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琳
(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应用性的特点[1]。在小学阶段,学校与教师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抽象等综合能力离不开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数学,不仅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元化、智能化发展。数学基于现实生活,且应用于现实生活,而情境教学法恰好促使数学课堂趋向生活化。因此,教师采取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可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真实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打造灵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法具有丰富性、多样化的教学优势。在数学课堂上融入情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促使学生深刻感受与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小学生年龄小,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特点,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及爱好创新数学教学方式,如采用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教学等,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良好的教学氛围及轻松的学习心态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并为日后数学教学与生活应用打下牢固基础。
数学学科的理解与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小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结合灵活性、生动性情境教学法加以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优势,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构建灵动的教学课堂。数学课程科学性内容难以通过想象实现逻辑思考,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改变学习数学的严肃氛围,促使思维逻辑可视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转换愉悦心情,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学生切实理解与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能为其将来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转变教学理念,使灌输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借助情境教学法锻炼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2]。情境教学法对学生活跃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下更容易形成灵活的思考方式,在遇到数学难题时学会多方面、多角度解决,由此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个人基础能力及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化,因此,教师可巧妙地结合情境教学法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与互助,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同时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促进学生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创新解决问题,进而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打造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至关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思维正处于发展期,日常生活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塑造。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加深学习体验,有利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对于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促使数学问题转变成易懂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结合,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认知,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思维同时发生转变,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由此,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数学课程上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加法和减法”的课程,教师可创设小卖部的生活情境。小卖部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商店,通常存在于各生活小区、学校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引导学生组队扮演买卖角色,如小卖部老板、售货员、收费员、顾客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卖部的买卖设计,让学生自主完成买卖过程。此项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加减计算,还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与体验数学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认知与应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可谓是一举多得。总体而言,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帮助小学生加深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与认同感。
小学时期是小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与时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开始[3]。情境教学法具有灵活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巧妙运用实际情境开展数学知识教学,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化情境构建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与玩,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涵。此外,对于数学知识,除了教材内容,还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师应挖掘有趣的生活元素,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学习活动情境,加深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条形统计图”的课程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设置课程主题“你最喜欢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调研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规则是学生组队,每队10人,10分钟内收集组内学生的最喜爱3部动画片的名字,并绘制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团结合作及沟通交流,通过收集整理关键信息,最后组内学生共同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师通过学生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分享与对比,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加深了解,最后教师评出优秀的团队给予表扬和肯定。总体来说,教师利用学生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使学生融入活动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学习数学课程内容。
小学生爱玩、好玩是天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从玩中学与学中玩,同时,利用游戏教学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喜爱的游戏打造游戏化教学情境,消除数学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心旺盛,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游戏恰好满足学生爱玩的心理,教师利用游戏化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深入游戏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数学知识的感染,有利于提升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掌握能力。此外,游戏化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学习体验,这对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具有突出意义。
例如,学习“认识方向”课程时,教师可创设“听反话”游戏活动,促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设置规则:根据口令做出相反动作,如举右手、向左看、后退一步等指令,做错者出局直至最后一人获胜,获胜者给予实际奖励。其次,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分组参与活动,每组10人,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每组获胜者进入决赛;最后,决赛者进行比赛,教师可增加难度,如口令反话与正话轮流穿插。此项游戏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认识方向的能力与语言领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教师利用游戏化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游戏不仅给学生带来欢乐、愉悦,还能促使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情境教学的质量。
疑问与思考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小学数学阶段,小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思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在课程教学中创设层次分明的问题教学情境,产生层层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心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方面进行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如问题化情境、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等,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需注意设计具有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逐步探索、思考及讨论,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积极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中。
例如,学习“认识物体”课程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爱玩、好奇的特点组织学生动手实践。首先,教师提出“在生活中,你见过最常见的物体是什么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等问题;其次,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放同等体积的黏土,引导学生根据所见所想进行创造;再次,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揉捏的物体进行全班介绍与分享,教师根据两两学生的作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物体的形状、特征有哪里不同。最后,教师引出本节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认识正方形、圆形等形状,并引导学生利用黏土揉捏这些物体。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情境加上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自动手与思考,不仅使数学课程充满趣味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升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数学理论知识复杂枯燥,小学生注意力聚焦时间短,为提高数学课程的灵活性、趣味性,教师可采取实践性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与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内容需要符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并加深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践性教学情境促进数学知识具象化、直观化,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加深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例如,学习“认识分数”课程,教师可创设实践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与工具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将学生分组,每组8人,分别发放相同数量的积木;其次,教师模拟“过生日”的活动,假设积木就是蛋糕数量,提出“一个人过生日,7个人来参加,已经发了3块蛋糕,还剩下几块蛋糕,用分数表达”等问题,引导学生举手发言。学生通过选择积木数量,并用语言表达自己认为的分数回答课堂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则奖励真实的小蛋糕一块。此项实践活动,教师利用丰富的资源开展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的量与关系及如何读分数,同时增强数字加减运算的能力。总体来说,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认知与理解分数知识,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先进性、科学性、灵活性。互联网教材资源丰富,打破传统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教学情境,促使教学活动朝着多样性、多元化的方向开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直观的视觉、听觉、动作等效果更有利于他们投入学习状态,尤其是将小学数学内容直观、生动、灵活地展现,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
例如,学习“时、分、秒”的课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以时间为主体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可投影不同类型的钟表,鼓励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秒针,并引导学生表达三者的不同之处;其次,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一段1分钟的时钟画面及声音,学生从“滴答”声中观察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感受时间的流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体验1秒钟或1分钟,如1分钟内能走多少个脚步、1秒钟能做什么事情等,学生们亲身体验,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此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时间,还能有效地学习数学课程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结合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丰富的资源、工具等多样性、灵动性地打造良好教学环境,不仅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数学源于生活,情境教学法贴近生活化,学生在新颖的环境中获得愉悦、轻松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