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青,王小溪,冯 磊
(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保育员是在托幼园所、社会福利机构及其他保育机构中,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人员。[1]保教结合一直是幼儿园备受推崇的教育实施方式,《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可见,保育员在幼儿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及作用,保育员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是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之一,是幼儿成长的引路人,保育工作同样影响着幼儿园的整体建设与发展。但目前部分保育员对自身的角色认知还不够清晰、幼儿园赋予的话语权不足、同事的认可度不高以及家长的不理解使得保育员自身难以真正实现角色转型。因此,保育员的角色转型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稳固发展的必然趋势。
南昌市N幼儿园是一所普惠性幼儿园,目前该园共九个班级,各班配置一名保育员。本研究使用访谈法,选取N幼儿园两位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保育员作为访谈对象。两位保育员从事保教工作10多年,业务水平都较高,且得到园长、教师、家长及幼儿的一致好评。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与保育员交流对话,确定从保育员对自身角色知识与技能认知、角色社会关系认知和角色道德规范认知三个维度进行访谈,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访谈提纲,了解保育员的真实需求与自身的角色认知,较为真实全面地剖析保育员队伍角色认知现状,并提出帮助幼儿园保育员实现角色转型的对策。
自我角色认知是个体对自我在特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中所拥有的关系、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的认知。[3]通过对幼儿园保育员角色认知的三个维度进行访谈发现,保育员对其角色知识与技能认知不足、对自身角色社会关系的认知差异显著、对自身角色道德规范认知不清晰。保育员的正确角色认知是角色转型的前提,保育员正确的角色认知能够帮助其树立职业自信,获得职业幸福感,实现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笔者提问道“您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吗”,保育员陈老师表示:“咱们园九个保育员就只有个别老师有,都是年轻点的时候考的。其他保育老师现在年纪大了,园里要求考,但脑力和精力跟不上,想考也考不上了。”另一位保育员说:“我之前也不了解这个职业,后来孩子上学,自己在家里没事就做保育员,跟着别人考了保育员证,就是生活老师这一块,也没学过这个。”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幼儿园在招聘保育员时并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部分保育员忽视技能考核与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对自身角色的知识与技能认知不足。
笔者访谈中观察到部分保育员在讲述关于幼儿的话题时,会不自觉地展现笑容,并且会骄傲地谈起最喜欢的几名幼儿。陈老师说:“年轻那会儿就喜欢孩子,但因为自家孩子都照顾不过来,就没能去做保育员,后来有空了我就去做了,一干就十来年了。现在我跟其他老师都配合得很默契,跟孩子们相处觉得自己也年轻了,不少家长也很理解我们的工作。”笔者在与另一位保育员沟通后发现差异:“我也是小女儿上幼儿园才做保育员的,虽然我的工作比较多,但还是愿意配合主副班老师上课的,有什么需要他们也会请我帮忙。但我怕跟家长沟通的时候产生分歧,因此我不会主动跟家长沟通,一般是由主班老师负责与家长沟通,不过我跟孩子们玩的时候还是很高兴的。”可见,部分保育员在处理与幼儿、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关系时将自己定位为旁观者,而非家校合作的沟通者、教师的好伙伴,保育员对自身角色社会关系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近年来一些幼儿园中的道德失范事件引发了大众热议,保育员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师风师德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保育员的言语动作很容易被幼儿模仿。因此,笔者询问了保育员对幼儿园道德失范事件的态度,访谈结果显示,保育员都持反对意见,认为不应该存在虐童或伤害幼儿的行为,也表示素质很重要。但笔者观察到部分保育员与幼儿游戏时易说出“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你怎么连谁都不如”等话语,或忽视部分幼儿的身体发育水平并支持进行剧烈运动,对幼儿身心造成伤害。由此可以看出,部分保育员对自身角色的道德规范认知还不清晰,容易在实践中产生偏差。
幼儿园践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的保教结合,落实保教并重并实现“幼有所教”“幼有所保”是学前教育事业不断开拓创新的必然趋势。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4]可以看出,国家对保育员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实现角色转型是保育员角色成长的必由之路,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幼儿园保育员是幼儿的保育者,是家校合作的参与者,是幼儿教师的合作伙伴,是幼儿园的得力助手,也是社会分工的重要参与者,实现角色转型需要幼儿园、幼儿园教师队伍、幼儿、家长以及社会这五个方面的支持。只有尊重并认可保育员的职业角色,才能激发保育员角色转型的外在动力,推动角色转型的成功。
1.幼儿实现身心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保育员是贯彻保教结合的原则,辅助教师负责幼儿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人员。[5]但部分幼儿园仅将保育员定义为“幼儿的保姆”,并没有真正重视他们的教育作用,与幼儿的交流也仅停留在身体健康方面,与“保教结合”理念割裂。笔者观察到,保育员时常会对被教师训斥后情绪不高的幼儿表示安慰,使幼儿情绪好转。有研究者提到,保育员应当树立生活化保教结合的理念,学会观察和理解幼儿。[6]幼儿的活动主要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保育员在角色转型之后可实现从单一地保育幼儿的身体到关注幼儿的身心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有针对性地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问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保健。
2.稳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需要
幼儿园保育员是幼儿园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育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影响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长期以来,保育员处于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边缘地带。笔者了解得知,教师的培训频率为一年三到四次左右,而保育员的培训频率为一个学期一到两次,培训内容基本是安全知识、保健知识、消防知识或小朋友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部分幼儿园培训主要针对主班教师以及副班教师,针对保育员的培训较少。保育员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难免有怨言,进而影响整个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园保育员顺利实现角色转型对于整个保育员集体都能起到激励作用,幼儿园师资队伍也能够更加稳固地发展。
3.实现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前教育保教队伍的稳固建设对于学前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学前教育事业保教质量的提升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大多数幼儿园中存在的重教轻保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幼儿园发展的瓶颈。幼儿园要处理好“保”与“教”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保教一体化[7],这不仅能促进教师队伍稳固发展,也能为家园共育提供桥梁,实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4.实现家园共育的客观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与家庭都把自己当成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8]有研究表示,家园联系不仅是园长及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与幼儿接触最密切的保育员的责任。[9]保育员与家庭都追求高质量的保育目标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家长更新对保育员的刻板认识也有益于家园共育的健康发展。
5.打破社会对保育员固有认知的需要
幼儿园教师队伍中除主副班教师外,保育员也承担着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但目前,部分社会公众仍不了解保育员的工作内容,对保育员工作的专业性存在质疑,认为谁都能做好这份工作。有调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保育员认为其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协助者的角色,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又不过多干涉教师的教学。[10]可见,社会对保育员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因此,保育员角色转型有利于凸显其专业性与价值,也有利于其获得大众认可。
幼儿园保育员通过保育活动参与保教工作,不仅是幼儿园、幼儿园教师队伍、幼儿等方面的客观需要,也是保育员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与自我提升的主体需求,同时也是整个幼儿园保育员队伍寻求职业认同的共同诉求。
1.保育员渴望实现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
幼儿园针对主副班教师的培训形式多样,但针对保育员工作的培训很少。这种现象导致保育员难以实现自我提升,保育员队伍也有所怨声,难以在教育实践中真正配合保教工作,使保育与教育割裂。因此,实现保育员角色转型,将保育员的培训也纳入教师培训范围,能够为其专业性的提升创造途径与条件,满足保育员自我提升的职业需求。
2.保育员寻求职业认同的内在需求
有研究发现,90%以上的保育员对于“保育员是教师”持认可态度,但工作中对保育员这一角色的认同度并不高。[11]大多数的保育员希望自己能够实现由保姆到教师的角色转变,笔者在实践中也了解到保育员一直处于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边缘地带,保育员对于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当被问及其职业时,常羞于说出保育员这一身份。实现角色转型能够有效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职业归属感以及幸福感。
保育工作是实现保教并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幼儿园必须对保育员秉持正确的态度,采取有效举措培养保育人才、提升幼儿园在职保育员的专业素养,促进保育员的角色转型。幼儿园不仅要整合培训管理机制,将保育员培训纳入教师考核,加强保育员职能宣传,实现对保育员的专业度认可,同时也要引导保育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目前,部分幼儿园将教师培训放在首位,保育员的专业培训时常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这大大削弱了保育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实现保育员的角色转型,必须将保育员的培训纳入幼儿园的日常培训,满足保育员的职业发展需要。第一,幼儿园应整合培训管理机制。在对保育员进行培训时,应当分清教师培训与保育员培训的侧重点,充分考虑保育员职业发展的特殊性。如不定期地举办分享会,让优秀保育员传授经验与技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保育员实现自我提升。第二,幼儿园应将保育员的考核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例如,每次考核后对表现优异的保育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与提高保育员提升自我的动机水平和内在动力。由此,能够更快地实现保育员自身的角色转型。
在访谈过程中,部分保育员提到在与家长沟通时,偶尔会由于家长的偏见和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导致保育员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一些家长由于对保育工作不够了解,会对保育员的工作产生质疑。因此,一方面,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幼儿园可以在一些公共宣传栏、走廊、墙面等区域宣传保育员的重要性,并且在组织家长会时也要发挥保育员的作用,让家长由衷认可。另一方面,家长要支持保育员的工作。家长与保育员意见不同时要及时沟通,避免信息差。家长要给予保育员充分的尊重与支持,推动保育员的角色转型。
保育员角色能否实现转型,不仅与幼儿园的相应举措有关,同时,保育员自身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自我的逐渐提升中实现专业化。首先,保育员应树立自我学习意识。有研究显示,保育员主动学习保育知识、查阅保教资料的只占52.88%,保育员的主动学习情况不容乐观。[12]保育员应通过自我认知的驱动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在工作中总结技能经验,走向专业化。其次,缺乏终身学习意识会阻碍保育员实现角色转型,保育员应通过终身学习来弥补当前专业发展的不足,在更新知识的同时创新学习方式。最后,保育员可以向优秀保育员看齐,主动寻求专业提升与发展的途径,实现保育员的角色转型。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3]保育员的职业道德是保育员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和制约着幼儿保教工作的成败。[14]保育员每天面对的是身心发展并不成熟的幼儿,班级幼儿数量众多,保育员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给幼儿留下影响并被幼儿模仿,因此,对保育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极高。第一,幼儿园应提升保育员入职门槛。如幼儿园可以在招聘时设置学历门槛,并且在入职考核时严格审核个人资料,综合评定保育员的道德水平。第二,幼儿园可设置保育员实习期。在实习期出现违背道德准则的保育员不予转正,进一步保证保育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而言之,幼儿园保育员顺利完成角色转型是发挥保育价值的重要渠道之一,保育员这一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价值也需要被重新认识。保育员的角色顺利转型,有利于其专业性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对保育员工作的认可,有利于幼儿园保教队伍的稳固建设,也有利于未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