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2022-02-15 01:22:01史慧芳
关键词:借代参考答案比喻

史慧芳

【高频考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辞手法”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中指出要“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构建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作为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表达的重要手段,准确运用修辞手法能够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要求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近年来的考题中,还出现了对双关、通感、反衬等修辞手法的考查,命题者往往会把易混易错的修辞手法组合在一起考查,需要考生仔细甄别。

【设题方式】

一、客观题的考查形式

客观题往往给出四个选项,从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有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①“与画线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四个选项或为含有修辞手法的古诗词诗句,或为课内外经典现代文中的句子。

②“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四个选项中每个选项含有两三种修辞手法,通过阅读文段,选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③“语段中有关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正确(错误)的一项是”,四个选项分别为对文本中使用的某一修辞手法的分析,根据分析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主观题的考查形式

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多样,既有对具体修辞手法效果的分析,也有运用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写句子的形式,有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①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其表达效果。

②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③文中画线句子若改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④给语段拟写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

⑤围绕……写一段话,要求至少使用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

【提分要领】

明晰各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是准确作答修辞手法题的关键。客观题要根据语境仔细分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比对选项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定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主观题要做到能准确判断出句段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推敲句子结构和意义,进而阐述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一、比喻

比喻也叫打比方,指的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使用比喻能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根据本体、喻体、喻词出现与否,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例: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下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營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参考答案:①句中把熟悉宫殿的人以声音辨别紫禁城的季节比作农夫通过田野自然的变化区分时间,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熟悉宫殿的人对紫禁城的声音的熟悉程度”和“农夫对田野自然的变化的熟悉程度”相似,“紫禁城的节气”和“田野自然的变化”相似,“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农夫)心里的日历”相似。

二、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情态、动作,使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使用拟人修辞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不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与“春天,在阳光里拔节而长”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B.公务员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开花。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例句中“拔节而长”是形容植物,此处用来形容“春天”,使用了拟物。A项,“袅娜”“羞涩”形容荷花,使用了拟人。B项,“生根开花”是形容植物,此处用来形容“公务员”,使用了拟物。C项,“晴”使用了谐音双关,指“晴”和“情”。D项,“今宵酒醒何处”是问,“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答,使用了设问。

参考答案:B

三、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的种类很多,有特征代本体,标志代本体,部分代整体,颜色代整体,专名代泛称等,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例:下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多的伟大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上,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A.比喻、排比、对偶、拟人

B.设问、排比、借代、比喻

C.设问、反问、对偶、比喻

D.反问、借代、比喻、拟人

解析:“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是反问。“在一片翠绿中间”,“翠绿”是借代,以颜色代指树叶。“粗大的桶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是拟人。“好像散落的水晶”是比喻。

参考答案:D

四、夸张

夸张指的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人或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例: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一天夜里,突然阴云密布,空气中仿佛能挤出水来,一看就知道大雨将临”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它强调了空气湿度之大,生动地写出在夜里山间大雨将至时空气给人的潮湿感觉。

五、对偶

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手法。

其作用为形式上音节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上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使相关事物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对立事物对比强烈,褒贬分明。一般而言,古诗、对联等都是对偶句。

例: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它的发生与天体演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密切相关的。预防森林火灾,是生态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为了减少火灾带来的灾难,中国各个时期的政府都将治火纳入管理体系。在人类防火治火的漫长历程中,计划烧除就产生了。计划烧除,是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在一定生态条件下用低强度的火烧除天然可燃物,为防火、育林、放牧或减少森林病虫害等一个或几个目标而获得一定的预期效果的新技术。森林草原的可燃物覆盖随着时间逐渐增加,能量积累多了必然要释放,如果不能人为释放,就易引发突然的自然释放。

请围绕“森林防火”写两句宣传标语,要求每句不超过25个字,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示例:预防森林火灾,保护绿色家园;森林是地球最美丽的外衣,火灾是森林最凶恶的敌人。

六、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可以是句子成分排比、分句排比、单句排比,也可以是复句排比,其作用是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增强文章的节奏感,让条理更清晰,抒情更流畅。

例: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遠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哥特式建筑、巴洛克的繁绮奢华、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都远去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原文中“远去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整齐有力。②原文运用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连用三个“远去了”,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形象性。③原文更能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拋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

七、反复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等的修辞手法,可以是连续反复,也可以是间隔反复,其作用是能够突出作者的情感,增强感染力,增强文章气势。

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例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两个“沉默呵”,感情沉痛、激越。

八、设问

设问即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答案,目的在于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例:春天,姗姗来迟。楼旁的花坛边,几棵野生的婆婆纳,却顺着雨势,率先开了花。粉蓝粉蓝的,泛出隐隐的白,像彩笔轻点的一小朵。谁会留意它呢?少有人的。况且,婆婆纳算花么?十有八九的人,都要愣一愣。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生命是它的,它做主。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况且十有八九的人也不觉得它算花呢”,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原句使用设问,“谁会留意它呢”是问,“少有人的”是答,先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再给出答案,令人印象鲜明,而改句“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只是一个一般陈述句,效果不突出;原句“愣一愣”属于神态描写,表现出人们对把婆婆纳看作花的惊讶,同时这“愣一愣”也是人们看到婆婆纳“兀自开得欢天喜地”所表现出的惬意,凸显了婆婆纳的勃勃生机。

参考答案:不好。①原句运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可以引发读者思考;②“愣一愣”突出人的情态,表现出人们对把婆婆纳看作花的惊讶,突出婆婆纳的勃勃生机。而改后没有这种效果。

九、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切的意思,以加强表达语气的修辞手法,可以肯定形式反问表达否定含义,也可以否定形式反问表达肯定含义。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是为了突出读书带给“我”多方面的力量。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解析:D项,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没有什么比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而不是强调了原因,分析有误。

参考答案:D

【直击高考】

(2022年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可不是都能吃的。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但不可食用;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又不能入药。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黑体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文中“槐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高官显贵。A、B、C项均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分别用“管弦”代指音乐、“桑梓”代指家乡、“娥眉”代指美女杨贵妃。D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人心”,喻体是“木石”。

参考答案:D

【试题演练】

1.下列对例句的艺术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当鹭鸟兴奋地在枝头起舞,当细雨窣窣在眼前低吟,当蛙鸣蝉噪沉睡于霜露,当绯红翠绿诉说着凋谢,我们心中会慢慢翻涌起原始情愫的白色浪花,会由衷发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感慨。

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机活力和沉寂凋零写得形神毕现。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直觉的纯粹和情绪的激荡。

C.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全面地展现自然事物的各种情态,又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D.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从视听角度写出了动物的状态和植物的情态,特点鲜明。

2.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觉醒年代》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是该剧所采取的叙事手法和史诗风格,与其所讲述的历史内容浑然一体,形质交融,让观众既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二是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更加注重细腻、委婉、深情、动人的情感渲染、人性剖析和对人物独特性格的揭示。《觉醒年代》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伟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爱。“情与爱”的注入,让伟人们不再是百年间千里独行的“苦行僧”,而是真的在中国的土壤里落了地,生了根,开出了感人肺腑、明艳活泼的花朵。三是剧组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真实历史、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具有相似性,能使句子更有表现力。请据此对“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更成为川西高原雪山脚下一只重生的金色凤凰”一句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擬富于情味,请据此对“冬天夹着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缩,终于,在骤然而来的火焰里弃阵而逃”一句所用比拟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衬重在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请据此对“一粒星子掉在了大地上,幽蓝的光焰划过长空,把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到底撕不开如此厚重的夜”一句所用反衬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借代参考答案比喻
精练幽默用借代
新少年(2023年11期)2023-12-05 12:21:30
初识借代手法
比喻
文苑(2020年12期)2020-11-19 13:16:26
借代句
快乐语文(2019年18期)2019-09-02 01:59:18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