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生活化策略探究

2022-02-13 21:40:58任晓娟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吉岘九年制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活动法治

■ 任晓娟(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吉岘九年制学校)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并将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全面素养的有效提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求进行了解,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可以构建起学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实用性,有利于实现教学价值,推动高质量课堂的形成。

一、基于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知识背诵。而是希望通过正确教学观念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具有完善的核心素养,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尚未成熟,还处于懵懂状态。这一时期的思维很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入侵,进而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应注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对知识点进行背诵与记忆,从而应对考试。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起不到价值引导作用,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的学习心理,不利于整体素养的提升。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化元素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完善的人格,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质量与效率。

二、基于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通过课程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课堂导入环节主要是围绕着课程的基础知识以及中心思想开展思维引导,使学生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有效提升。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过程中,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身心发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自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为了提升课堂导入环节的趣味性,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实际,避免受到课本的限制,开展丰富的教学导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有效提升。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促进民族团结》为例,教师在开展课前导入时,可以通过音频设施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民族音乐。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学生在小学阶段或者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这首歌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获得满意的学习感受。通过刺激听觉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以及丰富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教材上针对民族团结也设计了一首歌曲“中华民族歌”,歌词内容讲述的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分别包括哪些。用朗朗上口的表述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教师应当在课前导入环节和学生一起进行了解与认识,促进自身对多姿多彩的民族知识的探索欲望。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在课前导入环节就对正式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学习意识,促进其全面素养的有效提升。

2.创设生活化核心教学情境,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作为线索,以此开展有关于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应用于社会实践。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着教材开展单一的教学,这种模式下的知识呈现出枯燥性、乏味性,学生无法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并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脱离生活实际开展的理论课程,会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陌生感,不利于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伴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针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教师则是结合生活实际案例以及社会舆论热点话题,强化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并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对知识进行探究,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例,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课本上的课程内容以及实际案例相互结合。探究生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对知识进行了解与探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通过探究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会发现当社会中产生一些矛盾以及摩擦时,不仅需要运用道德以及情感进行评判,更重要的是依靠法律来进行维权。法律具有公正性、严谨性、权威性,是不允许任何人践踏的。我们作为一名公民,具有维护法律、遵守法律的义务。这样才可以在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寻求法律的帮助,获得公正对待。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枷锁,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法律有关的事件,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促进自身全面素养的提升。

3.增加学生生活实践的参与度,提高道德法治课堂实效

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意识,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完全不够的。应当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其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得以加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依靠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逐渐转变教学观念,以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有效提升。通过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通过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当让实践内容紧扣课程主题。保障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综合素养的完善与发展。打造具有高品质、高效率的现代课堂,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为例,教师应当将教材中有关于友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交朋友、维护友谊的。友情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重要情感,友谊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会培养不同的友谊。不论是那种友谊,都需要细心经营与维护,才可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课程内容分析,可以了解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内在才华”都是我们交朋友的影响因素。教师应当将课程内容进行生活化渗透,引导学生思考“你和你的好朋友性格相同吗?是否具有一样的兴趣爱好?他身上哪些地方最吸引你?”等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对友谊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并了解到友谊的重要性,加强朋友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促进友谊长久的发展。

4.注重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在课程结束后,布置与之相对应的课后作业,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强化对知识的巩固与复习。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应当选取具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结合课上讲解的知识点以及学习技巧,开展相对应的课后学习。学生通过参与课后作业的练习,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针对自身薄弱的地方进行着重练习。通过强化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教师通过布置课后生活化实践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社会生活中规则秩序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可以更加近距离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如在过马路时,我们应当遵循“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交通规则。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则会导致交通紊乱,人们出行受阻等情况。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我们在参与生活中应当遵守规则,才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这对每个人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5.利用生活中的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我们之所以十分注重道德与法治问题,是因为社会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与道德法治相关联的事件。这些事件的产生阻碍生活发展,并带来恶劣影响。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相互结合。将教学知识放在生活实际案例中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促进高质量教学课堂的开展。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之所以被称之为“热点”,是因为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一事件,因此,围绕着热点话题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促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如果教师脱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认识知识对于指导生活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枯燥的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学习效果不好,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构建高质量的课堂环境,促进全面素养的有效提升。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改变世界》为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互联网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网络暴力、不良信息传播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更有可能引发生命危害。近些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人们围绕着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我们在不了解事情原委时,不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批评甚至辱骂,这可能会导致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应当学会合理利用网络丰富我们的健康生活。而不是运用网络进行人身攻击。网络的出现打开了人们的新世界,我们在享受其便捷性、丰富性、趣味性的同时,更应当具有警觉意识,避免受到网络的侵害,或者运用网络去伤害别人。

6.以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为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却在做着伟大的事,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实践案例,开展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联系身边的好人好事,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修养,促进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将这些具有社会贡献的人物的伟大事迹,向学生进行讲述,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教师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对典型人物进行歌颂,可以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相关素养的提升。初中阶段的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具备完善的人格与品质。教师运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将素质教育回归于生活,更有益于开展理解式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学生在学习这一学科后,应当怀着一颗感恩、善良、正直的心,去参与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在开展本节课程的教学活动时,应当侧重于向学生讲解社会上具有贡献的人物事迹。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事迹,每一位人物都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通过对他们事迹的了解,我们懂得了在集体中奉献自己,不仅可以提高集体的利益,还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高效提升。通过了解身边典型人物的事迹,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生活,并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悟。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设计时,应当将具有生活化的要素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当注重自身教学方法的调整,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应用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结合生活知识开展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创新课堂模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及人生观念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活动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