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云
(白银市白银区第十二小学 甘肃 白银 730900)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认知能力,因此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识信息既缺乏学习的能力也不具备学习的兴趣。微课教学是依托于短视频载体并强调对重点知识集中教学的一种授课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出视频这一多媒体媒介所具有的形象化、直观化、动态化的优势作用,以此来优化教学的整体效果。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提炼、整合、摄入信息的思路和方法,故而对学生的信息处理速率和维度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些要求恰恰可以被微课教学极好地满足。结合以上几方面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务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力度,以期达成提高教学难度和质量的理想目标。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让学生真正学好一门功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起学生对这门功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生开展阅读学习和练习的方式非常单一,常常以“纸面摄入+纸面输出”作为主要乃至唯一路径,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较强的倦怠心理,从而失去实现自身阅读素养提升的重要土壤。
通过对微课教学的有机融入,小学生可以凭借更具动感和代入感的方式去接触、理解视频资源中的材料要素,并对这些要素的综合表现形式、路径和影响产生直观且深刻的认识,在更深层面、维度上对学生的主观意趣形成正向刺激。与此同时,微课教学的有机应用也为更多的课内外素材展示提供了广大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们以更高的概率和频率去接触多元化的知识成分,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动性。
阅读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字识读”,而是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对材料中所蕴含的表达技法、思维情感和多元语言要素的深入理解、融合,同时掌握达成上述目标的技能。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路径非常单一,注意力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对材料中字句内容的“点”式挖掘中,很少有机会能够以更有质感的方式完成对抽象化素养项目的塑造和雕琢,因而大大迟滞了生本阅读效果的优化进程。
通过对微课教学的有机融入,小学生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认知形式将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并能够调动视觉、听觉等多元感官路径去实现对目标讯息的复合化“录入”,从而使自己的既有认知经验、情感逻辑和材料中所蕴含的对应成分形成更强的综合共鸣,为其理解能力的内化增强和解析思维的定向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提升阅读活动的开展质量。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同时也是影响乃至决定学生学习水准的关键群体,其所具备的综合业务素养高低将极大地左右教学活动开展效果的优劣。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自身阅读教学方面的素质提升常常存在相对片面的认知,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以“文字切入”为唯一突破点的技法捆绑和情感灌注方面,进而形成比较僵化、机械的教学思维。
通过对微课教学的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师将在备课、授课、教研和反思等环节融入更多的适配于多媒介、多渠道、多形式综合展现模式的知识信息整合、梳理思路,并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更加灵活地选择、执行具体的教学方案。此外,微课教学的有效执行必然需要教师具备更为良好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这又会从阅读教学之外的角度来促成教师综合知识、技术储备的扩大,从而大大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
阅读所针对的是具有一定质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场景构建性和表达力——这一点在小学阶段所出现的课文中被表现得更为明显。基于对这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微课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托于视频媒介的综合表现优势来构建出代入感、还原性更强的阅读综合场景,让学生能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去快速了解、体会材料中的人文要素,进而对这些要素基础上所生成的角色形象、事件脉络和情感内涵产生更加真实的认识,最终促成理想阅读理解成果的取得和巩固。当然,这项工作的执行也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不可完全抹杀传统文字阅读所能带给学生的想象塑造效力,否则反而会带来不利的反作用。
例如对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加入一些有关西沙群岛真实景象的镜头,并根据课文朗读内容来安排这些镜头出现的次序和时长,让学生一边聆听课文朗诵一边欣赏与之相匹配的碧蓝波涛、琳琳宝岛,进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课文中描写成分的表达内涵和效力。
一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阅读是在文字识读基础上而进行的技法、内容和情感的提炼与消化,其中“技法”无疑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目标项目。为了切实引导学生了解、掌握阅读理解应用技法,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托于微课视频的动态展示优势,在资源中融入对思维导图的多元应用,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所分别具有的共性结构和关键信息的提炼、梳理技法做具体展示,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理解、掌握这些技法的具体应用流程、方向和效果,从而达成强化其阅读技法体系的目标。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项工作的执行务必要体现出对分层理念的融入,要针对学生具体的阅读能力长短板来做方案设计,以便让执行成果实现进一步的巩固、扩大和优化。
比如,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引导学生构建出不同的几何模块,分别在这些模块中加入“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等文体关键词,而后让学生随着视频的播放来了解对应模块中目标文体的常规结构、层次衔接方式、常见表达技法以及标志性词句等子模块,同时将这些子模块连缀成一条条完整的技法链条,进而以宏观的角度理解不同问题材料的拆解方法。
微课既然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那么对于它的灵活运用自然也就要以视频为核心。在传统认知当中,“阅读”似乎只能是一种“纸面活动”;其实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凡是对外界信息进行摄入和处理的活动都可以被归入到“阅读”的范畴。据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妨直接以微课视频作为开展阅读教学的对象素材,让学生在文字、图像、影音等多元形式信息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更强、更丰富的认知意识,同时对这些意识中所蕴含的主观成分做深度提取和有机吸收,从而强化阅读教学的执行效力。当然,这项工作需要和传统的“纸面阅读”相结合方能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切不可对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抱有偏废的态度。
例如在结束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直接在微课资料中加入根据鲁迅作品《故乡》改编而成的同名影片里对应课文内容的片段,让学生从镜头中涉及环境表现、角色行为和服装、音效运用的部分去感受其所产生的信息表达模式和效果,并让学生谈一谈这些内容和自己在阅读课文时所想象的内容相比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等等。
微课的产生和有效应用离不开网络的“加持”,这也同样可以为人们对微课的使用提供又一个不错的灵感。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自主阅读活动的组织、优化,借助微课资源所具有的网络共享性去为学生提供打破时间、空间约束的自主阅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下以独立、自主的形式完成对阅读教学项目中目标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性认知,进而优化他们的自学、自练效果。另外,这一项模式也可被反向应用到学生阅读作业的反馈中,让教师更加方便地获悉学生们阅读自学、自练的进度和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将有关“散文”这种理解难度较大的文体的专题阅读讲解内容录制成几部微课视频,而后将这些视频以专题系列的形式上传到本班群文件或班级“云”空间中,让学生们在课下自行下载、观看,结合自己之前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做“查漏补缺”式的复习;教师还可在视频中加入一些例题或例文,让学生在完成复习之后做及时的跟进练习。
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支持,而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得到来自科技的反哺,这样才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共促共进、相辅相成。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日常工作中大力践行之,将微课更好地融入到阅读教学当中,依托视频这一颇具感官作用效力的形式来呈现篇目内容、展现方法使用流程、构建阅读应用场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价值,让学生们逐步熟悉各种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总结情感、升华认知的思路和方法,最终为他们日后开展更高阶段的阅读活动和实现课程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