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
(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山东 胶州 266300)
中职生正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他们当中有人可能从小学到高中,大多数都是被批评长大的。我们必须认真探究这个群体,研究其的行为举止,用我们的师爱浇灌他们,让这些缓开的“繁花”一样沐浴师爱的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耐心浇灌,终有花开。
在中职学校班级工作中,要自始至终坚持将“真诚”的爱心和 “无私的关爱”送给全体学生。在班级工作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团体不能缺少的一份子,我们要始终坚持友爱、平等、互助、和谐的原则,让他们都能够真正体会到来自班级这个团体的温暖。反之,如果教师不关注他们,另眼相待,心里总想着优等生;那么,老师的偏心和冷漠或许会引起班里某些学生的目中无人和的自轻自贱心理,往往会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导致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会难上加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非常明显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些时候,一点点错误不犯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往往我们容不下犯了小错的学生,面对过错学生,大声责备,罚站,甚至约谈家长,往往怒气冲天,用尽办法,结果却“收效甚微”。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艺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怎样让关键生感受到师长的关心呢?我们教师要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深入了解、参与他们的课余生活,与之探讨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新闻热点,抖音,快手,小游戏……等,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课堂上我坚持合作教学,老师讲过之后,提倡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人人争当“小老师;激发后进生积极发言,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活动中来,学习效率不断提升。业余实践活动,优先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亮出自我风采。对特殊家庭的学生,采用课任教师全员负责制,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既是任课教师,又是同学们的德育导师,解疑答惑,把家庭不和谐因素带给孩子的心理矛盾尽量化解开来。我班有一学生林何,自尊心极强。父母离异,再婚,父母再婚后各生一小弟弟,亲生父母不管不问,他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而爷爷奶奶比较偏爱他。但是他把家庭变故责任推到继母身上,极度仇视继母,认为是继母破坏了他的家庭,继母管教更是针锋相对、充满怨恨,处处破罐子破摔,经常以“家长没给生活费”为借口不上学。成为班里有名的“问题孩子”。我多次找他谈心,态度冷漠,根本不积极,基本没收到什么效果。偶然机会得知他极为孝顺爷爷奶奶,父亲懒散不爱工作,而年迈的爷爷奶奶依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继母是祸水也是由奶奶而来......于是我改变策略,在班级生活上处处照顾他,让班干部带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检查晨读,并请主任安排给他学生食堂的助学岗,首先解决了他的吃饭生活费问题。让他切实感受到来自班级大家庭的温暖。日久天长,他的“刺头”慢慢消失了,心里逐渐接受了父母离异的事实,看到继母一人支撑家庭的不易,不再仇视继母,也不再与继母作对,帮着照顾年迈的老人,要做家里的小小男子汉。
没有经过长期的培育,种子如何生根发芽?花儿如何绽放?一粒种子要想生根发芽,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地,足够的水分,还要有辛勤地劳动。同样道理,在孩子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我们爱的养护。以真诚去换真心,用真心去换信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赏识优秀孩子,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赏识后进生,估计很多人不赞同。后进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从小到大,可能长期受批评教育,冷落、甚至歧视,他们往往心里有根刺,脆弱、敏感,又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尔博士就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关爱。”“万物皆有裂痕,那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对于所谓的“关键生”来讲,老师们的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都有可能会让他们觉得阳光明媚,心情瞬间舒畅。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又给予了多少。因此,当他们犯错,我们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做到坦诚相见,力求心态平和;万万不要直接当众指责、挖苦,否则必然会伤害他们那颗脆弱的自尊心,给自己增加后进生工作转化的难度。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相信学生,相信他们会干好,能干好某件事情的肯定上。工作中我尝试着让班干部带动后进生来参加班级管理,让他们来承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长的事务。让他们在参加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努力修正自己,提升自己。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己的机会。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完成具体事情的方法是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一种不错的方法。不仅使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真心实意,作为交换,自己也得让老师放心,也一定能做好的。
中职学生普遍文化课成绩差,社会上很多人瞧不起他们。作为后进生更是略低一筹,常常破罐子破摔。所以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貌似简单,仅仅几次长谈就想让他们彻底改好是不可能的。当其不良行为反复出现,我们老师一定要有静下心来,细心加耐心,客观分析原因,善于诱导,让对抗消失在萌芽状态。诚然,此处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守株待兔,一味地等候。而是要为后进生的转化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期待花开。教师或许可以扮演一个守望者的角色,七分观望,三分守护,让他们勇于尝试,主动挑战,在实践中养成独立、自信的高贵品质。后进生或许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小毛病,需要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赞誉。遇事尽量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哪怕遇到困难,也要鼓励他们勇敢挑战。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有理想的人。例如:班上有个转专业过来的学生龙刚,原来学习酒店管理专业,耐不住枯燥机械的杯子盘子训练,性格外向,易动。我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他经常帮助班里小个子同学扛水、搬东西,为人很是热情。在班会上,我特意的对他进行表扬:“龙刚,尽管好冲动,但是他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乐于助人,办事情果断;他人际关系好,有号召力;就是说话冲一点,急躁了一些。以后遇到事情,咱先冷静,不要像气球一扎就破,也许你会不一样的收获呢。今后,咱班走读生的日常管理就交给你啦。老师相信你能做好……”后来龙刚告诉我,他家就他一个男孩子,从小全家惯着,脾气很臭。他没有想到,一个冲动惹事、原专业老师不喜欢的学生,我竟然如此相信他。他得对得起老师的信任。从此以后,他认真负责班级里面13个走读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他的带动下,走读生普遍存在的迟到、早退、不交手机等问题也慢慢地消失了。而他自己也逐渐改掉了易爆粗口的毛病。
漫长的教育工作,我们耐心等待,慢慢培养,我们不追求短时间内的速度与效率,但求孩子们走好每一步。与此同时,学生健康成长所带给我们的愉悦之情也是我们的收获!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对后进生多一点耐心,多分一点爱,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回报!
孩子天生有求知欲,对某种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想办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世界。释放每一个学生的天性,让其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培养积极、向上、进取、创新的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后进生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要培养创新能力,更要形成创新人格。每个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与人的创新能力密不可分的,所以更要充分发挥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人的情感对思维有重要的影响,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以亲切的教态、满腔的热忱去感染、激励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促进情感的融洽交流,使后进学生在亲热、和谐、信任、宽松的气氛中主动地挖掘自己的个性潜能,提升班级凝聚力。
从目前中职学生素养状况来看,进一步强化对中职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认清社会发展形势,端正思想作风,锤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勇于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学校教育有着外界无可比拟的条件。学校可以根据现实社会发展前景,“整合资源”,编写适合中职生的校本教材内容,结合中职生青春期身心特点,也可以通过文化课课前演讲,学校辩论赛,模拟法庭,小组合作,厂中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教育是今天播种,明天才能收获的事业。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更为重要。
“德以师为本,师以德为先”。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努力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在他们的内心,班主任老师既是最能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母亲,也是他们敬重的师长,还是深情厚谊的老朋友。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身兼数职:慈母、良师、益友。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应老一套的教学方式,顺应他的个性与特点,我们才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成长之路。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身心特点,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真诚地赏识点点进步、赞誉他们的优点,就必定能够陪伴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之路。
教育是一个优雅且缓慢的过程,没有“成功”,只有“圆满”。慢慢施加影响,默默滋养天性,引导孩子成就自己。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一起来参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路温暖前行。给孩子们创造出一片蓝天,相信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使每一朵花沐浴着爱,绽放开美丽的花瓣,心中有光,眼中有爱,茁壮成长,发出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