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钰萍 朱栗明
(嘉峪关市明珠学校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初中教育阶段的孩童内心较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出现不良行为举止,其中校园欺凌也是当前社会常见的现象,对于教育事业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笔者就目前初中生校园欺凌治理现状展开分析,结合问题也提出几点具有参考意义的防治对策,希望能够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概率,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初中生校园欺凌治理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比较小,部分人员比较爱张扬,表现自己,这一部分学生性格怪癖,很难融入集体中,这样就会在校园内部发生欺凌事件。很多人喜欢用自己的身体或者是语言去攻击和伤害他人,这对于教育者教育工作会造成影响。第二,学校针对校园欺凌事件没有予以重视,所采取的对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加上部分学生自身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以及由于与家长之间缺少互动交流,这都会导致学生心理及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对于学生家长来讲会造成创伤。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普及,但是互联网中的信息是非常复杂的,一些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因素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尤其是对一些未成年的学生,不良影响非常大。他们通过电脑和移动端在网络中经常会浏览到诸多不良信息,但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格,对网络中的信息缺乏筛选与鉴别的能力,这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心理上的冲击。初中阶段的学生证进入青春期,这一年龄的学生心理特点就是尚未成为大人,但是却常常出现叛逆的行为,幻想着自己成为成年人的样子,于是会在网上浏览一些暴力的行为,从而彰显自身的性格和成长。正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比较特殊,才导致了不断出现校园暴力案件。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方式,以及自身价值理念的形成,都有着很大的帮助。相反,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中,那么就会被学生各个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学生的心理和性格方面都产生越轨的行为。如果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那么学生就会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家长没有对孩子教授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没有督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一旦学生出现负面消极的心理,那么就很容易导致暴力行为,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生活的不美满,加上父母对自身的冷漠,从而使他们缺少了父母的爱,容易对他人实施暴力行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由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国家现阶段虽然相继出台关于校园欺凌的通知与指导意见,为校园欺凌提供指导性意见。但在实际应用中虽其行为涉及法律,但并未单独制定法条,而是散落于相关规定中,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未成年人,防止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缺乏专项性、针对性,未能明确校园欺凌的法律范围、侵权规则、主体责任,这也是造成校园管理者未能正确认知校园欺凌严重性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未成年人在法律中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年龄限制刑事处罚,弱化惩罚力度,难以发挥法律的威慑性。因此,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的责任划定是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后需承担责任的主体,因沟通渠道受限而无法及时发现、处理相关问题,难以有效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当前具体表现在:社会各部门对校园欺凌问题各执己见,因未能进行有效监督难以及时处理,加剧问题严重性;家校沟通受阻,缺乏畅通渠道,未能明晰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及时调整学生状态;学校与社会部门未能形成联动机制,出现问题仅做内部处理,不做救济帮助,而这也增加校园欺凌的概率。
第一,充满了厌学心理。大部分被欺凌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都没瘦了一层阴影,不仅受到了人身伤害,而且因为不良的心理会产生厌学的心里状态,最终导致学生辍学。第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人格扭曲。被欺凌者在欺凌的过程当中,会被严重降低自尊心,学生在被欺凌的过程中会降低自我价值感。在这样的暴力阴影下,被欺凌者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并且如果不能及时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就会造成被欺凌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扭曲的成长历程,进而影响被欺凌者的性格发展以及身心健康。
大部分对他人施加欺凌的学生,通常是比较孤僻的,其行为长时间不被家庭以及学校认可,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对立心理,在心中留下了阴影。有一部分欺凌者可能也是被欺凌的对象,如果这种施暴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再加上协助者在旁辅助其欺凌行为,更会强化欺凌者的暴力行径。根据长时间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大部分对他人施加欺凌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参与暴力事件以及感染一些不良的恶习。
为了有效提高初中生校园欺凌治理管理工作质量,我们需要加强学生法律教育指导,要提高他们自身法律意识,才能够切实保护其人身安全。因为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所以作为学校要基于多元防控体系下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指导,让他们做到遵纪守法,才能确保其身人身安全。其次,学生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针对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应去冷静处理,这样才能避免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切身权益。
在加强学生法律教育的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思政教育指导,这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的关键点。例如,在进行相关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从细节入手,比如: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班级秩序,遇见领导人员应主动问好,当然,学校也要基于多元防控体系下展开思政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直接关乎其未来成长和发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需要家长的陪伴,而家长也是其第一任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家长也要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1]。学校要基于多元防控体系下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针对问题,共同去努力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校园欺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确保每一个孩童都能够健康成长。其次,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从根本上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概率。本身学生就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为了有效防止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学校以及教师更加需要与学生家长勤沟通。
当前初中生校园欺凌显现极为普遍,因此,治理校园欺凌工作任重道远。由多级层面进行调查、分析原因,以多方协作实现初中生校园欺凌治理目标。加大校园欺凌立法保护力度,我国在校园欺凌法制化建设中起步晚于其他国家,因此,在法律法规应用中并没有统一、专门法律,仅能结合地域特点,制度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管理办法,难以形成有机整体。在研究各类法条后发现因缺乏针对性惩罚机制,无法保障初中生在受到校园欺凌后的合法权益。现阶段,以法律为基础,明确校园欺凌含义、主体职责,划定法律责任,进而为推进校园欺凌立法做出积极贡献。在整合相关法律规定后予以补充、明确,为治理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依据。明确校园欺凌概念是校园欺凌立法的核心,其是界定学生欺凌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需要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依据。其次,校园欺凌行为存在主观蓄意、恶意的故意行为;再其次,划定校园欺凌行为类型,应不止于身体、言语、关系、网络等范围;最后,在最新法律文件中校园欺凌所具有的特点为:反复性、持续性,因此,单一行为所造成严重后应将其划定在校园欺凌范围内,通过统一判定标准的设定为治理校园欺凌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多方努力整治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其作为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统筹协作。建立联动机制保证畅通交流,从而最大程度解决当前校园欺凌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治理格局建立的第一步即是强化家校联合,教师通过定期家访、家长会、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也为家长掌握学生在校期间表现提供条件。另外,学校与社会有机融合的目的使得其在管理自身、应用法律武器时可以形成联动,加快处理效率,维护学生权益。建立预防应急处置机制,学校在校园欺凌问题出现后应当第一时间展开调查,通过快速排查,了解实际情况,处理与防御校园欺凌事件,重视法制教育,利用法律解决、分析、处理校园欺凌现象,多方合作形成联动能够有效防范、减少初中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各级主体的协调联动需要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明晰相关程序,遵循处置原则确切落实各项规定,为减少初中生校园欺凌事件做出最大努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校园欺凌治理工作难度系数较高,所以要想确保学生身心健康,还需要采取有效管控对策,应加强学生法律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也要积极与其家长进行互动交流,这有助于让其对校园欺凌有一个全新认识,且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