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晶
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但要承担基础的知识传授任务,还要发挥相应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教师应当强化立德树人理念,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从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路径,在传授数学知识、不影响正常数学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落实德育,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有效引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和保障。
德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为德育实践提供重要载体。小学德育一定要依托于具体的内容,才能充分契合小学生的天性和思想特征,有效避免德育流于形式。而课程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部分,能够为本身偏理论化的德育提供丰富的载体,不管是语文课程、英语课程还是数学课程,均是承载德育的基础载体。故而在全面构建德育体系的进程中,将德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十分必要,这是为德育实践提供媒介与载体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次,强化课程教学育人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更加关注育人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实际上,小学数学课程本身有着较为强大的育人功能,只不过被隐藏在数学知识、技能之中。而在数学课程中渗透德育,则能从德育层面深度挖掘数学课程的丰富内涵,进而强化相应的育人作用。最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综合发展。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的是将学生放在首位以及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能够很好地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熏陶并实现健康快乐成长。
如前所述,小学德育离不开内容的支撑。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实际上正是借助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层面的影响和熏陶。教师需要全面、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元素,进而在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落实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良好的熏陶。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不管是显性元素还是隐性元素,均为德育的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系统化的认知与把握,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有效挖掘教材内容中蕴藏的德育元素,在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合适的德育元素并为相应的德育工作提供支持。在挖掘和提炼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时,教师务必要同时从内容本身以及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两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德育元素在落实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发展而服务。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时间,大致感受时间的长度,同时弄清楚时、分、秒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表述时间相关的内容。教师除了传授教材知识外,还要对教材内容中蕴藏的德育元素进行挖掘和提炼。这部分内容并不包含显性德育元素,但是包含隐性德育元素,即珍惜时间、注意交通安全等。一方面,不少小学生对时间的飞速流逝缺乏深刻的认知与感受,有必要引导他们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另一方面,有些小学生缺乏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在过马路时存在闯红灯、不等红灯倒计时结束就过马路的情况,需要加强相应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与任务之后,教师再对教材内容中的隐性德育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同时从珍惜时间与注意交通安全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时、分、秒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时间、不浪费时间、不闯红灯的良好习惯。这种基于教材内容挖掘和利用德育元素的教育模式,能够使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数学知识传授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渗透德育,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也不会因为生硬、死板的说教而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可谓至关重要。
学科特点也能为德育提供支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学科特点,进而在日常教学中围绕学科特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化对数学课程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把握,同时让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极为丰富,广泛体现在以生为本、科学务实、逻辑推导、数形结合等多个层面,这些学科特点本身均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和价值,能够在实践中为德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学科特点,才能在日常教学中从这些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有效渗透德育,让德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学科特点全面覆盖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能够为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提供有力而可靠的支持,值得在实践中多加尝试与运用。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并掌握几百、几十的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正确答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计算过程中存在马虎大意的情况,导致他们很容易出现计算速度快但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对此,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严格按照计算方法进行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遵循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而且在计算完成后应当及时进行验算、检查,并在大量的计算训练中实现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同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当进行延伸和拓展,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守规则、认真、细心,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操作。这种基于学科特点进行延伸并进行德育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在生活中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进而逐步成长为一名做事认真、有规则意识、有责任感的人。
数学美是每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应当感知的美好事物。学生只有充分感受到数学之美后,才能领略数学的魅力,进而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意愿以及积极性,同时也能从简单的数学知识学习上升到从知识内容看透本质的阶段,对学生日后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有重要意义。不管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数学美都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小学生深化对数学美的认知和感受,能够充分意识到数学课程的重要价值,并能在生活中通过感受数学之美进一步巩固数学基础,敏锐地感知数学在运用层面的方法和技巧,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能让学生从数学学科出发探寻生活之美,促使他们养成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习惯,实现思想品德、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小学数学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完备之美、对称之美、简洁之美、抽象之美、几何之美、数字之美、逻辑之美等,教师可以从数学之美本身出发,引导学生在挖掘和体验美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熏陶,进而起到相应的德育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德育方面的支持。
例如,在教学“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究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确保学生认识圆这一图形,系统化地认知和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直径和半径关系、简单计算、圆规使用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多维度认知圆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借助圆在生活中的运用挖掘圆所包含的几何之美。指导学生利用圆规在草稿本上画一个圆,再将圆规的刻度调成原来的一半,在同一个圆心画出直径为第一个圆一半的圆,之后再保持圆规刻度不变,以第二个圆上的任意一点为圆心画圆。此时学生惊奇地发现画的最后一个圆和前两个圆形成了非常微妙的关系,既复杂又具有逻辑性,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几何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关内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相互组合形成的图形,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优雅的几何之美。在学生对几何美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几何之美中领悟做人既要像长方形、正方形一样方方正正,也要像圆形一样圆润温和。
德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需要多样化的方式作为重要支撑。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需求等以最合适的方式改善教学效果,也能避免长期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厌烦情绪。教师要在提高自身德育素养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要点,进而确保自身能够在实践中合理、有效地选用相应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取竞赛与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后,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 名学生。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一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让各组学生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全正确地完成所有题目的计算。有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合作,没有合理分配各自需要计算的题目,完成计算任务的效率十分低下;有的小组成员之间一开始就划分好了各自负责的题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题目的训练,有的成员先计算好自己的部分后会主动分担其他成员的部分,而且完成所有题目的计算后,小组内再进行交叉验算。最终,良好合作的小组在较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计算出了所有题目,而缺乏足够交流、合作的小组则存在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低的问题。这种竞赛与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
德育不仅要基于教学内容,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德育落到实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而非仅在理论层面理解德育的内容。教师应当从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数学课堂德育相结合,形成完全契合学生实际需要、能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的德育渗透模式。只有对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日常生活有足够的了解,教师才能真正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组成以及特征、作用等,同时从生活出发,带领学生完成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传授绘画和应用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在数据处理方面,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就闯红灯、随地乱扔垃圾、讲粗话脏话、胡乱张贴纸张、在走廊上追跑打闹等不文明行为提供相应的数据,让学生联系生活应用数学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这些不文明行为是错误的,进而培养学生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行为习惯。
综上可知,德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教师需要准确理解德育内涵,同时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化数学课程、德育以及学生成长之间的联系,通过合适而有效的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正确观念与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