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学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实验高中)
儒家文化自春秋时期起源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并随时代的演变而拥有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内涵。儒家伦理观、道德观在我国影响深远,是刻印在每个炎黄子孙心头的精神烙印。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继承儒家文化,以其中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激励每个个体不断完善自我并向前奋进,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追求。如何将儒家文化中的优秀结晶与语文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先贤的事迹与言行感化青少年,则是教育工作者们肩头的重任。
儒家文化蕴含的社会道德观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形成了当代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其与民族精神的演化相辅相成,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儒家文化虽饱经沧桑但魅力不减,原因在于它的文化内核是引导人向善向美的,鼓励着一代代追随者通过约束自身言行,传播仁义道德而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现代社会充斥着种种诱惑,外来价值观冲击着传统道德理念,随经济发展而滋生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良之风侵蚀着价值观尚未健全的青少年的心灵。而抵御不良思想的有效方法,或许可以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借鉴一二。
当代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绝不是强力斥责、贬低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寻求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在学生心灵中潜移默化地播种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与正直远大的人生理想。语文教学不是死板的灌输,而是以优美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造就一种道德教育与美的教育。教材中不少优秀的儒家经典篇章不仅传播文化知识,还以先贤的言行或意志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先秦诸子选读》中选编的儒家经典篇目,巧妙地将儒家文化对“仁、义、礼、智、信”的弘扬展现了出来,为学生传递了严于律己、宽待他人的道德信念。由此看来,语文教师承担着以先贤之绝学教化祖国之栋梁的重任,也以藏于课本之内而高于文字本身的高尚思想向世人诉说人与动物的天壤之别在于道德,人活在世上不能因荣华富贵而将道德抛于脑后。一无所有时应督促自我“贫贱不能移”;发达时应时刻谨记“富贵不能淫”;面对考验时秉持“是非之心”;遇到弱小时应发扬“恻隐之心”……总之,从文章中汲取道德的滋养,而非将课文作为教条死记硬背,是教师需提示学生的重要学习原则。
儒家文化十分注重对“君子”人格的追求,《论语》中记述了不少“君子之道”。当代社会同样需要君子,需要能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能够为世界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个体。做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心中有天下,并奋发有为,这正是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才。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理想与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面对无数的选择与机遇,青少年难免困惑,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知识教育是基本,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也不可忽视。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君子”,已然成为一代代教师的教育追求。儒家经典则提供了一个向学生阐释何为君子,何以成为君子的典范。林语堂先生曾指出,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是儒家,自然人格理想为道家。诚如先生所言,一个完善的人必然是多种优秀思想的复合体,儒道之理也未曾在国人心中分离,我们如今能做的便是集各家之所长。因此,道家代表人物老庄的篇章也应重点讲解,以《鹏之徙于南冥》的壮丽和《道德经》的为人处世之思感染学生,由此与儒家经典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语文学习的重要特点是能够熏陶人的心灵,不仅可以引导人树立“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理想,还能带领读者徜徉于“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境界。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名士堪称君子,如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圣杜甫,处于窘迫环境的他不在乎自己能否得到荣华富贵,而是许下愿天下人都能有温暖而舒适的居所的愿望。这种博大的胸襟震撼着每个人。
孔子曾提出,君子“文质彬彬”,这是在说人应当全面发展,内在美与外在美兼修的道理。现代社会面临多元选择,人们在利益面前往往缺乏“恒心”而做出有悖道德仁义或不顾大局的选择,如此看来,孔子“君子怀德”的观点仍焕发着时代价值,给人们面临诱惑时何去何从的指引——那便是时刻牵挂着自己的道德修为,不超越自己心中的规矩和法度。当今很多人不懂得修身之道,内在与外在不能均衡发展,一是有着只在乎外表光鲜亮丽而不反思自己道德是否端正的情况存在,二是有善心却缺乏外在素养的情况,这都不是理想化的人格。修身之道,在于内外兼修,不仅外在方面体现气质与风度,还有向美向善的赤诚之心,能够做到《论语》中对君子品行的要求。
儒家学说教人们安心立命的智慧,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极重要的文化基础。“内圣外王”的理想,通过“修己”和“治人”体现生命追求。儒家学说激励人们通过完善自己的人格来出世,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通过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建立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儒家独特的理论品格为积极入世,旨在强调以完善的自我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这给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少年的启示为:通过改善自我,不断打磨自己,投身于社会的建设。“修齐治平”之价值理念永不过时,学以致用才是时代青年的社会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教育本身的紧迫任务,以儒家价值体系作为当代文化与品德教育的补充,乃是当代青少年甚至全民抵御不良文化侵蚀、重建精神家园的光明途径。要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战略任务,是国家提出的新时代育人准则,时代新人必然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也符合孔子所提出的“文质彬彬”的价值理念。基于这些要求,培养熟知儒家经典、能够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性显现了出来。
“修身”的行为规范不仅要求学生们拥有“平天下”般伟大的理想和积极乐观开朗的风貌,更要求学生们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发展成国家可用之才。对学生来说,治学态度尤为重要,因为好好学习是学生的义务,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语文教师作为现代儒家文化的主要教授者,需要有较强的文学积淀,许多儒家经典因与今天差异较大,读音和字义有了变化,教师需保证在课堂上传授的信息是正确的,以免造成学生理解偏差,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严谨治学的要求。此外,儒家经典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启示,如孔子以提问的艺术完成教学的方式,值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借鉴。
儒家有着教学相长的思想,如《论语·述而》强调“择善而从”和“不耻下问”的态度。这种突出学习重要性的思想发展成为我国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通过学习改变自我、改变社会。儒家自身不断丰富和补充着这一理念,大儒韩愈的《师说》曾阐述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这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提供了帮助。教师可与学生亦师亦友,互相学习,一起不断取得进步。古今中外不少学者,曾对严谨治学、一心向学的原则身体力行,例如曾写下《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在文中用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刻苦勉励学生,教师可以此篇文章为出发点,给学生讲述只要肯踏实学习,就一定有收获的道理,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坚持,不能轻易放弃,以此践行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态度。儒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当今部分学生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技能缺乏的现象,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从儒家教学方式中,可获得一些启示,例如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不仅要能“读圣贤书”,还要学会以实践检验知识正确与否,这样的教育方式符合当今国情,不可培养皓首穷经而面对实际困难无能为力的青年。
语文教育具有很高的情感体验价值和美的价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和评价等活动实现美的鉴赏与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形成正向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能提高自身的鉴赏品位。孔子肯定审美教育并付诸实践,儒家经典中也有不少关于审美和艺术的论说。儒家美学观点以“仁学”为哲学基础,强调了个体情感和社会道德规范相统一的思想,提倡文质统一的审美观和诗歌艺术“兴观群怨”的审美原则。这些共同沉淀出孔子中正平和的艺术审美观,其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审美准则,这也符合人类的审美规律。中正不倚,和合万物,以审美的眼光将个体与社会、道德与礼法相结合,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大同。儒家立足现实的审美鉴赏方式,促进了中和之美学传统的形成,丰富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爆炸式传播,人们已不知以何为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审美活动也变得快节奏化、形式化。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们很难沉淀下来进行审美和自我提升,往往忽略了内在心灵。儒家中正平和的美学理念可以平复人们迷乱的审美态度,让人们以虚静恬淡的心胸审视周围的一切,审视内在修养与外在文饰是否相符。让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愉悦,在感性放纵的同时不忽视理性节制,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儒家崇尚“和”文化,不仅强调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样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际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论语·学而》有言“礼之用,和为贵”,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公孙丑下》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与否是胜负的关键,也是当今社会能否稳步发展的重要标尺。人际的和谐,需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应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范。虽然当今社会不再采取古代的繁文缛节,但有礼貌仍是优秀社会成员的行为尺度,礼的本质是爱,《孟子·离娄下》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强调了人与人交往应互相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教师应在日常教育中向学生渗透礼的重要性并率先实践,让学生明白礼在人与人沟通中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世界的共识。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万物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破坏自然就是在破坏未来。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主张以礼待人的同时也要以礼待物。《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了禁止用过于细密的渔网捕鱼,不得在草木生长时砍伐的观点,这体现了儒家学者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互利仍是当代热点话题,面对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重读儒家经典或许可以促使人们反思与自然相处的正确方式。语文学习的特殊魅力,在于以文字打开学生认知的新视界,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学生们悉知了古人面对天地万物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反观自身,反思自身行为正确与否,是否有利于与同学师长之间的和谐甚至是社会的和谐。
总之,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不仅显现在文学价值本身,还显现在道德熏陶和社会之美多方面,语文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将儒家文化之价值内化为学生行事的准则,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是多位一体的,通过将儒家经典的“德”“礼”“仁”思想贯彻于多维度的教学方式中,可以培养出重视自身行为规范、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优秀青年,这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