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娜(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小学)
柳斌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中讲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不仅要明确汉字的读音、认识字形,理解字义,还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音、形、意之间的联系,形成思维过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即“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是指教学生字时从学文入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它不是片面、孤立地单独认识生字,而是全方位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以激发兴趣、减负提质为主渠道,把生字、词语放在文本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语文教科书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
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随文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流淌出美妙的识字旋律。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承载着重要的识字任务,生字的学习伴随在每一篇语文的课文中。这些要求生字分布在课题、具体的课文内容当中。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研读文本,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组织教学,实现随文识字的合理化、趣味化。将识字与读课文紧密结合,悄然演奏出随文识字进行曲。
语文课堂中课文的学习都是从课题开始的。许多生字就藏在课题中。如学习《姓氏歌》一课时,课题中的“姓”“氏”都要求学生会认。在教学中,教师书写“姓”字,随机提问:同学们,谁认识这个字?你要怎么记住这个字?学生有的用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生”这种“加一加”的方法记忆,有的用将“好”的右半部分“子”换成“生”这样“换一换”的方法记忆。教师接着问:你的姓是什么?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姓。教师随后板书“氏”字:这个字有些难,谁认识?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有的数笔画认识,有的用“纸”去掉左边的偏旁这样“减一减”的方法记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姓”和“姓氏”一样吗?然后通过关于姓氏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关于姓氏的渊源,明白现在的“姓”和“姓氏”是通用的。最后板书“歌”——揭示结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姓氏的儿歌。
这一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课题识字入手,遵循学生认识汉字、识记汉字和理解汉字的规律,渗透“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并且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对课文学习充满阅读期待。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会精心设计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环节。这些词语包括学生易读错的词语,更包括与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的词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字词,从识字入手,以字词带整篇,起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树和喜鹊》一课时,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发现,“孤单”和“快乐”是串起整篇课文的两个关键词语。“孤”“单”“乐”都是要求会认的字。学习时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孤单”,指名读。明白“孤”“单”的字理,知道“孤”“单”“孤单”所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再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到“孤单”的事件和感受。学生们纷纷发言:“我自己一个人上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去上班,留我一个人在家时”;“好朋友不和我一起玩的时候”……以自己的感受理解树和喜鹊的孤单。带着这个感受与后面的“快乐”感受作对比,学生们自然体会到一个人是孤单的,只有拥有更多的朋友,大家互相团结、友爱,才会感到幸福、快乐。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提炼“孤单”“快乐”等词语板书,提纲挈领,从而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是教材编者精心编排的,饱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汉字文化。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属于汉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重视汉字文化,尤其是借助识字教学揣摩文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课堂实现教学效果。
如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找”字是要求认读的生字。教师让学生圈画第一自然段中的乌鸦的动作,学生自然圈出“找”字。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平时会找什么,怎么找的?尝试做找的动作,理解生字。终于找到了瓶子,但遇到了新问题,乌鸦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圈画乌鸦的动作。同学们自然圈画出“放”字,再学着乌鸦的样子放石子。学生们在一“找”一“放”中,认读字音,理解字义,并感受乌鸦的聪明。
例如《葡萄沟》一课中讲解“够”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了解字理与理解句子蕴含的情感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引导同学们想象走在秋天丰收的葡萄沟,让你足够满意的是什么?学生们会讲到品尝各种各样的葡萄。教师就结合字理,理解“够”是从数量上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而此时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句子,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够”这个生字的教学,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完成识字任务,更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蕴含在汉字中的情感。
如教学《玲玲的画》一课时,“奖”字是要求认读的生字。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具体语境:“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来学习。先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得过什么奖,得奖的心情,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张笑脸表达大家得奖的心情。随着故事的推进,参加评奖的画被弄脏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脏”字,教师便在黑板上画一个哭脸,表达玲玲的画被弄脏的心情。在爸爸的引导下,玲玲在被弄脏的地方画上一只小狗。教师借助爸爸的话引发学生思考:评“奖”的作品被弄“脏”,对玲玲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而启发同学们理解课文要表达的道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更大的笑脸表达玲玲克服困难后的心情,构建起生字间、文本间的有机联系,打通理解的脉络。
如《雾在哪里》一课要求会认的“淘”字与文章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字形上看,“淘”字的本意是用水冲洗,而在本文中是顽皮的意思。《雾在哪里》运用拟人的方法,把“雾”这种自然现象,以“淘”的形式徐徐展开。本课的教学可以“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字理认识“淘”、细读课文体会“淘”、情感升华理解“淘”,了解雾大、雾浓、变化快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抓住“淘”这个教学主线,将识字与学文无痕对接,丰富“淘”字的情感内涵。
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多种方法展现汉字的字源、字形、字义,实现汉字与句子、篇章、文本的融合,使识字教学在学生阅读的具体语言情景中获得新的生命,让生字不再孤单,让阅读有滋有味。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们应在教学中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不断提炼、善于总结,将好的识字策略教给学生,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结合插图学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且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如《秋天》中的片片落叶;《小小的船》中的尖尖月牙,闪闪星星;《江南》《画》中的诗意水墨画……无不展示着教材编者的用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利用好这些课本中优秀的学习资源,告诉学生,看插图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借插图识字学文,为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绘本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文中的插图不但能够用来解释文章意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它还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比如在教学《田家四季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优美的四季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季节。教师随机出示“蝴蝶”“麦苗”“采桑”“谷粒”等词语,学生根据拼音将词语读准确,结合四季谈自己的理解、并结合四季的主要农事进行说话训练。这样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图片、自己的认知理解生字的含义,为学生的朗读打下基础。
低年级的生字主要包括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不同种类的汉字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成的会意字,可借助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等进行学习。学习“休”字——“一人依在大树上”;学习《日月明》一课的生字,借助课文内容识字生字:“小土尘”“小大尖”“两人从”“三人众”等;学习“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儿歌、顺口溜便于记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达到了牢固识字的效果。教师们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去给生字编顺口溜、编字谜,从孩子的角度将生字的结构、字形、意义等掰开揉碎,展现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低年级不少课文编排形声字的识字教学。如《小青蛙》中以“青”为声旁的生字“清”“情”“请”“晴”“睛”等;《“贝”的故事》中以“贝”为形旁的生字“购”“赚”“财”“赚”“赔”“贫”等。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大部分是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学生借助声旁和形旁记忆生字,辨别同音字、近音字、形近字等,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生字学习更具实效性。如教学《树之歌》一课时,学写“杨”字后,教师问:“除了杨树,书上还有什么其他的树?”学生们自由默读后找出:榕树、梧桐、枫树、松柏、木棉、桦树、银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树的名字都有什么偏旁?”学生很快会发现:木字旁。“你还知道哪些树?”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及文字:柳树、桃树、梨树、樱花树等。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明白了带“木字旁”字的意义和内涵。教师聚焦生字特点,有效引导,突出对新课文和生字的学习,并拓展偏旁意思。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到位,为“木字旁”生字的后续学习打牢基础。
汉字的音、形、义是一个整体,我们倡导在具体的读文中进行识字,同时又通过识字读懂文本。孩子们在长期的识字过程中,逐步发现“汉字的意义”,体会到“识字在阅读中”的意义和价值,喜欢上汉字,在读与思中提升自己独立识字的能力。
如学生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睡”字时,可先结合汉字的字理将“睡”字理解为把眼睛垂下来,合眼休息,然后进行组词练习。读准字音,了解字义后,把“睡”字放回句子中朗读,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这个句子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再去感受文本中的具体情景,想到因为青蛙在睡觉,我们可不能去吵醒它。原来,这里用轻柔的声音更合适,学生自然就会开始放低声音读句子了,实现汉字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发现具体语境中汉字与文本的联系,实现识字与阅读的无痕对接。
在《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中,“德”是要识记的生字。“德”字字形相对复杂,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观察,从结构上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教师出示“德”的甲骨文,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的含义,顺势讲解:“德”的双人旁表示道路、方向,“直”是用眼睛直视前方,表示正直。到金文时又加上“心”,指的是人按照正直的道德标准去想、去做,这就是“德”字的初心。“德”字中蕴含“好品行”的意思也一直沿用至今。在了解“德”字意义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进一步体会到“德”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实践证明,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注重言意兼得,它紧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知识、方法和情感在识字过程中得到有效整合、达到知情合一的目的。在随文识字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们乐于学习,学得轻松,学得高效,实现语文学习由“我学会”到“我会学”的转变。随文识字的美妙乐曲正如涓涓流水渗透学生的心脾,让他们爱上识字,爱上语文,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