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为媒,探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表演专业高中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初探

2022-02-14 00:33袁丽霞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北京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判词整本书红楼梦

■ 袁丽霞(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北京市)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是《红楼梦》,要求学生“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而且在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及全国多份试卷中,已经频频考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所以在高中阶段必须探索符合学生认知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

鉴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特殊性,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单篇教学”累加,更不能像对待“课外篇目阅读”那样,提了要求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因此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它作为文学经典来读,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阅读现状,探索适合他们的方法与策略,帮助他们与文本展开对话,吸收其中的营养,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阅读能力,继而构建适合自己的名著阅读方法与模式,并延展到其他名著阅读活动中。

一、中国音乐表演专业高中生阅读现状及分析

阅读行动开始前,在高一年级中国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中发放了调查问卷,从阅读兴趣与目的、阅读时长、阅读倾向、阅读方法与状况、阅读与专业的关系、家长支持情况、是否阅读过《红楼梦》以及他们对于经典阅读课程的设想等角度进行摸底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多,每天练习专业的时间较长,可供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少,读过的书籍相对少,种类比较单一,阅读能力较弱,有的学生甚至对阅读有抵触情绪。只有极少同学在进入高中前读了《红楼梦》,有的看过电视连续剧,有的看过一些经典剧目。

但是结果中也显示,学生课余阅读时会选择中国经典名著来读,有增大阅读量、提升个人传统文化修养的渴求。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阅读经典名著对专业提升有帮助,也希望通过经典阅读更好地提升专业素养。另一利好的消息是,虽然学生用于专业学习与练习的时间较多,但是家长都非常支持学生阅读。

二、以音乐为钥匙,打开阅读之门

结合中国音乐表演专业高中生的专业特点,根据部编版教材阅读《红楼梦》的建议—— “可以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笔者设计了从王立平先生为《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作的十四组曲入手,牢牢抓住音乐这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大门。

(一)中国音乐表演专业高中生的特点及特殊的阅读教学模式

音乐专业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在成才目标与升学方式上有较大区别,他们要先通过专业课的考试,获得文考通知后,高考的分数对升学才有实际意义,高考分数过线后才有可能踏进高校的大门,所以他们非常关注专业素养的提升。

音乐专业高中生的阅读教学模式除了参考普通高中生的阅读教学模式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用艺术化实践的策略来进行。即创设艺术情境,唤醒联想;运用艺术联姻,激发兴趣;运用艺术手段,加深记忆;借助艺术共鸣,体味文学意境;进行艺术鉴赏。以音乐为抓手,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红楼梦》,同时又让学生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帮助学生把整本书阅读、专业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以《红楼梦》组曲为钥匙,开启阅读之旅

1.选定曲子,初录音频,推荐回目

王立平先生为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作曲历时近五年,几乎翻遍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版本的《红楼梦》以及一些资料,他确定的红楼音乐基调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把情融进音乐,与歌词有机融合,几乎每一首曲子都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组曲曾一度激起国人的阅读激情,音乐专业的学生对组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组曲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红楼梦》,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

要求学生听熟十四组曲,从中选择喜欢的曲目演奏演唱,录制音频,提交自己认为表现最好的那个音频。

学生选定曲目后,统计显示:学生一共选中了11首,分别是《紫菱洲歌》《红豆曲》《晴雯歌》《题帕三绝》《枉凝眉》《分骨肉》《叹香菱》《聪明累》《秋窗风雨夕》《葬花吟》《刘姥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曲子与阅读文本的关系,在梳理全书的基础上筛选出与曲目对应的章节,11首曲目相对应的阅读章节如下:

(1)《紫菱洲歌》(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迎春出场;第五回,迎春的判词;第三十七回,参加海棠诗社;第七十三回,累金凤被窃不问,乳母喝酒被责;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司棋被逐;第七十九回,贾赦将贾迎春许给了孙绍祖,迎春搬离大观园。贾宝玉在紫菱洲吟成此曲;第八十回,迎春回府小住;第一百零九回,迎春去世)

(2)《晴雯歌》(第五回,晴雯的判词;第三十一回,晴雯跌扇、撕扇子;第三十七回,上面赏赐衣服;第五十一回,寒冷天与麝月玩笑,跑宝玉被中取暖,重病;第五十二回,晴雯病中为宝玉补雀金裘;教训小丫头坠儿;第六十四回,与丫鬟“抓子儿玩”;第七十回,“和宝玉对抓”,私自将赖大娘送给宝玉的风筝放走;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去,病死;第七十八回,宝玉写祭文悼念晴雯)

(3)《分骨肉》(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探春出场;第五回,探春的判词;第二十二回,探春制灯谜——风筝;第三十七回,结海棠诗社;第五十五回,探春代管贾府;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

(4)《叹香菱》(第一回,香菱出场,出身、家境、丢失;第四回,被卖,后被薛蟠抢走;第五回,香菱的判词;第七回,在薛姨妈身边;第四十八回,香菱学作诗;第六十二回,弄脏石榴裙;第七十九回,金桂进门;第八十回,香菱挨打;第一百零三回,金桂死)

(5)《聪明累》(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出场;第五回,王熙凤的判词;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第四十三、四十四回,熙凤庆生日;第五十四回,王熙凤效戏彩斑衣;第六十八、六十九回,王熙凤计害尤二姐)

(6)《刘姥姥》(第六回,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回,二进荣国府;第一百一十三回,三进荣国府)

(7—11)《红豆曲》《题帕三绝》《枉凝眉》《秋窗风雨夕》《葬花吟》共用一个回目(第三回,林黛玉辞父进京都,宝黛初见;第五回,林黛玉的判词;第七回,林黛玉在意宫花;第二十二回,林黛玉大发作——“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第二十三回,读西厢、黛玉生气宝玉“欺负”她;第二十七回,葬花;第二十八回,宝玉在山坡上听黛玉吟诗时的感受;第三十二回,诉肺腑;第四十五回,黛玉写《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第五十七回,紫鹃试情引起宝玉痴呆;第五十八回,两个人见面,只“些微谈了谈”;第七十回,做《桃花行》;第七十五回,中秋联诗;第七十八回,黛玉为宝玉修改《芙蓉女儿诔》语句,共祭晴雯)

建议的章节是学生理解曲子的基础,是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起点,更是将来扩展阅读的基础。所以在筛选故事情节时特别关照了与人物相关的主要事件,尤其是能突出人物做事风格与性格特点的情节。为了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特别兼顾了相关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回目。

阅读是非常个人的行为,在这些回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理解,自行删减与扩展。给予指导的同时,也给予自由,有利于他们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2.阅读文本,指导交流,再录音频

为了督促学生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时认真阅读,对阅读行动提出了几项要求,(1—3)必做,(4)选做,具体如下:

(1)阅读与曲目相关的章节,可以结合电视剧和讲座(推荐了蒋勋细说红楼梦与欧丽娟讲红楼等)读,可以扩大范围。概括出人物的故事,看看哪些故事可以诠释哪些歌词,每首曲子至少概括出8个故事。

(2)“不动笔不读书!”将阅读感悟随时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上,或以批注的形式写在原著上,拍照发至微信群打卡,每周至少发送1次。

(3)阅读中每有会意都可以录制演唱、演奏音频,反复比较,体会阅读对精准理解、解构音乐作品的帮助,每位学生在阅读结束后提交1个最满意的音频文件,与阅读前提交的文件形成1组对比文件。

(4)深入阅读——可以结合歌词进行判词分析和作品的写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本次阅读活动历时四周,每周都用一节课进行交流,并且根据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对部分章节进行精细的解读,以帮助学生读懂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进而更深入理解文本。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阅读,给学生搭建了几个阅读支架,示例如下:歌曲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命运?歌曲中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怎么去理解和感悟你演奏或演唱所涉及的人物?你打算怎么用音乐去诠释这个人物?除了曲子中的人物,你还对书中哪个(些)人物感兴趣?为什么?你准备如何解读他(们)的?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作,你最想和谁说话?想和他(她)或他们(她们)说哪些内容?

有了这些支架,学生在阅读时明显有了抓手,能边读边关注人物的言行,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主动思考如何用音乐去解读人物,不仅在经典文本与音乐之间架起了有效沟通的桥梁,而且让学生主动把推荐回目的前后章节都读下来,有的甚至在读完曲子涉及的人物后主动画了人物关系图,继而一个一个人物去研读。

3.比较音频,多维评价,提升素养

阅读结束后,大部分学生提交了两个为一组的音频作业,交由专业教师进行比对分析。

声乐演唱的教师从字、音、情、味四个维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比对分析。以其中一位学生的《秋窗风雨夕》前后演唱的音频对比为例,“第二遍明显有情的支撑,在收音时该短的短,该长的长。收放更自如,更有意境,韵味悠长,对人物有了一些感情在里面,在演唱时能共情”。

中国乐器演奏的教师从音、情、味三个维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比对分析。以其中一位学生的《葬花吟》(洞箫)前后演奏的音频对比为例,“第一次的感情一般,第二次吹奏出了凄凉之感。两次演奏中的感受与想表现的意境很不一样。第一次优美,第二次则表现出了比较悠远深邃的意境”。

两位教师对比分析后均表示:虽然有的地方区别不明显,但是经典文学的阅读确实对学生演奏演唱曲目有影响,对他们理解人物、理解作品中的情感作用明显,对他们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比较大的作用。

选《葬花吟》(洞箫)的学生表示:最初选这个曲子是因为它很有名,平时经常听到,也想尝试演奏。阅读章节并拓展后发现黛玉追求个性、学识渊博,内心又很敏感,阅读文本帮助我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演奏时更有代入感。

由此可见,经典作品的阅读对学生的良性影响是肯定的,不仅能在阅读中有人文积淀,而且在审美情趣上有了提升。学生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一次阅读很难对学生的素养形成质的变化,但探索出一个较为有效的经典阅读模式比一次阅读行动更为重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真正去阅读!

三、音乐与文学共舞的思考

这次活动后,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曲目再读文本,也有学生直接从头开始读,大部分学生都陆续实现了从一个人物扩展到整本书阅读的飞跃。周汝昌先生曾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欲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曲折而动人的故事情节,丰富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这个阅读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能发现第二次演奏演唱有所提升是一大收获;能思考提升的原因是更大的收获;能从阅读一个人物扩展到阅读整本书,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则是最大的收获。

艺术与文化相伴相生,没有文化底蕴,艺术之路不会长远。中国音乐表演专业的高中生,作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作为一个文化的使者,不仅要有文化有知识,更要有审美有品位,更需具备超越普通高中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理解民族音乐作品传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辩证地解读民族音乐作品传递的传统价值观;才能从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强化心理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而这一切的习得都离不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猜你喜欢
判词整本书红楼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汉诗和译的文体研究——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为例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别样解读《红楼梦》
论我国古代判词中的传统诉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