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初中美术教学中评价方法研究

2022-02-18 11:57:44
今天 2022年16期
关键词:教师应初中生美术

陈 静

(庆阳市环县第五中学 甘肃 庆阳 745799)

引言

从整体上分析,当前美术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自信,另外初中教育阶段美术教学评价是为引导学生强化主体综合素养,因此在各学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也应充分体现立体化、多样性以及多角度特征,即针对不同学生要用不同标准衡量,以帮助其更加精准的了解自身学习能力和绘画水平。鉴于此,教师应不能仅是以美术作品优劣对初中生群体进行评价,而是应更加看重其学习过程,分析其是否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是否能够熟练应用所学技能完成艺术创作,这种评价方式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极为有利,同时也能充分保证美术教学效果。

1.初中美术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影响日渐深入,美术教师也逐步认识到教学评价开展重要性,并且其能够全面了解到美术教学评价对初中生学习艺术有重要促进意义,但当前在落实教学评价任务时仍有诸多问题出现,从而影响授课效果。首先,教师评价主观性过强,部分教师在围绕某一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常会以自身主观意识为前提进行评价,以至于面对教师所给出的评价学生仅是知道好或坏,但却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不足之处和设计优势;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仅局限于课堂评价之上,或是只围绕期末考核进行评定,反而是对初中生美术课堂学习状态多有忽视,另外部分教师无法将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态度相结合开展全面性评价,关于此问题教师应明确,若教学评价全面性不足,极易打消学生主体对美术 知识的学习动力;第三、个别教师在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评定时并未做到从多角度考虑,其仅是以单一性视角进行评判,这样会对学生创造性发展产生诸多影响;最后,受教学任务限制,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在教学结束前5分钟评价学生美术作品,但因整体时间不足,所以评价过程中常会忽略具体的创作过程,而这一情况难以将教学评价实际价值发挥,甚至无法触动学生的艺术创作欲望[1]。

2.初中美术教学中评价方法创新策略

2.1 结合教学情况,规划评价体系

教学改革所强调的是在课堂上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其成为课堂学习主导者,以此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提高艺术教学质量,鉴于此目标,教师应以立足初中生视角有针对性的设计讲解内容,并以此作为评价前提。在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时美术教师应对学生心理承受强度以及年龄特征充分了解,坚决避免教学评价脱离现实;或是出现以成人评判标准要求学生的教学现象,此外对于学生艺术创作水准以及作品的综合性考察皆应围绕学生视角展开,即做到换位思考分析后再进行评价。在评价标准上,教师应着重考察初中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品质,而不是将绘画创作技艺和水平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同时绝不可以自身艺术观对学生艺术表达加以限制。评价的具体表现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且要引导其独立完成艺术创作,通过评价能够给予其良好的精神支撑和鼓励;反之若教师常以严苛和冷漠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容易对学生心灵造成严重创伤,甚至会对其想象力和创作力发展产生极大束缚。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做到让学生通过美术评价强化其认知能力、提高学习自信[2]。以“水墨画”教学为例,基础知识讲解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山水”为主题进行独立创作,整个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注意力是否能够一直保持在集中状态;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完成绘画;同时也考量其面对问题时是否能够主动寻求他人帮助;而结果性评价教师应立足学生视角分析其创作原因,观察其是否将作品中心主旨突显。如针对绘画能力较差、但态度极为认真的学生,教师可评价“这幅山水画整体创造立意较好,并且教师观察到绘画过程中整体表现十分专注,但若能够在颜色和线条处理上更为细腻一些应该最终效果会更好”;而对于综合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应以表扬为主,但同时也要适当提出修改意见,让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作能力。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初中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在绘画层面的优缺点,从而在后续学习时有目的性的进行调整;与此同时,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不会伤害到学生自尊,更不会影响其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可尝试应用。

2.2 巧妙应用激励性评价

纵观初中生群体学习现状可发现,部分学生会存在偏科问题,即在体育或文化课程上成绩优异,反而是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学习一直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针对此问题,初中生常认为是自己“艺术细胞”缺乏,不善于学习该类技能,实际却并非如此,导致该问题出现主要是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动力不足。以“人物简笔画”教学为例,部分学生造型能力较差且不具备人物写生技能,整体作品常有人物比例失调情况发生,但其却能够将自身真实感受利用美术作品充分表达,甚至可以对人物跑步动态精准掌握。面对该情况,教师应对其动态情景掌握能力加以肯定和表扬,并与其深入探讨、一同分析绘画时心情,让其充分感受来自教师的关爱,从而学会立足不同角度认识和学习美术知识、逐步构建艺术学习自信。整个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切忌否认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一定要借助生动化语言对初中生进行评价,提升其美术学习自主性,使其能够深刻感受艺术创作魅力。

除此之外,激励性评价应用需形成多主体教学合力,美术课程与想象具有较强关联性,并且学生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常会面临家长与其他学生的多重评价,若多主体评价方式合理性缺失则容易扼杀学生创作欲望和想象能力,甚至会破坏其艺术潜力和学习信念感。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对于美术学习常会要求子女所画内容与教师完全一致,若有一点差距则代表其能力不足;另外也有个别教师授课时为完成教学任务会盲目性要求学生对其画作进行临摹,而对于一些自主创作的作品内容,教师常会进行负面评价[3]。从综合发展角度来讲,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极不可取,要知道艺术创作过程正是初中生想象力和创作意识发挥的重要契机,若此时教师纠正其必须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创作只会影响其创作思路,并使其形成固化思维。仍以“水墨画”教学为例,正确做法是课堂上教师可提供绘画范围,但不可固定绘画内容,随后在进行评价时应让学生对画作立意进行表达,直接阐述创作观点,而教师应以其想法为根据给出针对性评价;评价结束后教师可选出最佳的作品,并注重分析该作品的创作优势,以此激励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强化绘画技巧。

2.3 突出过程评价重要性

美术课程具有较强抽象性,教师想要彻底实现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目标,不仅要对结果性评价创新加以重视,一定要对其学习过程给予高度关注,以此保证教学评价全面的同时激发其美术学习自主性。鉴于此,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引导初中生参与课堂活动,挖掘其艺术潜力,提升学习成效。以“剪纸”教学为例,为让学生对该知识记忆得更加熟练,教师可在教学结束后设置分层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如教师可设置“冬奥会”这一主题方向,让学生利用剪纸技艺体现与之相关的内容,针对本次活动,部分学生选择用剪纸方式呈现冰墩墩;也有学生利用剪纸展示各种各样的冬奥会运动项目。而教师要做的则是针对各小组所创作的作品引导各小组进行互评,其中要特别让学生阐述创作过程中小组内哪些学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哪些人更加投入。通过该评价方式可让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也可有效培养其合作意识,让其对活动过程更加重视。

2.4 立足开放性活动开展评价

教学评价优化是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提升其艺术创作能力,因此,为满足初中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应注意灵活应用教材,设计多元化的美术活动,并趁此契机组织开放性教学评价。从学科性质上分析,初中美术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工具性特征,所以若想取得良好学习效果,教师在设置课堂活动时应突出灵活性特点,此外,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应对美术教材深入分析,并创造性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上升同时初中生群体艺术创造能力也有显著提升[4]。当前初中教材内有许多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贴近,但同样也有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以《蒙娜丽莎》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提前搜集与该作品相关的资料内容;或者也可引入达芬奇其他画作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丰富学生知识素养、拓展文化视野。

除此之外,开放式美术活动设计应突出教材限制,对各类美术资源与知识灵活应用,以确保初中生想象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通过在课堂活动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延展,引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元素可辅助学生奠定美术素养。对于初中生来说,此时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会有较强好胜心理,其希望在学习过程能够得到教师肯定,鉴于此特征,实施开放性评价时应将学生心理需求充分满足,换言之教师在点评学生时应对其内心感受加以考虑,保护其自尊心,促使其能够时刻保持在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学校可在校内设置美术专栏,将学生所作的美术作品贴至专栏墙;或者也可组织校内美术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参与,利用该类活动开展教学评价专业性、针对性更强,对学生成长也会更为有利。

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对于美术课程质量提升有直接影响,尤其是素质教育下为确保初中生群体能够形成较强的艺术核心素养,教师应通过规划评价体系、巧用激励性评价、突出过程评价重要性和立足开放性活动开展评价等多种方式将艺术教学魅力充分显现,以此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教师应初中生美术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