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容,吴晓芳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绵阳 621000)
智力发育障碍(IDD)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行为障碍,是大脑发育过程中受到阻碍、干扰或损伤的结果,可导致社会功能缺陷及心理障碍,损害患儿身心健康[1]。目前IDD 康复治疗方法较多,如语言训练、物理治疗、肢体康复训练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发育障碍[2-3]。但常规康复治疗时间长,内容枯燥无味,且对于身体感觉统合能力改善作用不明显,还需联合其他康复手段。感觉统合训练是专门针对感觉统合能力而制定的训练方式,通过触觉、前庭、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改善神经系统适应能力,促进脑部综合发育[4]。任务导向性训练强调功能性任务的制定与完成,引导患儿在设置任务中尝试自己解决任务问题,使其逐渐适应周边环境变化,利于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4月我院收治的86 例IDD 患儿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究感觉统合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86 例IDD 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20 例;年龄2~6 岁,平均年龄(4.30±0.52)岁;体重13~24 kg,平均体重(19.14±2.30)kg。对照组男24 例,女19 例;年龄1~6 岁,平均年龄(4.42±0.50)岁;体重12~25 kg,平均体重(20.07±2.35)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格塞尔发育量表(GDS)[5]各个功能区评分不足80 分;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视听障碍;存在遗传代谢性疾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参与其他试验。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根据患儿病情制定康复计划,包括语言训练、神经生理疗法、平衡训练等,并配合脑循环、按摩等治疗;持续治疗12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感觉统合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1)感觉统合训练:①本体训练:通过跳绳、羊角球、脚步器游戏等进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30 min/次,1 次/d。②触觉训练:通过按摩球、脚踏石游戏等进行触觉训练,30 min/次,1 次/d。③前庭训练:通过滑板、趴地推球、袋鼠跳、平衡台、滚筒游戏等进行前庭训练,30 min/次,1 次/d。(2)任务导向性训练:首先分析患儿运动表现,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针对性训练任务,包含认知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训练、语言训练、模仿操作训练等;治疗师逐渐引导患儿完成任务;设定阶段性任务目标,配合相应奖励与赞扬;考虑每例患儿个体差异选择不同训练工具、训练方式,如选择搭积木、搭麻将、搭罐装饮料等完成精细动作与模仿训练;选择拉拉链、系鞋带、串珠子等方式训练手稳定性。任务导向训练30 min/次,1 次/d。所有训练共60 min/次,1 次/d,每周训练不少于4 d。
两组均持续治疗12 周。
(1)发育水平:于治疗前后使用GDS 评价,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行为、适应能力、语言5 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为100 分,评分越高,发育商越好。
(2)语言功能:于治疗前后使用语言行为评估量表(VerBAS)[6]评价,包括交流性、接受性及描述性3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每个方面20 分,总分60 分,评分越高表示语言功能越好。
(3)感觉统合能力:于治疗前后使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CSIRS)[7]评价,包括触觉过分防御、体感不良、学习能力3 个方面,分别有21、12、6 个条目,每个条目计5 分,评分越高提示感觉统合功能越好。
(4)社会适应能力:于治疗前后使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检查量表评定,包括独立生活、运动、交往、操作、自我管理、沟通参加集体活动6 个方面,由患儿照顾者代评,评分范围5~13 分,评分越高,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G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DS 中的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行为、适应能力、语言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GD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GD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治疗前,两组VerB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erBAS 中的交流性语言能力、接受性语言能力、描述性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erBA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VerB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治疗前,两组CSI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SIRS 中的过分防御、体感不良、学习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CSIR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CSIR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治疗前,两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检查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检查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检查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检查量表评分比较[(),分]
IDD 发病机制较复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IDD 患儿以注意力分散、思维能力差等为主要表现,智力水平显著落后于同龄人,并存在语言能力、社会行为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缺陷,这种缺陷可能延续至成年甚至终身,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8-9]。
临床有研究显示[10],尽早发现IDD 患儿病情,并开展针对性康复治疗,能利用儿童脑组织的神经可塑造性、脑功能代替能力,促进脑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GDS 中的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行为、适应能力、语言评分、VerBAS 中的交流性、接受性、描述性语言能力评分、CSIRS 中的过分防御、体感不良、学习能力评分、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检查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感觉统合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促进IDD 患儿身心发育,改善语言能力,提高感觉统合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感觉统合训练,即大脑统合身体各个部分接收到的信息,促使身体作出相应的反应,以此实现行为矫正。本研究采取的感觉统合训练内容丰富多样,可激发患儿运动兴趣,增强运动信心与自主学习能力,保障训练持续进行,全面促进身心发育。感觉统合训练中前庭训练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配合触觉训练可强化感觉层次,提高运动灵活性,促进左右脑均衡发育。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通过持续感觉输入刺激,激发患儿作出适应反应,能够打开中枢神经系统通路,增强身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大脑在信息统合过程中能够增强对身体其他部位的控制力与感知力,从而提高运动的协调性,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恢复。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主动运动训练,持续主动运动可使患儿的大脑汇总综合输入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出分析与判断,发出控制动作指令。反复主动训练过程中,大脑通过反馈不断调整神经网络,可促进脑神经重塑与功能重组,利于大脑发育。此外,任务导向训练通过设置明确阶段目标,配合适当的奖励能激发患儿运动积极性与参与性,保障运动训练的持续进行,增强康复效果。将感觉统合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实施,能发挥协同作用,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改善其语言、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感觉统合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用于IDD 患儿中,可提高身心发育水平,增强语言与感觉统合能力,并改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