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真正”解答阅读理解题

2022-02-14 00:33刘玲江苏省东海县实验中学江苏省连云港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柿子答题文本

■ 刘玲(江苏省东海县实验中学/江苏省连云港市)

目前学业水平考试,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阅读与鉴赏成为学生考查的难点,学生常常在考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做题,甚至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答题模板或术语,但当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一片茫然,主要因为阅读了却不理解,更不懂得如何鉴赏。因此针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中阅读理解类试题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做针对性的指导。

阅读理解类试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进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和思考,主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提炼概括及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在实际答题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不得法,得分率较低,达不到阅读能力考查的要求。那么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引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一、抓标题明方向

这是整体感知文本的过程,目的是实现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初步的整体猜想,形成大体的阅读思路,以便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印证,加深对文章的快速理解,初步提炼出文章的核心思想。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不管哪类文体的文章,只要有标题,就要紧紧抓住,依据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标题进行追问。通过追问,能初步确定阅读点或阅读思路,有意识地圈点勾画出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关键句子,如顺序词、时间词、心理动词、关联词、总结性词语、总领句及议论抒情的句子等,为下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如“《家书》,可以这样进行追问,谁的家书?谁写的?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听雨》,谁听雨?听什么季节的雨?听雨的心情如何?抒发了什么情感?”“《学会拒绝》,为什么学会拒绝?怎样学会拒绝?”这里的抓标题一般可明确叙事主体或抒情主体或观点见解或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次,还可以通过标题从宏观上感知情感基调,或写作主题,能使阅读方向明确,不会导致理解偏题。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一文,从“谢谢你”可以感知文本的情感是感激和赞美之情,那就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找出“你”是谁,概括“你”做了哪些事。当进入阅读环节,就能快速地还原“你”是成长过程中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三位教师,三位教师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帮助我成长,带给我深远影响,表达我对教师们感激、赞美、敬佩之情,这样阅读方向明确了,答题就能扣题。还可以从宏观上感知主题方向,是励志成长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如果主题方向不明,会导致读不懂文章,如刘亮程的《最大的事情》一文,很多学生起初读的时候,搞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当围绕主题思考的时候,一下抓住了人与自然这个大主题,文章就读懂了,关键内容就理解了,作者表达的主旨就了然于胸了。

二、寻标志理层次

寻标志是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顺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辨析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写作思路的转换等的一种最快捷的阅读方法。文章的标志一般有1.时间词:年代、季节、日月时等。2.空间词(地点词)。3.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其一,……” “一方面……另一方面……”等。4.情感词:难受、讨厌、喜欢、高兴等。5.表过渡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等。6.举例性词语:“例如”“如”等,这类词前往往是观点,后面是例子(论据)。7.特殊副词:“同时”“另外”“除了”“还”“也”“又”“再”等,这类词表明意思不限于前面或后面,解题要联系上下文。

标志除了词之外,还有句子和标点等。句子一般是总领性句子或总结性句子,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或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等。标点主要注意分号前后的对应并列的特点。标志清晰了,层次就清晰了,对信息的搜集、提取、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概括、理解、探究就能全面,不会遗漏,实现答题的严谨完整。结构上的过渡或照应一目了然,甚至线索上的明线或者暗线也能清清楚楚,提炼文章的主旨,也能做到水到渠成。本步骤是达成阅读结构层次清晰,为准确答题做好铺垫。

如《海上的父亲》一文,写了父亲海员生涯的起点是做木帆船上的厨师;3年后,父亲成为机帆船的水手在风雨中历练;多年后,被各种大大小小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的父亲已与海上生活不能分离,成为千吨货轮的水手长。在文中可以找到这些标志性的转换句子,“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实,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这些标志的句子就是作者写作思路的转换,也是空间转换,沿着思路读下去,人物形象、文章主旨就渐渐明晰了。

三、看要求定思路

在答题前要看清题干的要求是什么,对要求要有正确的理解,否则就会偏题,甚至答题无效。而不同的题型要求又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阅读题型有含义题、原因题、作用题、指代题、主旨题、感悟题及评价探究题等。有的要求是明确指向的,针对某段或某几段,概括还是简析,有的要求是隐性的,只有把这些弄清楚,才能确定答题思路。如含义题一般是具体到某一句或段,这里的指向是清楚的,但含义类题除了要答出表层含义,还要回答出深层含义,深层义就是隐性的要求。再如概括文段内容,一般指向具体哪些段落,或某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显性的要求。还有的要求往往体现在限制语上,题目的限制语一般体现在对阅读范围的限制,如“综观全文”“联系上下文”“阅读某段”等文字,体现阅读的指向性。还有对答案字数的限制,如“用文中原句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能超过××字”等。要求弄清了,就要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完成范围的确定,突出阅读的指向性和针对性。然后根据不同的题型回归文本确定阅读的思路和方法,达成宏观上的答题思路。如“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试分析第⑤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这两个问题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一个强调“全文”的作用,那就要内容和结构都要考虑;另一个强调“结构上”的作用,只是单一考虑结构即可。再如“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第⑤节划横线的句子”这个题目,要求从表达方式角度考虑,那就要围绕叙事、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这五种表达方式去判定,根据具体的表达方式去赏析。再如“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细读文本,概括祖父的形象特点”,一个要求是分析,那就要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句子和事例进行述评式答题;另一个要求是概括,就要通过文中的具体事例,概括出祖父的形象特点即可,不需要把具体的句子或事例表述出来。

四、拟答案找依据

答案用语的确定是阅读理解体验外化的过程,做到准确归纳提炼,要紧扣原文,言之有据。言之有据就是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沿着问题思路,做到有针对性地反复深入阅读,或整体,或局部,或归纳,或概括,时刻立足文本,回归文本,在一定范围内,具体语段语句中,抓住关键词,提炼整合规范的用语。这样就能避免答题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即使有的答案相对开放,超越文本联系实际,也要依据文本的内容做到思维的变换,由文中的观点到生活中找实例,或者把文中的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总之不能凭空编写答案。

如《家书》中“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依据文本分析他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吗?”这个题目是概括人物的特点,而概括人物特点就需要到文中找人的具体言行的句段,而“菊的哥哥”没有直接出场,那么只能到文中找与之相关联的人物进行信息归纳整合,也就是说无论哪种情况,都要到文中找到具体的依据,否则答题就会不全面或不准确。

再如《拣麦穗》一文写了作者对艰难岁月的童年的怀念及对人间温情渴盼的故事,题目设计为“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这个题目属于作用题,要分析作用,必须回到语境中找到相关语段进行作答,在文中第一次写“小火柿子”的语段是“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第二次是“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选自《张洁文集》)。依据这个语段,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第一次出现,“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第二次出现,得知老汉去世,以乐景写哀情,“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的悲伤;“红得透亮”的、经风霜不落的小火柿子代表“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

五、顺关系定层次

在上一步找依据的基础上,确定答案用语,完成阅读表达,表达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把相关词语罗列组合,而是要紧扣题目要求,按照文章写作顺序或结构安排,理顺内在逻辑关系,凸显答案用语的条理性、层次性、合理性、简明性和规范性。这一步骤主要是对原文中具体语句概括的过程、抽象的过程,文本的内在关系常常体现因果关系、层递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主次关系等,这种语言逻辑关系,就决定了答案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合理地表达出主次先后顺序,使人一目了然。

如上面题目的答案就可表达为“菊的哥哥的来信很短,他只表示自己需要钱,不回家过年,对家里的事和父母、妹妹的情况一概不问。(依据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他亲情淡薄,对家人和家庭情况漠不关心。(特点概括)”。这样的阅读理解过程就是一种阅读思维的训练,更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运用过程。再如余华《家徽》一文写了困难时期贼人偷米,祖父宽容劝其向善,后来贼人知恩图报,赞美了人性的善良和宽容及弘扬家庭美德的主题。本文设题“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这是个作用题,首先要回到文本中找到第二段,“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层次:祖父在世时,兄弟四人;兄弟四人体格健壮,有力气;民国初年,社会战乱动荡;家庭生活贫困,勉强温饱。可见的层递关系,层层衬托粮食的重要,对贼人的恨,为进一步突出祖父的善良做足铺垫。这样就可以定出这样的层次:1.第2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时代背景。2.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3.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做铺垫。4.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那么愤怒。

六、多反思巧转化

大多学生完成阅读答案后,认为阅读任务就完成了。其实不然,阅读是知识语言的积累过程,理解是写作方法的还原过程,都是为写作服务的。由此可知,阅读理解只是一种知识内化的过程,最终的归宿是实现写作的外化。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营养,才是阅读理解的真正目的。因此完成阅读任务后,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可以从语言、素材、方法、结构、情感等方面琢磨,找到写作的转化点,让作文训练落到实处。

如学生完成了《园虫之思》这篇文章的阅读后,发现语言很有味道,“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学生完成答案后,通过反思,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转化成一篇《补课之思》的文章,语言自然是从《园虫之思》中获得的灵感。

补课之思

假如没有补课,暑假似乎就不太完整。笔滑过作业上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可听久了便有些腻烦。

所以大人们竭尽心力找各种辅导班,当然这也为我们枯燥的暑假平添了一份乐趣。学习是苦中作乐,换言道,学习犹如品茶,开始有些许苦涩,可不久后就有甘甜回味在心上,久久不能散去。

补课不仅为我们的新学期打下了基础,还提供了与同学共同学习进步的良好环境。但补课也常常伴随着许多问题,比如我的生物钟在暑假似乎有些紊乱,每天早上,坐在座位上“细致”地听,灵魂也随着讲课声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课桌消失了,书本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讲课声近乎天籁,想想,我确实在真正的世界里吗?

掐掐自己的肩膀,终于回过神来,再看看旁边的同学,她正刻苦认真地学习着,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绽放生命的快乐,把每一天都过得有声有色。我努力使自己专注,认真地聆听,与他人各自获取一份豁达和快乐。

补课时间虽短,却盛下了我的许多思量。

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彰显了学生阅读理解及语言表达的素养。

因此,阅读理解的过程很重要,真正理解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写作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才是阅读理解的真正归宿。

猜你喜欢
柿子答题文本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邀你来答题
山里的柿子红了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来自柿子的烦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