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虹
(民和县川口镇中心学校 青海 民和 810800)
小学的所有学科中数学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探究性。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有效性,能够推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快速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与启蒙,在教学中恰当选择教学形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应该从自身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考虑,层层递进,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无论数学教学模式如何更新和变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永远是教师的首要工作。但是就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落实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工作的效率并不理想,归根结底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意义,实际教学欠缺针对性和导向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是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起点,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新课改背景下,传统小学数学填鸭式教学手段已经逐渐被自主学习模式替代,教师想要顺利优化和改革教学体系,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和强化,数学学习效率会大幅提升,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第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探究方法,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理解能力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是一套科学的思维模式与学习方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探究的奥义和真谛,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重心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转移,从而践行新课改指导思想,大幅提升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水准。
我国自古以来都讲究尊师重教这一美德,而在该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经常会使学生难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的学习方式,灌输式教学只能带给他们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体验,久而久之,使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变得越来越差,并且也使数学课堂缺乏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改进,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全面的数学教学体系,并拥有较为完备的授课方法。教师根据这一套教学体系,可以进行高效的课程教学。然而,这一体系主要强调的是根据教案一步步实现教育目标,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准时完成,忽视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在教案撰写这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教案仅陈列了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内容,并没有体现出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的课程教学安排。这样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会进一步加大他们学习数学的难度,让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沉闷。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是学者、专家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回归生活是必由之路,而且可操作性很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教学经验等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教学中专注于课本上公式、概念、例题的分析,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让学生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他们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毫无立根之基,既有悖于生活教育理念,也会增大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阻力。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完善,但是具备最起码的生活经验,生活是距离学生最近的数学学习资源,小学数学课程知识并不是十分艰深,都是日常生活抽象得出的基础性知识点,教师合理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培育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过程中加强渗透生活元素,还能够让学生感知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悉心观察生活,从中汲取更丰沛的数学知识和认知经验,对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过程中深化生活教育思想,着力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通过重现生活化情景、创设生活化问题及采用生活物品演示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不但可以打通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屏障,也能显著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意识,从而加快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成长步伐。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习惯性地整合自身的数学专业知识,做到专业素养有效提高。新课程不断改革,小学数学教科书进行了新的编排,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结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也可以适度突破数学教材灵活发挥,教师还需要定期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不同发展阶段的培训内容都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几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具体掌握学生的各项能力,明确学生的空间几何接受能力以及学生整体的综合理解能力,然后让学生熟悉点、线、面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再了解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概念。教师要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各种关系联系起来穿插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清晰地理解几何图形的面积是怎么算的,而学生也可以不用死记硬背算法、公式。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还可以借助实际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为容易地理解空间几何的数学知识。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主体,并且指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即布置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小学生喜爱,有助于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绪。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就是生生互动,相较于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更愿意与年龄相仿的同学互动,这样学生间有更多的话题,而且没有心理压力,所以能够全身心投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立足实际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例如,在讲解“圆柱体体积”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设置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并且适当地提供帮助,比如,当他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时,教师可以暗示学生类比前面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去讨论推导,或者暗示学生联系圆的面积公式中涉及的极限思维去寻找突破点,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也让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发挥,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更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还应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并进一步梳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框架,能学会从整体上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生成小数”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PPT等软件为学生制作动画,将一条线段分成十等份,取一个或多个部分生成小数。然后将其中一个小数再分成十等份,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依此类推。通过观察老师展示的动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形成过程,同时加强对小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要想保障小学数学理解能力的培养效果,就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教育改革提倡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这就促使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重视学生阅读理解方面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实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老师就要带领学生进行预习、课堂学习以及复习等。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良好阅读能力的作用。在进行这方面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理解能力不仅是学生数学素养以及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必备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拓展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路径,整合数学教学目标、有效实施创新教学手段,侧重于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发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从而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稳步提高,收获预期数学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