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课文阅读中,教师要提炼其鲜明的主题思想,让学生从中获得德育。读《梅花魂》,该文属于借物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老华侨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让其外孙女好好保存,寄托了老华侨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文中赞颂了梅花的优秀品质:“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提炼该文的主题思想,其对梅花精神的赞誉表达了爱国情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语文阅读中渗透德育,要将课内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延伸。
语文阅读中,教师要将课内与课外相连接,通过介绍课文背景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背景知识主要是对课文相关知识的交代,也是拓展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挖掘课文背景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古诗《示儿》的作者为陆游,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便是自己死了,也要将祖国统一的消息告知自己,展现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师要延伸课外读物,介绍南宋时期国内战乱纷纷,人民生活疾苦,土地被割让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其深沉的爱国情怀。
语文阅读不能限于课内,更要拓展到课外,借助广泛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增长才识,丰富人文体验,实现德育渗透。如读《游子吟》时,从中提炼“母爱”的主题,拓展与“母爱”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感恩父母,懂得报答父母。同时,课外阅读材料的组织也要符合学生的心智和认知特点。在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们还可以拓展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本,让学生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描写体现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性格。从辅助材料阅读中,让学生体悟鲁迅的高尚品质——“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让学生从中获得德育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