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美琳
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德育渗透更多以文史类学科为主,极具严密逻辑性的数学等自然学科则往往在德育理念渗透过程中有所忽略,而这些学科本身所独具的德育内涵更加需要引起重视,通过学科内容教学强化德育思想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成长。
数学学科德育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思维严谨,《指导纲要》对于“思维严谨”进行了定义,指的是通过题目的演算、逻辑的推理、命题的验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悟归纳演绎、命题求证与论证、思维严谨与流畅的思维品质;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表达自我观点和想法,并正确运用定理、公式、规则、法则等,逐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个性。思维严谨的品质体现于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审题、解题、书写、步骤规范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到认真细致,才能真正实现数学题目规范、正确的解答。
理性精神同样是数学教学德育范畴的内容,理性精神指的是人们在对利益进行价值评判和平衡以及在重大事件面前,能够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公正出发,不受主观情绪和偏见的影响。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极高的创造性,命题归纳、公式推理、逻辑演绎、习题演算都具有极强的抽象性,更加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和规范,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形成正确的推理,才能保证所推导内容为正确的结论,也正是贯穿和秉持理性精神,数学学科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璀璨之花。
数学审美指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应用、知识的深度解读,让学生真切理解数学学科中蕴含的上下、正反、对立、构造等美学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育理念和精神,从而让学生养成追求真善美的正确认知,并让学生将此种特殊的美的认识融入生活,创造生活之美。此外,数学中还融入了诸如图形对称之美、线条之美,旋转、平移等操作之美,这些不同美的形式的呈现,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多种多样的审美形式,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当前数学教材的内容较为关注德育的培养,其中很多内容包含丰富的德育思想,主题画、例题、插画、小活动等都能找到德育点。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数学教材,深入研究每一环节的内容,挖掘德育元素,实现德育的渗透。
1.看主题图,强渗透点
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开篇都有主题图,并在主题图中融入了相应的情节,既包含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又包含更为丰富的信息。教师从主题图入手,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思想,能够让学生实现知识和德育理念的双重提升,对于数学教学的开展以及德育的推进具有积极影响。
比如,教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过程中,便可以从本单元的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该单元知识的学习,同时借助主题图(见下图)引导学生形成合作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此主题图,并询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有多少个小朋友?”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到图片上共有12 位小朋友,将这12 位小朋友分成3 组,便是学生之前学习的表内除法。如果这时候又进来一位小朋友怎么办呢?很自然地过渡到学生所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小朋友”自己很孤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来的小朋友呢?如果让他加入到你们中的一组,你们愿意吗?小朋友之间团结友爱才能让我们的班集体越来越好。这样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彼此之间建立团结、合作、友爱的精神,渗透合作理念,带动学生合作理念的养成。
图1 有余数的除法
2.分析内容,巧融德育
数学教学的开展与品德教育并不冲突,数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有德育思想的影子,蕴含德育元素。教师在数学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深度剖析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德育范畴予以融合,让学生夯实数学知识基础,提升品德素养。教材内容是德育渗透的最佳根基。
比如,教师在“圆”的教学过程中,便可以让学生观察“圆”这一图形,圆的定义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这一定义便让我们知道了圆心到弧的距离是相等的。古人对于圆的研究从未停歇,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更是将π 精确到小数点后7 位,《庄子》中还记载了惠施等人所提出的论题,“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论断无不是由“圆”而来。圆形还有着其他图形所不具备的独特之美,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圆形的轴对称性让其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样的图形。对称之美的感性认识和古人对于圆形相关知识点的研究,既让学生越来越爱圆形,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数学研究的深刻,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审美意识。
3.参与实践,深度拓展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思想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上,甚至可以延伸于课堂之外。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只有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中的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比如,教师在“测量”的教学过程中,便可以拿起手中的数学书让学生猜一猜这本书的长和宽,“猜测”环节能够让学生更为放松,让学生的随意性更强,有的学生说这本数学书的长是15cm,有的学生说这本书的宽是50cm,还有的学生说数学书也有厚度,厚度是10cm。教师无须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量一量书本的长和宽,并给出相应的答案。学生实践测量后,发现数学书的长是22cm,宽是29cm,与大家猜想的尺寸有所偏差。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仅靠猜测给出答案呢?如果要想获得精准的数据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只有真正参与到实践之中,不妄自揣测,也不随意下判断,在“实践中出真知”,在“研究中出真相”,才能与数学的严谨要求相吻合,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为一个诚实的人。
数学知识的教学和传授集中于课堂之上,但即使相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借助多样化的方式渗透德育思想,才能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才能让品德教育理念深入学生的思想,让数学德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同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感受,也能创造不同的课堂教学氛围。立足趣味教学,融入品德教育思想理念,寻找课堂教学方法与品德教育的结合点,更加能实现数学知识的良好传授,带给学生品德思想的升华。
比如,教师在“认识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成为不同的角色,一同演绎一场情景剧。早晨已经7 点了,爸爸妈妈已经叫了好几遍,小明(角色名字)还没有起床,直到7 点30 分,小明匆匆忙忙从床上起来,眼看着自己上学要晚了,早饭也没吃便急忙赶到学校,结果因为没有吃早饭且奔跑过急肚子疼了很长时间。小红(角色名字)没有让爸爸妈妈叮嘱便早早起床,不仅吃了早饭还背了一首诗,将昨天的作业温习了一遍,不急不忙地来到学校,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两个情景进行对比,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时间,让学生明白,只有珍惜时间,时间才能成为我们的好朋友,统筹管理时间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情境的创建、教学内容的融入、德育理念的渗透,既让学生认识了不同的时间,也让学生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并非数学教学的完结,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而评价的过程也能够对学生的品德予以很好的引导,尤其教师的正面评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效果,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之路、品德修养之路上走得更为长远。
1.趣味语言,价值导向
单一的评价语言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效果并不明显,而趣味性的评价语言总会让学生记忆犹新,即使在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依然能够带给学生心灵的触动。借助趣味化的语言形式点评、评价学生的行为,结合数学课堂要求进行指引和指导,更能让学生的良好品行得以构建。
比如,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同就各种物品进行称重,不同的物品其重量不同。一本书大约150g,一根铅笔大约4g,一块橡皮大约20g,一粒花生米可能正好是1g……学生称重并将数字读出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予以表扬,“哇噢,你读的数字好准噢,一点都没有错。”“太棒了,你将这颗小小的花生米放到了秤盘上,它都懒洋洋地不想动了,它的体重一下子就出来了。”“你能换算不同重量之间的物品,说明你真的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课下继续称重更多的东西好不好?”能够用“克”表示的物品本就很轻,学生能够称重并准确读出重量,便是认真的表现。这样趣味性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明白认真的道理,严谨的学习态度也在学生心中悄悄发芽。
2.完善体系,巩固提升
课后评价体系包括作业、考试、学业评价表、成绩记录表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品德修养产生影响,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就学生的表现予以综合评价,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比如,教师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一定量的乘法计算,一方面通过计算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通过计算达到熟练应用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将练习上传到班级群。计算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准确率高的学生,教师要重点表扬。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正是他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的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的成果。表扬学生做题正确的同时,教师也要告诉学生,任何事都是需要坚持才可以看到成果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离梦想更近一步”,这也是我们未来生活、工作之根本。
团结精神的融入、严谨理性思维的形成、独特数学审美理念的萌发、爱国主义的渗透、正确价值理念的引导、坚持精神的鼓励等,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的结合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路更为开阔,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之间的联系,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中尽情遨游,也能让学生的品德达到新高度。相信随着教师对数学教学与德育的结合路径研究的不断深入,能够让学生如同浇灌了雨露的小树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