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梅
(广州市增城区中新中学 广东 广州 511365)
在新形势下,立德树人逐渐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体教学任务。在高中阶段,数学是必修课程,也具有较强的育人属性。而传统高中教学受到较为严重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多数教师仅仅是将数学知识机械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德育教育,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难接受德育熏陶,也无法发扬个人的道德品行。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明确数学所蕴藏的价值,革新育人理念,深挖德育资源,运用多元策略将德育资源融入课堂,发挥德育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通过创建趣味、生动的数学课堂,以增强数学教学水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源具有保障作用。传统数学课堂相对缺乏德育教育,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未能深入挖掘高中数学所蕴藏的德育资源。对于上述情形,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资源开发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师应突破传统知识的束缚,探寻知识背后的价值,尽可能地挖掘价值较高的教学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育人价值隐藏在数学教学资源的深处。为有效增强数学育人效果,教师应对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夯实德育渗透效果。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但其也承载了众多的德育因素。在创建数学课堂时,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育人价值,尽可能多地攫取德育资源。比如,在围绕“集合”知识点进行解析时,本堂课的核心目标在于引领学生深入理解集合这一概念,助力其认知集合主要是概括不同的数学现象,也应展现数学现象的规律与本质。通过对集合概念进行深入探究,可逐步领会概念背后的德育资源,包括合作学习、数学史等资源。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前,高中教师应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巧妙地将德育资源渗透到课堂上,为后续的德育熏陶做好充足准备。
数学课堂是师生间展开互动交流的主要载体,而学生与教师均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主体,更是德育因素最为核心的承载主体。为增强育人效果,可将课堂教学作为入手点,从数学教师身上探寻德育资源。从某种意义而言,数学教师始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在建立数学课堂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均可被转化为德育资源,学生会对教师言行举止进行模仿。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也应明确自身所具有的德育属性,用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在教学中,部分高中生秉持着相对消极的学习态度,未能认真书写数学符号与数字。鉴于此,教师应从自我做起,在批改作业或者书写板书时,均应工工整整地书写数学符号与数字,引领学生仔细地观察,使其受到较为强烈的德育熏陶。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当上课铃响后,高中教师应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能够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部分学生常常拖拖拉拉,匆忙去厕所,导致后续的课程迟到。针对上述不良行为,教师也要做好榜样示范工作,依托于严格的监督示范,有效减少学生的迟到行为,保障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进而提高数学育人的效果。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毋庸置疑的教学主体。传统班级授课制具有集体性的课堂教学属性,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营造舒适的教学环境,这也契合了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学习环境因素,也凸显出学习环境对于育人价值活动的必要性。鉴于此,在创建高中数学课堂时,教师应明确学生为重要切入点,规范学生行为,创建舒适的环境氛围,以推动师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应毫不吝啬鼓励与夸奖。若学生能够按时上交数学作业,教师首先不可考虑完成质量,而应对学生的认真态度进行表扬。在完成作业批改任务后,高中数学教师应树立起榜样作用,鼓励学困生,使其能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上述教学方式有助于学困生自主约束不良学习行为,不但有助于推动数学教学发展,端正学生自身态度,也会引导高中生积极与外面学生展开交流、竞争,进而在班级内创建良性的竞争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当班内学困生获得夸奖后,班内其他学生会被充分调动竞争意识,自主优化自身所具有的负面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共同增强数学教学水准。
为提高高中数学的育人价值,在创建高中数学课堂时,教师应革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用多元策略推动德育资源向数学课堂的融入,促进德育资源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够感知德育熏陶。比如,数学史是相对特殊的数学资源,其主要是指数学知识发展、形成与探究过程的总结,更可呈现出数学家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的历史探究过程,体现出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数学史还有诸多趣味生动的故事,有助于吸引广大高中生的注意力。在建立数学课堂时,高中教师应联系教材大纲,深入挖掘教材文本所蕴藏的数学德育资源;结合数学史,采取故事讲解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数学德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可通过数学故事逐渐深化个人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家所具有的美好品质。例如,在讲解数列知识点时,教师应明确其为特殊函数,发掘高中教材蕴藏着诸多数列模型,而相对简单的数学模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兴趣。那么,在创建数学课堂时,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引入故事讲述方式,重点讲解高斯如何探寻1+2+3+…+100结果。同时,教师还可将《张丘建算经》《孙子算经》《周髀算经》当中与数列相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依托于多元丰富的数学资源完善课堂,更要引领学生认知数列知识的建构过程,领略它所蕴藏的独特智慧,调动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基于新课改背景,各个学校愈发注重合作学习理念的培养。合作学习是崭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为引领学生体验何为合作学习,教师应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增强其合作探究能力。在新时期,合作能力逐渐成为学生的必备能力。在创建数学课堂时,数学教师可依托合作模式,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合作素养。例如在围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高中教师可依托多媒体课件,将生活中常见的垂直现象展现给学生,助力学生实现生活经验的迁移。通过讲解垂直现象,丰富课堂内容,依托数学现象让高中生也可初步认识平面、垂直、直线的关系。同时,教师也可立足于电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图片,提出下列问题:“在阳光下,矗立于地面的旗杆与地面上的影子具有何种位置关系?任意影子与旗杆拥有何种位置关系?”立足于上述问题,高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交流合作,发挥直观图片的教学辅助功能,依托合作交流使学生可逐渐透过表层的数学现象了解背后的数学规律,认知直线垂直于平面间的本质内涵,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学评价更有助于学生扬长避短,发现自身不足。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不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满足感,更决定学生可否形成强烈的学习信心并融入数学学习活动。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高中教师应赏识学生,采取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发现班里学生的特点与个性,积极鼓励学生。在创建数学课堂时,高中教师还应探寻数学学科所隐藏的育人价值,强化其评价的应用效果。如上文所说,在围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与判定进行讲解时,在设置问题后,教师可引领学生集中的讨论数学现象,推动其相互交流合作分析,以获取数学结论。在完成合作讨论任务后,高中教师也应重点关注班内的学困生,了解其合作学习结果。在对学生进行询问时,高中教师应持续追问具体情况,若学生能够一一回答,则表明其拥有良好的合作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给予其肯定、表扬、激励,认可学习小组的表现。一旦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获取源于教师的激励和认可,则有助于形成强烈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增强个人的学习信心。
对于育人价值,高中数学教师通常将其划归为德育范畴。但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育人价值属于各学科的基本属性。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数学学科拥有共识,普遍认为该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复杂的情景时,可熟练运用数学方法、数学理念、数学知识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案且具备相应的必备品格与关键素养。而上述综合素养即可体现出数学学科所蕴藏的育人价值。通常情况下,大家都认为数学成绩较好的人必定会较为聪明,这也意味着人们认为智力与数学间存在相对紧密的联系。基于数学学习角度,与其说聪明人可获得更高的数学成绩,不如说数学学习可提高人们智力并锻炼人们的思维。例如,在围绕必要条件、充分条件进行解析时,教师应明确本单元的基础数学概念是探寻成果与研究条件间的联系。数学概念往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其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概括能力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
数学学习的美育价值、德育价值更多表现于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其常被认为是数学知识所具有的附加值。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若教师可依托于数学史的教育素材助力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构建历程,则有助于为学生的美育、德育培养提供良好契机。比如,在围绕概率进行讲解时,教师可讲解下列数学史。帕西奥利是著名的意大利数学家,其在公元1494年提出下列几点问题:若一场比赛的需要获胜六次,方可夺得最终的胜利,那么请问一方获得两次胜利,另一方获得五次胜利,则结束比赛应该如何划分比赛奖金?多数学生认为2:5是最好的划分方式。但是,教师可告知学生相关的历史研究表明,10:1是最佳的奖金划分方式。简而言之,通过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情境,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其认知数学分析的理性价值,可增强问题解决结果的理性,进而体现出美育与德育价值。
在创建高中数学课堂时,为呈现出数学学科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数学教师应确保育人元素与各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大量的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总结与课堂导入环节是关键的育人环节。以课堂导入环节为例,课堂导入效果会对后续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若教师可创建优质的导入环节,则有助于调动学生欲望,更有助于呈现数学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例如,在围绕高中阶段的圆锥曲线知识点进行解析时,为引领学生了解椭圆并熟知椭圆标准方程,教师可首先讲解数学探究历史,其主要包含科学家如何预测哈雷彗星轨道。
上述数学探究蕴含共同特点,其均为科学家围绕彗星轨道所做出的预测。若不带着科学思维进行分析,那么人们只是将彗星当作额外元素。部分中国人甚至会认为彗星是扫把星,代表着灾难与黑暗。但是,若立足于科学视角围绕彗星运动轨迹进行分析预测,则可从彗星运动轨迹中探寻到规律。上述课堂导入环节可成功创建简单直接的教学情景,其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中仅会占据几分钟时间。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可推动学生深入思考,使其能够联想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认知预测与规律的价值,感悟数学学科的力量与魅力。之后,教师可介绍椭圆具体的生产过程,详细描述椭圆标准方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运用一根绳子、两个钉子绘画椭圆,结合椭圆标准方程、椭圆图像对椭圆性质进行探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述教学设计具有较为显著的智育效果,更有助于高中生认知数学知识,逐步形成理性的数学思维,感悟数学学科独特魅力,更好地融合数学学科的美育与德育元素。
立足育人视角,数学知识与核心素养具有平行关系。对于绝大多数高中生而言,数学核心素养更多地是指个体面对不确定、复杂的生活情境时可有效地运用方法、观念以及数学知识找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前,数学大多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社会产生服务作用。在创建高中数学课堂时,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引领高中生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汲取数学经验与体验感,进而感悟数学价值,了解数学对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高中生的应用能力与数学意识。立足育人角度,上述教学方法可引领高中生运用数学眼光分析世界,认知世界,使其可积极思考问题,逐渐领悟数学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为后续个人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数学是具有辩证属性的表现形式与辅助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数学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概括的科学。那么,数学教师应注重结合数学的本质,鼓励学生站在辩证视角对待世界与生活,强化其科学素养。创建数学课堂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展现数学本质,依托数学知识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基于新课标人教A版教材,数学教师可引入运算律、不等式、方程、三角恒等变形知识点展现变化与不变。在围绕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进行解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异面、相交、平行是相互对立的但却处在同一系统,也要让学生认知几何与代数、对数与指数均可展现统一与对立思想,慢慢引导学生透过诸多数学表象由量变到质变,深化学生的认知。为充分展现数学学科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教师还应带领学生了解辩证思想与数学间的千丝万缕关系,从多维度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学是具有美感的,其可从客观视角反映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本质。例如,几何建筑、阿基米德螺线、雪花曲线均具有美育价值。数学公式、公理、语言的简洁性,数学问题解决思路的奇特性均可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数学几何图形所透露出的匀称、和谐美感也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情感培养与鉴赏能力。基于上述特征,在创建数学课堂时,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引领高中生关注数学知识所蕴涵的内在、深层美育价值,引领其感知美并发现美。借助于对数学美的解释、体验与欣赏,净化学生心灵,深化思想,提高其素养,逐渐让高中生可从内心深处感悟数学学科的价值,以展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应深入感知数学学科所蕴藏的育人价值。通过深化德育资源,促进德育的有效渗透;合理应用德育资源,将其融入数学课堂;正确认识高中数学学科所蕴藏的育人价值,优化高中数学育人策略并展现学科的育人价值,结合知识教学把控数学育人方向,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增强数学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