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三读三思三达”教学实践的探索*

2022-06-15 07:00陈拱汉
关键词:道德思维生活

陈拱汉

“读思达”教学策略是福师大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基于“阅读、思考、表达”进行逻辑建构的教学主张,是致力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其三者共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学习流程,学生经过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才能有效地把知识、品德转化为核心素养。这为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一、学理分析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读思达”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从认知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习包括信息输入、加工、输出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可归纳为“阅读、思考、表达”,这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学习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实践是对余文森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的创造发展与科学运用,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讲究“一体两翼”,思是主体中枢,读与达则是学习两翼,三者相互关联,形成整体,让学习真正发生,并产生效益。

如上图所示,学理与运用相互对应,其中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分别对应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前者是“读思达”的教学普通原理,后者是道德学科运用。“读思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读,即为感知,是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认知世界、获得知识的过程;思,即为内省,是指学生面对社会道德、生活问题进行内化思考、情感生成、价值判断等心理活动;达,即为实践,是学生在道德内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实际行动、自觉行为。

二、教学实践

(一)“读”——丰富道德认知(感知)

1.辅助阅读

道德学习中,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只能是一小部分,随着回归生活理念的普及,学生对生活的感知阅读、体验阅读成为道德学习的基础。因此利用教材插图、补充视频辅助阅读,创设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辅助阅读,让学生看见生活、感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阅读”环节的一个显著特征。

2.正向阅读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难免产生反面素材,因此引导学生阅读生活时,并非随心所欲,要注重挖掘生活的正面价值。尤其是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心智不成熟,接触太多负面生活场景会扭曲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例如三年级上册“‘119’的警示”一课,某教师为突出火灾的危害,频繁出示现场惨状的图片,由于图片没有经过处理,超越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有些学生甚至潸然痛哭,难以参与后续学习。经过改进优化,教师呈现了正向场景——火灾现场的孩子机智拨打求救电话,并学会在火灾中自救逃生。如此正向的生活“阅读”相较于前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凸显了育人的价值。

3.充分阅读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具有知识表层的符号表征、知识中层的思维方法、知识核心层的价值意义。阅读能够获取知识表层的符号表征,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这也充分印证了古贤们倡导的“博观”“厚积”理念。显然浅层阅读很难建构位于知识塔基的符号表征,因此我们鼓励充分阅读,将阅读分层,充分感知,为思考与表达储备丰富认知。

例如教学“学看平面图”一课,教师就精心设计了丰富的“阅读”环节。一“读”,看见:教师设计好观察路线,带领学生参观美丽校园,走进教学楼的各个功能室,如医务室、少先队部、广播室、图书馆,了解这些场地的用途、设备、怎样使用等。二“读”,回忆:学生参观完,会对不同的地方感兴趣,教师提问“大家参观了校园,哪一处你记得最清楚”,启发学生回忆,深化学生的认知。三“读”,表征:出示学校的平面图,问“你知道你最喜欢的地方在图中什么位置吗?”,教师适时提升阅读要求,于是学生开始建构阅读符号表征,细细阅读平面图。有层次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能够促进阅读力的提升。

(二)“思”——强化道德判断(内省)

1.激发思考

思考是对信息的再加工与建构,产生内在想法、观点、见解,并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训练、培养锻炼出来的。处于青少年成长期的小学生思维灵活但不稳定、不集中,因此在学习中激活思维,聚焦思考特别重要。例如教学“我和时间交朋友”时,以趣激思,“你能让一天24 小时变得更长吗?”;教学“安全地玩”时,追问引思,“玩游戏也会受伤,你信吗?为什么会受伤?怎样才能避免受伤”;教学“我是中国公民”时,以问激思,“通过查阅新闻资料,你认为国外新冠疫情比中国严重的原因在哪儿?”问题导向是激发思维的最佳载体。

2.积极思考

求知是儿童的天性。学生每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高,产生了学习认知的困惑和学习新知的障碍。教师应鼓励学生与大家积极交流学习困惑,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而有疑,疑以激思,思则能进”。在五年级下册“共同建设有序生活”的主题学习中,小组交流时有同学提出“我在上学的路上要经过4 个红绿灯,严重影响了上学时间”的问题,另一个同学有同感,追问道:“有的人上班上学赶时间经常闯红灯,能不能取消或减少?”还有同学则认为,“两个相邻的红绿灯间隔的距离很近,而过红绿灯的人又很多,很不合理”……学生的困惑一个接一个,但思考却是一步步深入。教师此时抓住契机,将问题置于全班交流:“人多了,需要规则吗?假如你是交警部门,你会如何合理处理大家的诉求?”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不强加、不硬求,不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处于探究问题的乐趣中,而学生的道德的认知、见解、判断也在积极的思考中不断提升。

陶行知先生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也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读思达”策略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应不断审视课堂是否引发学生疑问,是否营造发问的氛围,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解疑学生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3.深度思考

顾明远先生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看问题视角的养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课堂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现实课堂中学生思维仍然倍显薄弱,主要体现在缺乏思想、浅层思维、不懂质疑、不会批判。基于“读思达”策略下的道德课堂针对思考力培养,提出了深度思考的维度,即深“思”能“考”。深“思”,指有思想,会思维;能“考”,指能考究,善思辨。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阅读“当你遇到尿急的同学想先上卫生间”的教材插图,思考“要不要让呢?”学习中规则与情感的对立,造成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冲突。面对隐喻的“两难”问题,没有道德思考,小学生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简单判断是非对错的思维困境,解决问题也常常局限于“做”与“不做”的选择。此时,看问题的视角决定了道德判断,要让学生进行道德的深度思考,提升换位思考后以人文为重的价值判断,进而学习体会教材中“叔叔让小朋友先接水”“妈妈让老爷爷先上车”的道德价值。

(三)“达”——外化道德实践(践行)

1.尝试表达

尝试表达即语言表达。学生要通过语言尝试输出表达道德认知、道德判断,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真实问题,主要体现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主题演讲、交流分享和讨论辩论等。尝试表达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要清晰、简洁、准确,便于教学现场教师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进度。

例如“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教师出示情境“你正在坐公交车,突然上来一位老爷爷、一位残疾人,你该怎么让座”,学生在前面的道德学习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判断思考力,不论选择给“残疾人让座”还是给“老爷爷让座”,学生都面临着“表达”。有的学生认为,“从外貌看老爷爷身体硬朗,而残疾人视力不好,容易跌倒,在与老爷爷沟通后,我选择给残疾人让座”。有的学生认为,“残疾人是年轻人,站着没关系,老爷爷年纪大,路又远,我选择给老爷爷让座”。模拟情境中,学生尝试道德表达,允许多种可能,可以真实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在教与学的反馈中作用显著。

2.监测表达

监测表达即书面表达。学生通过纸笔书写输出表达道德认知、道德判断,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真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习题练习、思维导图、质量监测等。监测表达是当前学生道德水平评价的重要方式,相较于语言尝试表达,学生的专注度更集中,思考更深入,表达的时间更充足,因此要求学生在书面表达上要更精准、更完整、更深刻,便于采集学生的真实信息。

例如,监测题中“10 月16 日是世界粮食日,为响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学校开展了‘光盘行动 从我做起’主题活动”。监测题(1)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会有一些浪费现象,这也很正常。你同意吗?理由是什么呢?(2)用餐后,小敏的餐盒里有酸奶瓶、鸡骨头、用过的餐巾纸,请问这些东西应该放在哪个垃圾桶呢?(3)这段时间,学校食堂的剩饭菜有所增多,请你提出三条建议,倡导人人光盘。这样的监测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不同层面监测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理想”。

3.自觉表达

自觉表达即行为表达。学生通过亲身行为外化输出表达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校园学习、家庭成长等道德生活中。鲁洁指出,小学道德课堂是“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实践”。行为实践的自觉表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追求,是学生道德水平从理想、经验世界走向现实、意义世界的标志。尝试表达、监测表达只是“带球、传球”,而真正决定“进球”的是道德行为的自觉表达。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少给父母添麻烦”时,教师布置作业,“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收获满满,今晚每个同学为父母做一件好事,明天我们一起来分享”。第二天教师提问:“你们都做了哪些好事?”学生纷纷举手,“我给爸爸沏了一壶暖茶”“我帮妈妈去拿快递”“我帮妈妈梳头捶背”……看似效果很完美,然而这只能说完成了“射门”,“球”还是没有进。而另一教师上完课布置,“请曾为父母分忧的学生,采访一下父母当时的感受”。第二天,教师选读学生的文章,重点展示“采访父母的感受”。第三天教师提问:“你们昨天谁为父母分忧做好事了?”举手的人虽然寥寥无几,但教师非常满意,因为这几个举手的学生的“球”进了。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没有布置做好事,而你选择去做了呢?”“你发现了当你很少在家做好事,突然很认真去做了,父母是如何反应的?”第四天教师问:“昨天谁为父母分忧做了好事了?”于是“球”又进了。“进球”缓慢,但价值日增,“自觉”是道德学科与其他学科在“表达”上的本质区别。

“三读、三思、三达”策略对应并丰富了道德学习中“感知、内省、践行”的过程,它们相对独立,相互关联,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教学中亦可通过“辅助阅读-激发思考-尝试表达”的入门层级,走向“正向阅读-积极思考-监测表达”的基础层级,最终实现“充分阅读-深度思考-自觉表达”的理想层级飞跃,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少年儿童,促使其更好地充分感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有效适应社会提供可借鉴的基本范式。

猜你喜欢
道德思维生活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