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滔,朱学敏,张勋梦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广东广州 511316)
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LDH)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突出占椎管容积的1/3 以上,患者常伴随强烈的腰腿疼痛,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需采取有效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1]。腰后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是既往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创伤大,患者恢复缓慢,且会破坏脊柱稳定性,加速相邻节段退变[2]。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PELD)技术开始在临床逐渐应用,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应用于LLDH 治疗时,因PELD 受视野及操作空间限制,手术难度较大,故仍存在一定争议[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7 月收治的LLDH 患者64 例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比较PLIF 和PELD 的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实践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LLDH 患者64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参考《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4]确诊为LLDH;(2)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无手术禁忌证;(4)无椎体畸形。排除标准:(1)有腰椎手术病史者;(2)孕妇或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者;(3)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者;(4)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疾病者。以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2 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 例;年龄37~65 岁,平均年龄(51.28±6.74)岁;病程3~25 个月,平均病程(14.31±5.16)个月;手术节段:L3~46 例,L4~519 例,L5~S17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3 例;年龄35~66 岁,平均年龄(50.85±7.52)岁;病程4~24 个月,平均病程(14.62±4.89)个月;手术节段:L3~45 例,L4~518 例,L5~S19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行PLIF 治疗。具体如下: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实施全麻,常规消毒铺巾。以C 臂机定位手术节段,并在手术节段为中心的腰后正中线位置切开,切口约5 cm。切开筋膜,深入各层组织,将两侧椎旁肌肉剥离,暴露出关节突关节、棘突、双侧椎板。在C 臂机透视下放置椎弓根螺钉。随后切除棘突、双侧椎板、黄韧带及下关节突,使硬脊膜、神经根结构充分暴露。进行侧隐窝减压,探查椎间孔和神经根,切开纤维环,摘除椎间盘。刮除病变的上下位终板软骨,放入椎间融合器(以自体骨粒填充),以钉棒进行加压内固定,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观察组行PELD 治疗。具体如下:指导患者在弓形架上保持俯卧体位,常规消毒铺巾。以C 臂机进行定位,以棘突中线外侧12~14 cm 为L4~5、L5~S1的穿刺点位置,以棘突中线外侧8~10 cm 为L3~4的穿刺点位置,以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正、侧位透视下将18 G 穿刺针穿刺至目标位置,拔除穿刺针放置导丝,进行通道扩张和椎间孔扩大,之后放置工作套管及内窥镜。在生理盐水连续冲洗下,镜下清晰识别椎管组织,采用髓核钳清除脱出、游离的髓核组织,采用咬钳咬除黄韧带,探查和松解神经根,若有出血情况,立即电凝止血,同时修整纤维环裂口,若椎间盘钙化则采用咬钳和环锯咬除钙化椎间盘,反复冲洗残存髓核组织,确认巨大髓核清除干净、神经根充分解压后移出工作通道和内窥镜,逐层缝合切口。
(1)围手术期指标: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射线暴露量、住院时间。(2)腰腿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6、12 个月,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5]对患者进行评估,分值为0~10 分,其中0 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 分为剧痛,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3)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6、12 个月,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6]评估患者的腰背和下肢功能,量表包含10 项内容,分别为站立、行走、坐位、生活自理、疼痛强度、旅行、社会生活、干扰睡眠、提物、性生活,每项内容分值为0~5 分,ODI 总分分值为0~50 分,得分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差。(4)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 年,观察患者腰椎不稳、硬膜囊撕裂、出口神经支配区疼痛、鞍区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手术时间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射线暴露量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的N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观察组的NR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个月,两组的N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R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RS 评分比较[(),分]
术前,两组的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观察组的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个月,两组的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ODI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ODI 评分比较[(),分]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LLDH 患者由于椎管受压严重,腰腿疼痛更加显著,需通过手术治疗改善病情。PLIF 是既往治疗LLDH 的金标准,但其存在一定弊端,如持久性腰痛、腰椎不稳定等[7],因此临床急需更佳的手术方案优化治疗效果。
PELD 是融合内镜技术和穿刺技术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可在局麻状态下经工作通道和内窥镜取出髓核,并可将对脊柱的伤害降到最低,是目前临床重视程度较高的一种手术方案[8-9]。郑国卿等[10]指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PELD 治疗后,术后恢复加快,近期疗效显著提高。王玉林等[11]研究表明,PELD 技术较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并发症少,恢复快,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已获得临床认可。但LLDH 患者髓核突出较大,而PELD 操作空间小,术中视野受限较大,其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究。本研究将PELD 与PLIF 同时应用于LLDH 患者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更短,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且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可见PELD 能进一步优化手术指标,改善手术效果,提升患者康复速度,与王威威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认为,PELD 切口仅需8 mm,较PLIF 5 cm 左右的切口而言明显缩小,术中无需大面积剥离椎旁组织,患者术中肌肉暴露较少,出血少,损伤小。同时,PELD 术中无需放置内固定物,无需进行椎间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PELD 术中不剥离椎旁肌肉,对椎板和关节突关节无损伤,其医源性组织结构损伤小,因而患者术后无需长时间卧床,恢复时间更快[13]。但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射线暴露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可能源于PELD 需全程在镜下操作,而LLDH 患者髓核突出大,需在透视下进行定位,确认穿刺点,操作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术中射线暴露量[14]。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腰腿疼痛程度显著降低,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加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12 个月的腰腿疼痛程度和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PELD 较PLIF可更快缓解LLDH 患者的腰腿疼痛,加速其肢体功能恢复。究其原因,PELD 技术中的射频消融等操作,可破坏终板、椎间盘微孔,有助于消除老化细胞,阻止炎症发生,且术中持续性冲洗能清除炎性物质,降低切口和深部组织感染风险[15]。并且PELD 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实施,术中若出现神经根激惹可被及时发现,避免损伤神经根,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此外,在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ELD和PLIF 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在LLDH 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PELD 治疗LLDH 患者,不仅能优化手术效果,且能加快康复速度,其治疗效果与PLIF 相同,且有一定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