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思考

2022-02-14 00:33徐连刚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辨析法治道德

■ 徐连刚(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

初中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与民族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坚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教学手段,让初中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员。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积极作用

1.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初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网络信息越来越多,但信息良莠不齐,且初中学生明辨是非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所以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走上错误的道路。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明确哪类信息是积极的,哪类信息是消极的,且随着二者融合的不断加深,学生还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进而在网络环境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实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传承。

2.有利于学生法治观念的确立

初中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到来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明显的便是心理方面的情绪不稳定。此变化会导致部分教师困于与学生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会消失。但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还能够了解相关历史,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打开学生的心扉,实现德育教学价值;另一方面,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包含大量的辩证观点,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形成正确认识,如此,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还能够缓解其青春期的心理郁结,实现德育的最大化。

3.有利于学生健康生活水平的提升

核心素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切观念培养的目的都是在生活中实际践行,因此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只有落实到生活中才有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常识去促进学生优秀人格的形成、个人修养的发展,能够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使学生更有思想,更加高尚。总而言之,接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后,学生应当形成健康的人格,并成为提高思想水平的主要阵地,要想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必不可少,二者相互促进,构成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策略

1.问题引导,汲取优秀德育教学价值

问题的引导能够唤醒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引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初中道德法治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教师根据新《课标》中对学生应具备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求提出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二是教师带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品鉴,并从中提出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分析态度,能够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首先,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依据本课内容设置导入问题,如:你知道哪些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吗,它们的来历是什么?对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你有多少了解?你认为哪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经验的支持和阅读教材后,学生会答出:春节、端午节、清明节……;有五十六个民族;剪纸、旗袍、京剧……在问题的探究与回答中,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本课产生了探究兴趣。

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阶段的重点知识进行提问,一是活跃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将传统文化与教材知识点融合,实现高效教学。如根据教材中对语言文字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提出“除了我们常用的宋体字,你还知道哪些汉字形态?思考一下,在我们国家是只有汉语吗,还有没有其他语言?你知道汉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吗?”在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提出“你所知道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你是否在生活中践行了中华传统美德,具体是怎样做的?可不可以向大家分享你所认为的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方法?”在问题的回答中,学生会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也对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后,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给出“寻找生活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这一实践问题,一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二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准备。总之,问题的引导能够使学生的思路紧跟课堂的推进,促使学生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更加活跃。

2.案例分析,挖掘优秀德育教学养料

案例分析是一种综合训练方法,能够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检验,具有关键性的实践意义。在案例分析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关注案例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关注具体教育效果的实现。对此,教师要对案例展开深入分析,一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案例展开挖掘,达到“一例多解”的效果;二是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达到“一例多问”的效果;三是从初中学生不同的认知角度进行挖掘,或是思想角度,或是情感角度,或是道理角度,或是实践角度,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对案例的新思考、新感悟,达到“一例多悟”的效果。

同样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为例,在学习“凝聚价值追求”一节时,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出示相关主题案例。案例如下:自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以三比二的成绩战胜日本队登上世界冠军之巅后,实现了五连冠的傲人成绩。但在1995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退役十年的郎平回到中国担任女排主教练,仅一年,郎平就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第十三届世锦赛亚军,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后来,郎平辞职。2013年4月25日,53岁的郎平又回到了国家队,担任中国女排总教练。尽管在2013年国际排联公布的世界排名中,中国仅位列第五,伦敦奥运会没能跻身四强,但郎平依然坚信“三十年后依然没问题”。确实,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再次站上了冠军领奖台。在案例的阅读和简单分析后,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以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分析案例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学生或给出“永不言弃、顽强拼搏、团结战斗”等,在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内涵,弥补学生认知的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中国女排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所透露出的民族精神,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从更多角度分析该案例所透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女排代表的是国家,“国强我荣,国弱我辱”,表现出了国家、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督促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图一时之快等,实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总之,每一个优秀传统文化案例中所蕴含的养料都是无穷的,教师要懂得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挖掘,实现学生民族精神、文化传承意识等的发展。

3.观点辨析,学习优秀德育思想

观点辨析是激发学生形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关键,带有生成性价值。观点辨析的重点在于“辨”,也就是让学生以自己所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对传统文化中的优与劣进行辨析,明确哪些传统文化是有益的,哪些是需要优化的,哪些是需要抛弃的,而不是一味地用对与错进行判断。当然,观点辨析还在于“析”,也就是学生要在“辨”的基础之上,能够说出如此辨析的原因,实现“自圆其说”,从而使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华一家亲》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教材中关于民族关系的讲解及生活中存在的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辨”。如教师给出“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都必须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字,过一样的节日;各民族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少数民族的发展速度一定不能超过汉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第一个问题是消极的态度,民族团结是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第二个问题是积极的态度;第三个问题是消极的态度,要各民族共同发展”。在简单的问题分辨中,学生对观点辨析中的“辨”有了初步了解。其次,在学生对辨析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教师在之后的学习中可以向学生出示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带领学生展开观点辨析。如教师给出:“《诗经》中提到‘夙夜在公’,贾谊在《治安策》中说‘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向后人传递出为国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要全盘接收整体主义思想吗,为什么?”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从教材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对问题展开辨析。在探讨中,学生或得出“不应全盘接收”的观点,并用“诗人所处时代的整体主义思想虽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但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带有当时历史阶段统治者专政的作用,但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强调各族人民平等相处,整体主义思想也不应带有‘特权’,所以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继承”。如此,学生便形成了科学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态度。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教材以及课外读物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展开观点辨析,在丰富认知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辩证思维。总之,观点辨析策略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更加积极、正向的传承与发扬态度,净化传统文化的组成,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长久兴盛。

4.研讨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研讨交流是鼓励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比较与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研讨交流策略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以应用,第一,教师要重点展示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后的成果;第二,研讨交流的内容要确保主题鲜明且符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求;第三,要有思考价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追问”“互问”“辩问”“反问”等,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第四,在研讨交流之后,教师还要注重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提升以及引导。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国人中国梦》一课时,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教材“民族复兴梦、新时代新征程、圆梦大舞台、自信中国人”等知识点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唤醒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精神。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联合其他学段相关教师,在学校内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与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以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在比赛中,各班道德与法治教师及学生代表作为评委参与其中,对于参赛者的演讲,评委除了要肯定其行为,要从主题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态度是否鲜明等角度进行评价外,还要适当提出问题,深化参赛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如参赛者在演讲稿中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总结了自己所认为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梦实现的积极影响,此时,评委可以提出“你为什么会如此认为,有什么实例可以佐证吗?你认为这一理念在新时代能够实现吗,如何实现?”问题的提出一是可以给予整个比赛更多的现实意义,二是可以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法产生思考。最后,在比赛结束之后,教师还要对整个活动所传递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价值进行总结,如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看待传统文化,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相结合。如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便可以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实现更加全面的德育教学,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构建,要抓住一切德育教学资源,看到德育课堂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德育教学价值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作用。在此理论前提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做好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观点辨析、研讨交流等德育课堂建设策略的落实,带领学生实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辨析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