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涵骞
摘 要: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师生的双向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充分发挥主体探究精神,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与能力的提升。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主动、快乐、高效地学习。学生只有在科学、高效的引导下,才能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 主体探究 高效课堂
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入;二是导学;三是导评。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升。笔者结合《花鸟画》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巧妙运用“三导”策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激趣导入,催生学习动机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往往是在课堂导入中拉开教学的序幕。导入主要是引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催生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智慧的教师善于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趣导入法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花鸟画》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创设了一个“游览花鸟市场”的生活情境。五彩缤纷的鲜花、婉转动听的鸟鸣、形象生动的场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笔者趁机说:“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花鸟画图呢?”真实而美好的生活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贴切地导入了教学主题。在这里,学生获得了第一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即对真实花鸟的感官体验。美术教学还应当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等,将生活中的花鸟等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多感官体验,形成一种全新的观察效果,这种效果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惊奇感,在这种惊奇感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展现经典的中国画,这是第二层次的观察,能让学生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美术学习中的“看”不同于置身现实生活的“无意感知”,也不同于科学研究中的理性考量,而是体现了一种“本质性的直观”。“本质性的直观”就是将感知的材料作为事物本体的一部分,从而有效地消解传统美术鉴赏中的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动机,促使学生蓄积美术创作的内能。
二、分层导学,助力探究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建构知识。小学生尚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能力与经验不足,达不到“完全放手”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精心进行导学,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迈向成功的彼岸。
导学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导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不同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因此导学要富有层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学习的阶梯。分层导学应先扶后放,即先适当指导,后充分放手。譬如,《花鸟画》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笔墨的变化,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将导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赏画;第二层次即读画;第三层次即摹画。在赏画环节,笔者给学生出示了多幅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铅笔画,也有国画,从而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画家笔下的花鸟世界,观察、对比铅笔画与国画的区别,感知国画线条与墨色的变化。在欣赏中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后,笔者进入了第二层次的导学,即引导学生读画,主要解读《鸟石》等国画,认识鸟的基本结构,探究鸟的基本画法,在读画中了解勾线、点染、用墨等国画技法。第三层次是摹画,在该环节笔者只是简单指点如何定位布局,然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临摹中进行体验。这种分层导学的方式降低了学习难度,助力了学生的美术探究,促使学生掌握了国画的特点,了解了鸟的结构和特征,学会了花鸟的基本画法,他们的绘画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同时,在美术导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术”的提升,还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美”进行感受、体验。“美”与“术”在美术学科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应当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
分层导学要求教师赋予学生美术创作的权力,打造美术创作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美术学习中。美术实践要求学生“回到事物本身”“面向事物本身”。当下,很多后现代美术家不仅将美术看成一种认知鉴赏艺术,还将美术看成一种行为艺术。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智力,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愉悦,激发学生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多元导评,诊断激励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评价不是为了证明、甄别,更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对象是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定。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比较简单,一般只对学生做总结性的评价,给学生完成的作品打个分数。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的多元化,既要评价学习过程,又要评价学习结果;既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既可以是口头评价,又可以是书面评价。
“导评”即教师引导下的评价与交流,体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旨在充分提高教学诊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美术探究,推动学生的经验分享,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碰撞。导评着重体现在展示交流环节与回顾总结环节,在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又要指导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促使学生相互借鉴、补足短板。在回顾总结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知识、方法、经验、教训,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花鸟画》时,笔者在学生临摹结束后,设计了作品展评环节,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引導学生进行点评,要求学生既说出优点,又提出建议。如此一来,笔者通过“导”与“评”,巧妙激趣,抵达了学生美术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美术评价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偏见,让学生直面美术作品本身,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为了获得对作品的“本质直观”的感受,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本身。这样的美术评价方式,是一种发生式评价方式,能催生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这种创造性想法并不是学生有意为之,而是在美术学习中自然产生的。在展示、评价的过程中,美术作品的内涵向学生无限敞开,学生能从美术作品中解读出丰富的内容。
同时,在美术展示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创新。创新是美术学习的灵魂,能为学生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看”,更要引导学生“做”“思”“想”。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应当是痛苦的,而应当是快乐的。美术评价、反馈要凸显美术学习的“愉悦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美的价值与意义。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巧用“三导”策略,以导激学,以导引学,以导助学,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美术教学中的导入、导学、导评,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彰显个性,变得丰富多彩。美术作品的展示、评价,能有效凸显美术学科的美育价值,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芬.打造小学美术活力课堂有效途径的思考[J].教育界,2018(11):114,160.
[2]汪亚平.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1(8):76-77.◆(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