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涵
(济南市历下区紫苑幼儿园 山东济南 250014)
童谣作为文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朗朗上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童谣中蕴含着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可以帮助幼儿增长知识、启发智慧、激发想象、培养品德等。因此,实现童谣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文化感知力,借此来全方位地提升其综合素质,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古语说:“蒙以养正”当幼儿有了一定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时候,就应该用正确的道德人生观教育他们以养成良好的品格。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利于幼儿养成纯正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传统童谣声韵和谐,节奏鲜明,充满游戏性和音乐美,对培养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及美好的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传唱传统童谣,既可以让幼儿加深与周围人的感情,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自我情感表达,帮其有效调节自身情绪,对陶冶幼儿美好情感大有裨益。
开蒙教育的基础是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2]。幼儿由于年纪较小,认识比较粗浅,通过教唱童谣,能够让幼儿在无声中进行自我认知,从而实现正确行为规范的遵守,这既能寓教于乐,帮助幼儿更好的认识是非善恶,又可以促使幼儿形成正向的习惯。传统童谣就是在幼儿的传唱中,让幼儿明好坏、知对错。
例如,《北京儿歌》中的童谣:洗洗脸,不长疙瘩不长癣,洗洗头,给你穿上红绫绸。这首童谣是在幼儿发懒不愿洗脸洗头时长辈哼唱教导所用,它用来教导幼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3]。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要想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就必须要为之提供更加开放化、广阔化的想象空间。而童谣正是如此,充满了大胆的想象,让孩子在天马行空的传唱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江苏的传统童谣《老鼠开门笑呵呵》:天上星,地上钉,叮叮当当挂油瓶。油瓶破,两半个,猪衔草,狗牵磨,猴子挑水井上坐,鸡淘米,猫烧锅,老鼠开门笑呵呵。这首童谣具有丰富的想象,给幼儿广阔的想象空间,学习这样的童谣,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幼儿期和童年期既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个阶段,也是其智力快速提升的时期。传统童谣中包含大量的知识、趣事等内容,这些丰富的题材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对开发幼儿的智力,丰富幼儿的经验非常有益。
例如,金波先生在《中国传统童谣书系》中收录的《五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故事情节充满趣味性,能够让幼儿在玩乐中自然地学会数数。
童谣对于幼儿语言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听与说中培养起来的。传统童谣内容生动形象、结构简单短小、句式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非常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宜幼儿传唱念诵。传统童谣就是让幼儿在诵读念唱中体验愉悦的美感,培养幼儿的语感,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认知、情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所以,幼儿园在进行传统童谣教学时,也应遵循一定的特殊的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运用适合幼儿理解与接受的方法,让童谣教学变得有趣生动,让传统童谣带给幼儿不可取代的快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的原则。可见,兴趣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而且兴趣性与适宜性原则是童谣教学的基础。如果是幼儿不感兴趣或是不适合幼儿学习的童谣,它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兴趣性与适宜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童谣素材选择方面
幼儿在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又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在传统童谣素材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注意不同年龄幼儿的接受特点和程度,另一方面也要选择从内容、结构到篇幅等方面都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作品。总体来说,选择游戏性、趣味性、音乐性较强且为幼儿所理解、熟悉、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童谣为最佳。例如,《斗虫虫》《排排坐》等这类童谣,语句简短、韵律鲜明且游戏性强可以边唱边做,增强幼儿唱诵童谣的积极性。
(2)活动形式方面
传统童谣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童谣的特点灵活采用直观法、情景法、游戏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幼儿在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和教学方法中感受和体验传统童谣的魅力。
典型性与教育性原则主要是针对童谣素材的选择提出的。在选择传统童谣素材时,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被人家广泛认可的,是幼儿熟知的且对幼儿有教育意义的,以便幼儿在嬉戏传唱中获得发展。
对于综合性与广泛性原则,其一方面是指传统童谣的选材要丰富多样,综合多方面的内容与知识,在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的同时,又能帮助幼儿丰富和扩展知识经验。另一方面又指,活动的方式要灵活多变,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童谣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教师在选材时要认真筛选,深入理解,以便筛选出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童谣素材。对于有创造空间的传统童谣,在教学时要为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与创造。
诵童谣就是指幼儿能够大方、响亮、清楚地诵读童谣。而且,童谣本身就具有篇幅短小、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诵读是幼儿学习传统童谣的一个基本途径。
例如,传统童谣《小西瓜儿》:小西瓜儿,圆溜溜,红瓤儿黑籽儿在里头。这首童谣用简短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幼儿熟悉的西瓜的样子,短短三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西瓜儿”“红瓤儿”“黑籽儿”这些口语化的韵语更是凸显了童谣口口相传的特点,能够让幼儿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童谣的语言美。教师在童谣教学时,可以定期地开展一些童谣诵读活动,在丰富幼儿生活的同时,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唱童谣是指幼儿能够用合适的节奏、语调唱诵童谣,表现出童谣的音乐美,让幼儿能够在唱诵中感受童谣的音韵和谐之美,体会诵唱童谣的乐趣。
例如,这首老北京的传统童谣《小喜鹊》:小喜鹊,站树杈,开口叫,喳!喳!喳!姐姐种菜妹种瓜,哥哥插柳我栽花。这是春天时,幼儿看到树上喜鹊时唱的童谣,反映了昔日北京人在院子里种瓜点豆、植树栽花的情景,充满了童趣。
教师在进行童谣教学时,可以通过改变节奏型,适当地加入一些打击乐器(如铃鼓、碰铃等)和动作来增添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童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能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性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谓一举多得。
画童谣是指幼儿能够根据童谣内容画出相应的画面,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画童谣,既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也可以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与想象创造能力。
例如,传统童谣《我的牛》:我的牛,是好牛。两个角,一个头。四条腿,八瓣子,两个耳朵扇扇子。这首童谣形象地描述了牛的外貌特征,即一个头,两个角,两个耳朵,四条腿……这样具体形象的描述利于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在童谣教学时,可以让幼儿在自己的理解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独特的作品。画童谣,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表现力。
演童谣是指幼儿在能够诵唱童谣的基础上,配以表情、手势和体态等对童谣进行表演。幼儿在表演童谣的同时,也是在进一步地理解、记忆童谣,演童谣是幼儿学习童谣的有效途径。
例如,传统童谣《小狗抬花轿》,这首童谣讲述了小狗抬着花轿上山发生的一些故事。小狗和老虎都是幼儿熟悉的动物,而且对比强烈,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结合表演游戏对童谣进行表演,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和表现,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表演童谣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表演所需的道具、衣服、头饰及背景音乐等,还可以鼓励“小演员”们和台下的“观众”进行互动,让“观众”随着台上的表演诵唱童谣,让幼儿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进一步地理解与记忆童谣。
游戏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法与手段,为幼儿提供宽松的互动氛围。游戏法主要强调的是幼儿的主体性,要求幼儿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作用。
情境法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打喷嚏》这首童谣很有趣,可以用来教育孩子。教师可以抓住幼儿打喷嚏的时机,明确告诉幼儿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不卫生的,也是不受大家欢迎的,所以要学会控制。教师也可以边说童谣边做动作进行示范,帮助幼儿更快、更好地养成打喷嚏时要捂嘴、不对人的好习惯。
媒休辅助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可借用辅助教学活动的用具。它包括传统的教科书、模型、图片等,现代化的有电影、电视、投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等设备。例如,通过PPT展示直观的画面,引起幼儿学习的欲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
想象创编法是指教师用问题激发幼儿围绕主题进行形象巧妙的联想与想象,或者通过仿编让幼儿更充分地领悟、模仿诗化语言的表现方式的教学方法。
创编的方式有很多,具体如内容替换、填空游戏、留悬续编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创编方法。通过适当改编,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与效果,还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传统童谣是风土民俗的缩影,是道德品格的风范,是开启智慧的通道,所以,它可以超越时代,成为幼儿学习的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且,传统童谣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教育目的的隐匿性。它能在幼儿嬉戏传唱时不知不觉地启迪幼儿的智慧,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但传统童谣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包含着许多不利于幼儿学习接受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时政歌。尤其是明清以前,童谣大多是政治色彩浓烈的“时政歌”。每当政权即将更迭、朝纲混乱时,有野心的政治家们常常利用童谣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宣传工具,如秦始皇时的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暗示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也终使自己灭亡。这类童谣不是出自儿童胸臆,只是野心家利用儿童宣传舆论的工具,既不能让幼儿感到愉悦,也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脱离。例如《北京粥厂》:火车一拉鼻儿,粥厂就开门。小孩给一点儿,老太太给粥皮儿,搽胭脂抹粉的给一盆儿。这类童谣有浓厚的时代印记,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脱离,不易被幼儿理解与接受。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传统童谣素材时,不仅要考虑教育教学的需要,更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我们要坚信,好的童谣会在孩子的心中开出绚烂芬芳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