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家,而天下定矣”

2022-02-12 11:07肖群忠
理论与现代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文化德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是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全社会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注重家庭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时代的需要,通过良好的家风为社会培育合格公民,可以解决当代家庭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注重家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家庭的德育功能通过家风的熏陶得以实现。注重家风是政风清廉的动力和保障,以家风带动廉洁从政是决定一个家庭兴亡存续的大事。

关键词:家庭家教家风;家文化;家庭文明建设;德育

中图分类号:D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1-0024-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治国理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其中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极为丰富和深刻,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许多论述中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下简称“三注重”)的重要论述,首先是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提出和阐发的。《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收集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至2020年12月28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说明、答问等60多篇重要文献。以此书为研究文本,可以进一步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深刻理解这些重要论述的历史背景和当代意义。

一、注重家庭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时代需要

中华文明伊始,就以其不同于西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迈入文明社会,形成了其独特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地缘政治治理关系没有完全摆脱血缘家族关系的影响,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模式,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更是“天下”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产生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了解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及文化传统,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三注重”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的文化建设论断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那么,要重视家庭的什么价值?其意义何在呢?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人的生产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物的生产主要是通过人的联合的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的。家是人的本根,是人的出生之地,没有家和父母就没有我们。家既是生我养我之地,也是人的生活依托和物质家园。人既需要一个物质家园,又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如果缺乏“家园感”,人的灵魂就无处栖息安顿,难以安身立命。因此,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家庭观念非常深厚,这不仅是因为如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中国文化进路和特点所导致的,而且也是由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所决定的。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均视生命为个体,而中国文化的生命观则认为生命是血亲集体之间的联结与薪火传递——我的生命是父母祖亲给的,也将在子孙的生命中得到延续;我有孝敬父母祖亲的责任,而我的子孙则有延续香火、光宗耀祖的伦理责任。在中国传统社会,血亲家庭成员之间责任共担、荣辱与共。虽然现代社会人与家庭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并未消除。

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里生活的,重视家庭和血缘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近代中国,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历史时期,时代文化曾经呼唤我们要做走出家庭的“新青年”“新女性”,这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现代西方公民社会理念要求区隔以家庭为核心的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做到公私分明,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为什么要重新注重家庭,这是因为虽然现代社会较之传统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的生活的物质依托功能、社会功能与文明功能却不可替代。家庭对人不仅具有生活的物质依托功能和精神家园的安身立命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明教化作用。家庭可以通过良好家教和家风为社会培育出合格公民,这就是家庭的文明功能。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物质依托和精神港湾,虽然现代人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有自己的职业生活、经济生活与社会交往,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仍然会组成家庭,生儿育女,实现人的再生产,并与家人组成生活共同体,相互恩爱与扶持,教育子女成人成才。随着西方个体本位思想的渗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经济上都实现了一定的独立与解放,虽然独身人士较传统社会有所增加,但绝大多数人还是组成了家庭,并实际形成了家庭的上述功能。当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个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在发展的新时期,家庭文明建设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职业生活有所发展与成就以及私人的家庭生活和睦幸福尤为关键。如果不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就会产生诸多家庭矛盾,既影响家庭和谐稳定,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独身、离婚、家庭矛盾等日益增多,纵然是由于现代社会的诸多变迁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忽视家庭文化与伦理建设,显然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首要的是在观念上,通过社会舆论和价值引导,重新在全社会形成提倡家庭价值的观念,接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重视家庭的优良传统,防止现代化进程中这一传统的日益消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这种重视家庭及其精神价值的优良传统,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中国人一直赞美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这些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上述两次讲话中的概括外,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对这种优良传统及其重要作用作出了更为全面精准的概括,他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次讲话对传统家庭美德的方方面面如老幼代际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都有论及,对传家、持家、治家、齐家之道也有高度概括和肯定,并认为这些传统不仅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其价值与作用做了高度肯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并以“回家过年”为例论证了中华文化重家重情对人们安身立命的作用,并分析了形成这种传统的原因在于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把耕读传家、母慈子孝的家庭文明看作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和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充分肯定了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家庭及家庭文明建设优良传统的重要性。

这种优良传统之所以在现代社会还需要进一步弘扬发展,如前所述,是因为现代社会虽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家庭的基本功能没有变,而且因为家庭仍是我国当代社会结构中的细胞组织,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依托、场所和精神家园,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注重家庭文明建设,因为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其目的从正面讲是为了“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同时,也是为了纠正现代社会出现的某些负面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几年,我反复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因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过去大家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暖,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人民群众热切期盼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精神追求,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能够得到更贴心的照料,等等。还要看到,当前城乡家庭规模日趋变小,家庭成员流动频繁,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现象日益突出。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可见,倡导“三注重”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在于立足现代家庭文明建设,解决当下家庭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老年人养老和儿童的培养教育也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虽然可以依靠基层治理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但要从根本上迅速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要依靠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青壮年自觉重视家庭价值和亲情,正确处理务工挣钱、发展自我与孝亲养老、养育教育儿女的关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扶、所教,促进家庭和睦与幸福。只有家庭和谐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二、家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家庭,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而且是人格成长的摇篮,是人们进行并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途径。家教或者说家庭德育是家庭的重要功能,家庭教育包含诸多内容,但主要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知识教育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已主要由学校承担了。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家庭的德育功能,很多仁人志士之所以能对国家和民族作出杰出贡献,与他们幼年受到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古时,那些子孙多贤达、功业多卓著的名门,无不与其良好家风的传承息息相关。北宋杨家兴隆三代,将帅满门,人人忠肝义胆、战功卓著。究其缘由,不由让人感叹‘杨家儿孙,无论将宦,必以精血肝胆报国’之家风的分量。”吴越钱氏家族是指吴越国开创者钱镠及其后裔。钱镠为五代时吴越国的创建者,为杭州和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子孙代代有名人,如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现代精英俊杰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其琛、钱钟书、钱穆等皆是其后裔,这与其《钱氏家训》长期传承化育不无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注重家庭”,在他看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后代。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教子有方的故事。

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德育是通过家训家规的规训和家风的春风化雨的涵养来完成立德树人的功能的。家训,主要是指亲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也有夫妻间、兄弟姐妹间的嘱托和诫勉。它的形式丰富多样,但都具有言简意赅、思想内容精粹、实践针对性强、文字浅显易记、易于教化实践等特点。家训是家教、家风的文本规范、经验积累和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传世家训文本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对后世影响很大。家教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实际教育活动,基本功能是伦理教化。家教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培育出品德高尚、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人圣贤。家训与家教,培育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良好家风则构成了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良好家庭环境与风气。

家教通过血缘亲情的传递更易被晚辈接受,针对性更強,效果更好,对家庭晚辈成员修身立世、家庭亲人之间关系的和睦、良好家风的形成、社会的稳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今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赓续传统家训、家教、家风的优良传统,从而立德树人。

中国人都有望子成龙的理想,因此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而当代社会主要的问题是重智育而轻德育。对于各种特长班和兴趣班、补课,家长普遍愿意花钱投入,但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却往往放松对孩子的德育,甚至溺爱娇惯,这不仅不能使其形成健康人格,甚至还会造成人格缺陷。

家庭、家族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家风的熏育陶冶与家规的合理约束来实现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共同生活中,经过培育并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风气、风尚。家风是无形的“熏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道德和人格的形成。所谓陶冶,也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像制作陶器一样温火慢工,怡养心性。如在家人和睦、夫妻恩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大多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心理,也有较强的爱的能力;而在一个充满暴力、冷战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其人格与心理难免受到负面影响。又比如,少年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因此,家长每天都在干什么,孩子就会模仿什么,如果家长天天都在看书学习,就容易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家长沉迷吃喝玩乐却要孩子去学习,显然也并非易事。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系统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主体主要是父母亲祖,家庭教育较之具有较强系统性的学校教育,则更具有针对性、随时性、深刻性的特点。家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通过家训的规训、亲长的教导、家风的化育等,家庭德育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父母肩负的德育责任、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思想。

那么,在家庭德育中,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内容包括哪些呢?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比较全面的论述,他强调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这些讲话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青少年教育的时代内容,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家庭道德和个人的基本品德如忠诚、责任等。在此基础上,他在不同场合特别强调了对青少年要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小时候都接受了这方面的严格家教,不要说剩饭,就是一粒米家长也不让浪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约粮食的内容,应该从小给孩子们灌输,弘扬勤俭节约的好风尚”。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他说:“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强调勤俭节约和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群体非常有针对性。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时代要对青少年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为青少年形成良好人格打好基础。以勤劳创造财富,以节俭爱惜财物。热爱劳动从来都是高尚人格形成之基、人生事业发展之本。爱惜节俭财物也是一个人德性成长的重要基础,古人深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道理,节俭财物不仅是一种惜物的态度,而且可以防止奢侈浪费、玩物丧志,这在今天物质财富比较丰裕的时代,显得特别有意义。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子也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一个人物欲过强,怎么可能会有高尚的道义与人格追求呢?“听说有的同学喜欢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车送,比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就比偏了。一定不能比这些。‘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要比就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学习、谁更热爱劳动、谁更爱锻炼身体、谁更有爱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可谓语重心长,对家长们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教的德育功能的重要性,关于家庭德育的时代内容和重点内容的论述全面深刻,对现代社会实现立德树人,搞好家庭德育,培育一代新人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要求,不仅对青少年的家庭德育,而且对全社会的德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三、注重家风是政风清廉的动力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三注重”重要论述,一个重要的实践关怀就是看到家风的好坏对干部能否清廉从政会起到促进或者破坏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是掌握公权力的公务人员,应当具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领导干部在私人家庭生活中,如果党性修养不强,就难免受到裙带风等不良家风影响,从而影响廉洁自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大概可包含以下几方面。

首先,揭示了家风影响干部清廉从政的规律,要求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家風作为家庭长期重视家教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和家庭风气,对人的品德的形成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不仅会对家庭里的儿童产生影响,而且对已经成年的家庭成员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家风好坏,不仅关系到家道能否兴盛,成员是否幸福,而且对于家庭成员中的从政者来说,还可以发挥促进和保障干部廉洁的作用,这对家庭成员的人生吉凶安危、全家吉祥幸福都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给子女的遗言,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家风好坏,关系到家道能否兴盛,家庭成员是否幸福,这是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的规律。曾国藩家风为世人所肯定和赞扬,其“学风至上,耕读传家;谨严有度、孝悌兴家;戒骄去奢,勤俭立家”的家风家训影响至今。曾氏家族培养产生了众多人才,其分布之广、跨度之大、接续之强,在国内罕有其比。中国传统家训本身就有丰富的廉政思想,很多家庭长辈也是自觉训导从政成员要做清官不做贪官,讲究公私分明,反对配偶干政。

家风倡廉、助廉,能够促进家庭吉祥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领导干部的家风有倡廉助廉功效,他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官员、干部是否能够廉洁从政,不仅关系到本人的从政与人生之路是否平安,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吉祥安康。大多数从政官员都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有事,对家人生活和子女心理都会带来很大冲击和影响。“从近年查处的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当代社会很多贪官都是因裙带关系和枕边风影响而走上贪腐邪路,这种反面教训不能不引起重视。“我反复强调家风问题。大家仔细看一看‘家’和‘冢’这两个字,它们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多么生动鲜活,寓意深刻,搞好清廉家风建设,以家风带动廉洁从政是决定一个家庭兴亡存续的大事。

正因为存在上述规律,殷鉴不远,因此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一定不能把家风建设当作小事,而是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重视自身的家风建设,“要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党员领导干部不但要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而且还必须要诚恳接受各方面监督,“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

家风建设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公私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我国是个人情社会,县级地域不大,人际关系比较紧密,亲属圈、朋友圈、同事圈等比较热络。领导干部有权,自然找的人就多。面对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老下属,还有远的近的各路亲戚,如何正确对待和把握是对领导干部一个很现实的考验。”这段话深谙中国国情又讲得平实亲切,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人情考验面前,仍然要坚持公私分明,公胜于私。他说:“古语说:‘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意思是不因为自己的亲人而危害国家,所以说国家比亲人还要亲。中央领导同志、中央委员要带头反对特权,严格家风家教,为全党作出表率。”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要求明确。家风与廉洁从政的关系其实质是公私观的问题,能否严辨公私、公私分明,不以公权谋私,这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政治清醒和党性修养的关键。党员领导干部能否真正树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和党性,在能否树立良好家风和对待与自己家人利益的问题上,都会体现出来并得到实践检验。因此,家庭生活与家教家风建设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的实践,也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清廉从政的重要原因。

其次,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严于律己,清廉从政。

家风是否优良,作风是否端正,仅靠组织纪律的监督是不够的。因为这些问题都发生在干部的私人生活领域,比较难以监督,更多的是要依赖干部自身修养和道德自律。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见贤思齐,严于律己就显得非常重要。道德问题的解决,既需要他律,更需要自律。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重要论述中,多次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老革命、老干部的楷模如焦裕禄、甘祖昌、龚全珍等同志严别公私之辨,严格要求自己,立党为公,保持清廉的榜样行为,启发干部见贤思齐,从而提高自己严于律己、清廉从政的自觉性。

“我们是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妻荫子’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些封建社会的糟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毛主席如此,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也如此,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 这段话记述了毛泽东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的三条原则,也是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终身的自觉实践,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周恩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自己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连骨灰也不让保留,撒进祖国的江海大地,永远为后世所景仰。刘少奇家乡的一些亲戚看到他当了国家主席,跑到北京找他办事,但他仍然坚持公义为先,不废原则,并教育自己的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能搞特殊化,不接受任何礼物。朱德当年写诗赞扬我们党领导的解放区“只见公仆不见官”,他自己就是人民公仆的典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除了见贤思齐外,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焦裕禄就是这方面的楷模,他生活俭朴、勤俭办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好处,他知道自己儿子不买票看白戏的情况后,要求其立即去花钱买票补票;他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对干部廉洁自律作出具体规定。 “位高不能擅权,权重不能谋私。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遵守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待遇等方面的规定。”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典出《孟子》,旨在说明掌握公权力为民服务的当官和谋私利金钱的活动从性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如果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就无法抵制各种诱惑,而出现贪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重要论述中还回忆了自己在福建宁德当地委书记期间不搞特殊化,没有安装窗式空调的事,这说明他在廉政方面不仅是说说而已,而是加强自己的修养,重在笃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尽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日闲’,只要有时间,我就同家人在一起”。“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也是体育爱好者,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年轻时喜欢足球和排球”。领导干部要自觉追求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久久为功,庸俗的东西就近不了身。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不能颠倒了公私、混淆了是非、模糊了义利、放纵了亲情,要带头树好廉洁自律的‘风向标’,推动形成清正廉洁的党风。要勤于检视心灵、洗涤灵魂,校准价值坐标,坚守理想信念。要增强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构筑起不想腐的思想堤坝,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一段话讲得非常全面深刻,讲到了加强修养,廉洁自律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公私、义利之辨,价值观与理想信念、政治定力、道德定力等,每位领导干部要把这些作为加强自己廉德修养的镜鉴,从而真正做到修己自律,持之以恒地提升修养并形成“慎独”境界。他要求政治局和全党同志“必须修身律己,慎终如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做一个一尘不染的人。”“领导干部要慎独慎微的问题,大家要努力做到‘暗室不欺’。元代的《景行录》中说:‘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意思是坐在密室中如置身大街上,驾驭小小的心如驾驭六匹马,就可以免除过错。”这段讲话旨在强调要以慎独警惧的态度认真对待廉政问题,他总是提醒党的高级干部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做到洁身自好,廉洁自律。

最后,防微杜渐,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

虽然说打铁首先要自身硬,但人们有时也难免过不了亲情关,从而对家人不能严加管束。加强自我修养与自律是廉政的前提基础,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不严格要求亲属子女,防微杜渐,也会影响干部清廉从政。“大量腐败案例表明,很多人什么关都能过,生死关也能过,但亲情关过不去,最后栽在了这个问题上。对家里那点事,要多操点心,多听听各方面反映,有了问题要敢抓敢管,再难也要硬起头皮来管,一要管住,二要管好。”如果管不好家人,不仅会使领导干部产生腐败问题,还会使干部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因此,“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

近年来查处的很多贪腐案件,都与领导干部的亲属和身边人有关联。有的是亲属配合做的,有的是被亲属拉着做的,有的是以腐败官员为轴心,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七大姑八大姨共同敛财。“在查处的违纪违法干部身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裙带腐败’、‘衙内腐败’体现得淋漓尽致,老子为官不正带坏了配偶子女,配偶子女不端最终把老子拉下水。”严是爱,宽是害,铸成大错后悔莫及。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正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领导干部对亲属和身边人不仅要自觉管,而且要敢管、善管。如何才能管住管好?一是干部自己确实要上心、操心,“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放任不管,最终害了自己和家庭。另外,就是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规定办事,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问题上,在请托关系为他人谋利方面等重大问题上尤其要有足够的警惕心和廉洁行为,反对并力戒权钱交易,违法乱纪。不仅要管好配偶子女,而且也要管好身边工作人员,严防他们搞特殊化,假借领导的名义以权谋私。

管好配偶、子女,防止他们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不仅是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自身家风建设的应有之义。树立良好家风,使家风成为干部廉洁的助力与保证,家风不正,是导致干部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按照儒家学说,只有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要形成干部廉洁从政的作风,既要求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又要搞好家教家风,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并保障干部能够廉洁从政,因此,良好家风是政风清廉的动力和保障。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的细胞,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以家为本的“家文化”。把家推广到乡里就是家乡,推广到全国就是国家,推广到世界就是天下一家。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可以由近及远地推爱的,是一体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因此,中国人大多都有非常浓厚的家国天下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也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情系千万家、家正天下平、家为国之本、国为千万家。他提出的“三注重”重要论述,体现出他丰厚的中华文化修养,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国情有深刻的了解,充分認识到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和基础,我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这个文化土壤和基础之上。同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就是广大人民生活幸福,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他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体现。他提出弘扬和培育民众的家国情怀,既爱家又爱国,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要努力使千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支点,家和万事兴、家和国家兴、家和社会祥,家庭和谐必然人民幸福。

家庭可以为我们培育人格健康、道德高尚的公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家国情怀,中国人也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和思维方式,我们要引导公民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没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Keep the Family Right and the World Is Set”

——Xi Jinp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Spirit

XIAO Qunzhong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tutor and family styl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tutor and family style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thought of governing for the peopl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Paying attention to family is not only the good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the need of the times. Cultivating qualified citizens for the society through good family style can solve the obvious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family. Paying attention to fami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approach to construct morality and shape our life.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by the family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edification of family sty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amily style is the power and guarantee of clean government, and clean politics driven by the family style determines the survival of a family's fate.

Key words: family tutor and family style; culture of family;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ivilization; mor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翟   祎

作者简介:肖群忠(1960—),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家文化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家文化”在现代化新型国企公司的探讨与实践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建好“家文化” 员工心在“家”
甜蜜家的“家文化”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