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提升路径探析*

2022-02-14 09:16王纯绣邵崇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9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心理健康

袁 满 王纯绣 邵崇钰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4)

为了保证贫困学生能够获得公平的入学机会,教育部专门设置了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团体整体的自我效能感差,在入学后在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学业成绩和就业等方面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进一步探究既符合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发展型资助的新要求,有助于落实教育部三全育人的要求,也有助于贫困生消除在以上诸多方面的自我设限,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材[1]。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状态现状

高校教育不断深化改革,高校招生也在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资料显示,目前全国高校贫困学生比例占到高校在校学生总体的五分之一,特别困难学生比例也有所提高。大多贫困数学生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当中也存在部分贫困生因经济拮据、人际交往能力差、学习压力大等方面因素而导致心理健康出现不同程度异常。某高校曾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贫困学生的多项指标都出现异常,情况远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性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国家已经为贫困大学生构建起了较为全面的奖、助、贷、补、减、免资助体系,对于贫困大学生物质生活的保障体系已较为全面。在这样的保障之下,贫困大学生基本上体现出了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性格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显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主观低落、悲伤等负面的心理状态[1]。可以说,自卑是对自身的一种负面的、消极的评价,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或素质不够。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其他同学有较大短板,导致了无论是在吃穿用度,还是在眼界拓展等方面较其他经济条件正常的学生有明显差距,这是引发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基础。另外,高校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平台,而不是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金标准,使得贫困原本的优势能力“含金量”下降,原有的长处忽然认可度下降,更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情绪。部分贫困生更是因为自卑情绪影响到人际交往,变得少言、敏感,严重时更伴有躯体症状甚至转为精神性问题[2]。

2.过度的自尊心理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2]。自尊心与自卑相反,是一种对自身肯定的积极心理。对于自尊心的来源,学界有多种看法。有观点认为,自尊心取决于成功与抱负的比值,成功对于个体的意义越大,抱负越小的,或者说越是不容易取得的成功越是能使人体验到成功的感受;也有学者认为,自尊心的形成源于自我抱负和社会尊重的共同作用;更有学者认为,自尊心的产生源于社会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体会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得自尊。

对于高校贫困学生来说,因为自卑心理而产生的过度自尊,反而会成为贫困生与外界良性互动的绊脚石。例如因为过度自尊而对外界提供的物质、精神援助产生抗拒心理,不愿透露自身经济困难的实际情况,不接受外部给予任何帮助。同时,自身的经济困难状况又无法与自身过度的自尊相匹配,造成贫困生内心十分痛苦。甚至,对于一些自尊心过度以致扭曲的贫困生,还会产生出过度虚荣的心理,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采取极端甚至违法的手段。

3.人际交往的畏惧心理

根据针对贫困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多数贫困学生平时与人交流较少,对于自己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情况更是讳莫如深,缺乏与同龄人正常的沟通以及个人情况的适当暴露,能够知心的朋友不多。同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在一些需要人际交往活动中较为被动,即使内心想要参与,但迫于经济压力只能放弃。长此以往,贫困生易于产生对于集体的游离感和对于人际交往的畏惧感。

二、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特点

通过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在对贫困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和追踪中,可以看出,以上高校贫困生的不良心理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普遍性

根据对于所在学院 141 名经过学校认定的贫困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贫困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的学生超过 95%,可见,不良心理的发生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属于普遍现象。

2.共通性

贫困生不良心理的发生,主要以上述过度自卑、自尊、虚荣或者过度内向为表征,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共通性。

3.独特性

根据对发生不良心理的贫困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可以了解到,每一个贫困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有共通性和普遍性,但成因都有其独特性。

4.复杂性

贫困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在表现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在成因上显示出纵横交错的特点,既可能是一种不良心理状态的集中表现,也可能是集中不同不良心理状态交错共生。

三、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成因

只对贫困生的问题进行经验性描述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解释贫困生出现以上不良心理状态的根本原因。只有从贫困生主体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入手,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和认识贫困生出现不良心理的真正原因[3]。

1.贫困生主体原因

贫困生由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偏差。由于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复杂性增加,接触的人员迅速增多,各方面的佼佼者、突出者数量迅速增加,对学生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也更加丰富。贫困生由于个人生活条件较差,和周围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对比更加鲜明,同时,由于学习这个贫困生通常最能依靠的优势不再是好学生唯一的评判标准,甚至这种优势也丧失的时候,贫困生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心态。从而产生迷惘或彷徨的心态,如果此时正好面临巨大的生活、学习等压力,他们更会缠手无助感、无力感。以上种种都是贫困生自我认同出现偏差的表现。

贫困生的情绪常常较为敏感,且容易出现波动大、不稳定的情况。这种消极的自我体验是在贫困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尤其在同学之间交流过程中,如果出现贫困生敏感的字眼或信息,往往会立刻做出反应,将不良的自我体验视作自己不受欢迎的佐证,进而减少与同学们的相互接触,从而发展成为不良的心理状态[3]。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低,尤其是很多贫困学生原来的成绩较好,但到了大学之后却成为泯然众人矣,导致出现极大的不适应。同时,由于经济状况的限制,大多数贫困生除学习之外的综合素质发展较为薄弱,与其他同学相比可能产生失落感甚至挫败感。久而久之,贫困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愿再努力,并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自我效能感进一步下降。

2.环境原因

(1)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困窘,已经成为贫困大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以普通大学生学费加生活开销等,省吃俭用,一年花费大概在8000元左右,这是大部分贫困家庭一年的总收入。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期望自己能拿到高额奖学金,千方百计寻求打工的机会。而这种打工占用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心态。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下相互攀比的心理,使贫困学生受到强烈的心理震撼。另外,贫困生背后的贫困家庭把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更多地寄托在贫困生身上。所以,贫困生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多来自自身家庭的压力。这些矛盾的心态和压力使这些贫困生的人格发生变化。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家庭贫富差距。大环境下的某些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攀比心理。另外,重富轻贫、人际关系冷漠、势利、虚伪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贫困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心理与他们面临的现实经济情况发生冲突,导致心理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除了这些情况外,贫困生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社会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仍旧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在综合素质、言谈举止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而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另外,不少同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毕业后的还款问题成了贫困生的巨大经济压力,更增添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使贫困生产生复杂的思想负担和焦虑情绪。

四、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改善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贫困生自己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贫困可以赋予一个人更加坚韧的品格,这也是很多人并没有办法用钱可以买到的。除此之外,高校学校和社会资助人员也要给予贫困学生更加充足的帮助,不要让高校贫困学生在公开场合难堪,还要注意和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不能够因为对方是贫困学生就要区别对待。学校要给贫困学生营造一种公平和谐的校园环境,要更加注意观察贫困生,但是不能大肆炫耀。学校也要从贫困生的角度出发,在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帮助。最后,还要形成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校风。学校还要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尽量消除拜金主义。其次,帮助学生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意识。还有就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包括教师和班主任等,都要给贫困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从严格的角度要求他们,在生活上更加应该热情帮助,让贫困生能够在高校学习生活和社交中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教师也要学会发现贫困生的优点,帮助贫困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还要挖掘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能力,才能让贫困学生形成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生改善他们的生活

大学贫困生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想要帮助他们改善心理问题,可以将经济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现在,大部分学校都会为贫困生提供助学基金,还有教师帮扶等。在这些政策的补助下,可以对高校贫困学生的经济情况进行很大的改善。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在社会上给高校贫困生争取更多的补助以及关注,帮助他们改善在学校的生活。

例如:高校可以让辅导员私下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如果在经济方面遇到了什么困难的时候,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再如,可以让贫困生帮助学校做一些勤工俭学工作,并且不会影响他们学习时间的事情。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购买一些学习资料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等。

3.加强心理健康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贫困生教育中不可或缺。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大多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并且多以心理偏差表现出来。因此,在对贫困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来对他们各种负面心理进行引导和教育。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自身性格和为人处事方式不一样,从而形成很多不正确的思想。因此,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关键是要让他们摆脱心理束缚,从内在的心理环节入手,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水平。

4.进行发展实践

发展实践是对个体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贫困生囿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很好地进行全方位素质发展。但是,高校拥有的丰富的软硬件条件、丰富的资助获取渠道、丰富的活动平台为贫困生提供了很好的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机会。在对贫困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高校的素质培养资源有效注入培养过程中,缩小贫困生在综合素质上与一般同学差距,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效能感。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