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的主持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

2022-02-17 22:05吴昌明
新闻传播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播者亚文化文科

吴昌明

(南京传媒学院 江苏 211100)

自面世起,各界对新文科之“新”的认识莫衷一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新文科“文理科交叉”“跨学科交叉”的提法并非新鲜事物,如今统合在新概念下提出,引发了较广泛的对何谓“新”的思考。如果只是将建设的重心聚焦于交叉与重组,不但不能触及其中新意,还有因误读导致盲动之虞。

要理解新文科建设,可从其提出背景入手。现代教育框架沿袭自工业时代,知识被学科条块划分,以适应严密的工业分工。在信息时代,知识体量增加,技术跨界融合,既有的条块学习愈发难堪支撑工作生活的重任。特别是新兴行业中,学科教育逐渐成为制约创新的阻碍。同时,在后疫情背景下,“线上课堂”“慕课”“微课”等学习方式强烈冲击实体教室,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学习型人才的需求,呼唤新型教育形态的出现。学科教育的这种“时代错位”不仅体现在知识层面,其更深层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进而传导至所培养人才的价值观念。工业社会强调人的工具性,当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工具性为导向——表现为盛极一时的“以就业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阵地失去了对价值观念的追求,其结果便是人的功利欲望膨胀,社会氛围焦灼。社会的组织形式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教育的形态必然因应。于是,新文科被提出,就是要回归高校教育的本质——培养人。这里的“人”,指人本身与人才的结合,即价值观念与工具性的统一。

多年来,开设主持传播相关专业的院校为应对持续变化的传播环境做出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以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为例,各院校因地制宜,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构,实训实践的加强与拓展等方面付出诸多努力。主要思路包括革新选拔规则,整合基础教学,加强通识教育,关联应用学科,重构培养方向等,涵盖录取、教学、实践、就业全过程。这些举措缓解了各院校面临的现实压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受不同性质、区位等因素影响,各院校主持传播人才输送面临的环境差异较大,导致人才培养改革各自为战,不具备改变现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适用性;第二,受学科、行政区隔限制,这些尝试囿于在原体系框架内的调整,难以取得质的突破;第三,注重技术与操作层面的调整,缺乏居于底层的价值重塑。

新文科建设是解决主持传播人才培养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作为影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全局性愿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凝聚足够的共识,形成强大的合力,其追本溯源的导向能够为主持传播人才培养厘清前进方向。故而,从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出发,以此为目的促进学科融合,才能从根本上革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真正与时代同行,不囿于特定媒介形态的主持传播人才。

一、培养人:重塑价值观念

文科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知识,主持传播的魅力也正是源自其兼具的人际传播特性,即人的一面而非工具性的一面。但在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历史局限和广播电视严格的形态制约下,学习者和从业者实际上不断被“以节目为中心的去个性化”“以播出目的为中心的去思考化”“以被规定的情感为中心的去情感化”的内在要求深刻归训。这也是现今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学院派”主持传播者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除了“声音动听,口齿清晰,善说套话”外了无长技的根源所在。这样的“空心人才”不但难以起到“先进文化传播中引导、示范和影响的作用”,其自身也会因为“人”这一部分的缺失沦为某种工具,既无法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又难以赢得市场竞争。

世界范围内,通过算法推荐中长视频的YouTube平台“仅在移动端吸引的18-34 岁人群就比任何电视媒体平台都多”。截至2018年5月,该平台用户总数达18亿。在国内,运用算法推荐短视频的抖音平台2021年Q1的日活跃用户数峰值为5.8 亿,三端口(抖音、抖音极速版、抖音火山版)峰值接近或达到7亿,算法在大众传播领域的驱动力依旧强劲。现实生活中理性退化为算法,个人的生活与行动也极可能被日益强大和精准的算法所主导甚至“绑架”。算法的迎合性思维在客观上催化了传播内容泛娱乐化、传播立场主观化的倾向,进一步弱化了新媒体平台的把关人意识。这样的影响正通过媒介融合向内容创作的全链条扩散。催化了大众传播环境谣言多发,急功近利思潮严重,庸俗化内容层出不穷的变化倾向。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附加带来的个人精神迷失、信仰空缺和意义危机等问题,都亟待通过新文科实现价值重塑。

主持传播者的工具性,在既有理论体系和当前媒介环境形成的合力中日益凸显,行业亟须能够秉持客观、真实、独立的专业精神,理解并善于使用技术的专业化人才,而非全盘接受技术、被算法左右的工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曾引用“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来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也为新文科建设视域下主持传播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指明了方向,即树立人才的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以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为职业理想。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坚持实践第一,以人民群众为核心进行价值与内容的传播。在新闻报道层面,特别是在向社会公开传递信息的媒体、专业的新闻机构、严肃新闻的传递三种语境下,适当地引入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准则,以客观事实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人和新闻的价值。以严谨、准确、及时、引领为操作理念。在作为信息接收者时,主持传播人才不仅要具备判断真伪的能力,而且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能形成独立判断;在作为信息发布者时,核实信息源,确认新闻基本要素无误,确保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侵犯他人权利。用符合新闻规律的理念和富有内涵的见地成为各领域的“意见领袖”,引领新闻舆论、净化传播环境。

二、大数据:精准需求分析

主持传播的魅力源自其人际传播特性,即无法量化的人的一面。同样拥有动听音色、伶俐口齿、得体举止、良好外貌的主持传播者所获得的肯定依然会存在巨大差异,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为审美的主观性或者所谓“观众缘”。究其根本,在于如何更好地分析受众需求。既有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理论体系作为主持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并未对传播五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需求端进行足够的重视与研究。主持传播理论及时地对其进行了完善,从受众的一般心理期待,对大众传播的心理期待,对主持人的角色、个性期待四方面深刻、全面地阐述了受众需求,为主持传播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革新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交叉、文理科交叉更精准地分析受众需求,进一步增强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指导意义。

在课程设计的行业分析环节,样本与案例的选取往往以教研室经验、舆论评价、榜单、“热度值”等作为参考。但这些依据的人为因素较强,真实性无从验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论证所得出的结论是极不可靠的。然而,只要模型构建得当,大数据能够无比客观地给出答案。在大数据系统研究的先河之作《大数据时代》中,将大数据(big data)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其内涵为摒弃抽样调查,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IBM公司提出大数据的5V 特点包括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简而言之,可以把它看做是真正的“见微知著”,有别于传统见微知著的抽样调查,大数据的“见微知著”是见过了所有“微”综合考量得出的“著”,精准性极强。

例如在讲解主持传播者的着装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时,利用爬虫技术(web crawler)与图像识别技术(Image Recognition Technology)相结合进行样本分析,其真实性远高于样本抽取或教研人员的主观臆断。假设在学生进行以哔哩哔哩平台为传播载体的知识类中长视频主持传播实践训练前,提取哔哩哔哩平台知识区点赞、投币、收藏数高于5000 的所有视频,分析其主持传播者的着装内搭、外套、配饰的种类、颜色、花纹,设置函数,得出最大公约值,以此为学生的着装指南,是否比“TPO着装原则中按照时间、地点、场合进行着装”的要求更加准确、具体、富有针对性。

如此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当然是人力所不能及的,这里用到了爬虫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前者是“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万维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其中的规则是可定制的,意味着在理论上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筛选规则获取互联网上的一切未加密音视频资料。规则可以是播放量、完播率、点赞数、评论数、转发量、重复收看(听)数、收看(听)时段、受众地区等,存在近乎无限的可能性。后者则是对图像进行对象识别,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象的技术。其变量也可定制,即不限于对着装的识别,还可对容貌、表情、目光焦点、环境、构图、动作等不同变量加以识别,服务于主持传播教学的多个方面。与主持传播语言相关的部分同样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语音识别技术(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可将人类语音中的词汇内容转换为计算机可读的输入,例如按键、二进制编码或者字符序列。目前可支持的规则包括内容、声调、语速等。

利用大数据分析,通过技术与技术间的组合,规则与变量的配合,我们可以快速洞悉受众的真实需求,探查主持传播的内在规律,重构主持传播者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研判主持传播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三、亚文化:构建影响力

随着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互联网营销师这一新职业后,与之紧密相关的营销学概念“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逐渐被大众传播行业所重视。它指那些“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对于主持传播者来说,这一概念同样适用,只需将“产品信息”拓展为“信息”,“购买行为”拓展为“认知与行为”。显见的是,信任与影响力是主持传播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是进行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

对于如何获取这种影响力,时代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在广播电视处于大众传播优势地位的组织垄断时代,进入央视、卫视等媒体机构就会自动获取这种影响力。而在受众掌握极大选择权的新媒体环境下,组织无力再对主持传播者进行足够的赋能,获取这种影响力逐渐成为主持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博弈。

在此过程中,亚文化是极具价值的切入点。按照既往认知,亚文化是一种主流文化之下的次文化,往往表现出一种对主流与传统不兼容甚至对抗的姿态。然而近年来,从“古风”到“国潮”,亚文化愈发呈现出主流化、商业化、大众化特征。“摇滚、民谣、嘻哈、游戏玩家、克苏鲁、跑团、赛博朋克、御宅族、鬼畜、二次元、虚拟偶像、同人、Cosplay、汉服”等都属于典型的亚文化形态,其中的部分文化现象早已“出圈”,席卷大众传播环境。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家族式家庭结构分崩离散,当前社会的“原子化”程度不断加深,“原子化”的受众习惯于在媒介生活中进行主动的参与、选择,乐于投身于以兴趣、观念等价值符号构成连结的亚文化中。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所产生的媒介杠杆效应,让过去少有机会被大众传播吸纳的小众圈层文化进入公众视野,影响力指数级增长,使主持传播者以此作为自身与受众的连接点具备更高价值。

主持传播人才培养应与亚文化研究、拓展相结合,开设与开展亚文化研究、亚文化专题、社群运营、内容创作领域的课程与实践。加强主持传播人才文化纵深,使之具备与圈层对话的观念、知识基础,进而打入单个或多个亚文化圈层,在价值与内容输出中逐步获得圈层认同感,形成局部影响力。以此为基本盘,从微观到宏观,获取滚动影响力雪球的第一粒冰晶。

结语

新文科的建设是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背景下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愿景,是解决主持传播人才培养在新媒体时代面对诸多系统性问题的重要契机。应明确新文科建设“培养人”的本质,将之践行于主持传播人才的价值观念重塑,真正树立主持传播人才的职业理想与操作理念。以此为目的促进文理科交叉和跨学科交叉。引入大数据,亚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实现价值观念重塑,精准需求分析,影响力构建。在这一全局性愿景形成的共识与合力中,主持传播学科应及锋而试、顺势巧为,突破发展瓶颈,为更具兼容性与先进性的理论形态的萌发而行动。■

猜你喜欢
传播者亚文化文科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