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格尔的自然在何种意义上具有目的性,这似乎存有疑义。黑格尔批判了对自然的外在的、主观的解释,并表明了自然的能动性与统一性,这阐发出自然本身的内在目的。但是自然并不能充分体现对他物的自发的认识,因而并未体现出内在目的的核心即自由。自然目的性只是符合内在目的,但并非出于内在目的,黑格尔进一步展现出康德对“出于”与“符合”的区分。因此,自然目的无法体现内在目的的本质,黑格尔的自然目的只是一种弱的目的性。
关键字:自然;自由;目的性;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1-0094-11
目的性为黑格尔的一个重要概念,芬德莱认为:“在这一点上强调黑格尔中心概念(Begriff或Notion)的整个目的性的性质,是很值得的。”目的性表明,事物能够以自身为目的,能動地把自己实现出来。实现出来的事物仍是它自身,事物具有内在同一性。实现状态的改变并不影响其同一性。但对于目的性在自然的表现,黑格尔对于它的表述似乎存在矛盾。例如黑格尔认为:“目的是由于否定了直接的客观性而达到自由实存的自为存在着的概念。”在此种表述里,目的与自由直接相关,自由从另一角度描述了目的的内在同一性。但黑格尔又认为:“目的性原则愈是与一个在世界以外的知性这样的概念相联系,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虔敬的赞助,这个原则也就似乎离开真的自然研究愈远,自然研究不把自然的特性作为外来性的,而是作为内在固有的规定性来认识,并且只承认这样的认识可以形成概念。”因此,似乎黑格尔也认为自然不应该从外在目的,而应该从内在目的角度去把握。但问题是,黑格尔认为自然的特点是:“所以自然在其定在中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由,而是表现出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然建立在差异基础上,它似乎受制于外部环境,并未表现出自由。自然的存在与前文所述的目的的概念直接冲突,因此,如何把握黑格尔自然中的目的,这本身便存在困难。
或许正是由于黑格尔表面上表述的不一致,研究者对黑格尔自然目的性的把握也有极大的分歧。Karen Ng认为,黑格尔对内在目的的使用的关键并不是在物质或者自然哲学理论中被发现,而是更准确地说它在概念形式和活动中,并且最终是在逻辑学中被发现,在其中它完全避免了提出关于物质构造的实体性主张。刘创馥认为,黑格尔“自然哲学”表现出机械论性质:“自然领域的本质就是没有自由可言,自然现象不能被视为时空中个体的自我规定(self-determination)和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每一个体的变化都受外在的他者影响,由外在的因果律支配,基本上是盲目和机械性的……但机械式的因果关系仍是一切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形式”。作者似乎并没有关注到自然世界的目的论,因为目的论是与机械论完全对立的解释模式。或许正因为未关注自然目的性,I Macdonald认为,黑格尔自然本身是无力的,它无法表达出理性的能动性:换言之,对其自身的概念性规定的反思性阐明并非是自然做到或者可以做到的。这些论断显然与上文中引用的黑格尔的文字相矛盾,也把黑格尔自然哲学简单化了。反之,另一些学者关注了黑格尔的自然目的论,但是他们对自然目的论的解释也迥然有异。Scholz认为黑格尔的自然目的论只是表达出某一功能性解释,它是为了适应环境,其本身从属于外在目的论。Mills也关注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他认为,动物能够具有整体与部分的目的论关联并且动物能够繁衍,这就能够满足规范性评价(normative evaluation),此种规范性评价在植物这里只是部分具有。换句话说,植物并没有充分表达目的论。因此,似乎研究者对黑格尔自然目的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并且他们对自然目的论的理解更多只是局限于黑格尔“自然哲学”本身,而没有在“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中定位“自然哲学”的目的性。
基于上述困难,我们不能仅仅依据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的表述来认识自然目的性,必须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关系中①,重新给自然目的性定位。因为 “目的性”更为明显地体现于精神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黑格尔自然目的性进而对他的目的因的认识有整体的把握。基于此,笔者试图在文中回答,我们如何把握黑格尔在自然中的目的性?自然目的性是否真正体现了目的性的本质?
一、黑格尔自然目的性的前提
本文第一部分将要探讨自然目的性不是什么、黑格尔自然目的性批判的对象有哪些,这是我们对其目的论进行定位的前提。
黑格尔自然目的性首先反对对自然的机械论解释。它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典型解释模式。机械论认为自然由带有广延的物体构成。物体带有惰性,它是静止的,本身不会运动,其运动由他物所推动。因此物体并不自主,其原因是外在给予的:“这种机械作用就在于因果的外在性”。物体是被动产生的,它为他物所决定。即便机械论考虑了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它们的统一性,其统一性仍然具有外在性,如Stern所言,黑格尔完全反对机械论在于,就其每一部分的客体仅仅在外在地与其他部分相联系而言,客体被看作机械地缺乏内在(intrinstic)统一。机械论认为世界整体均表现出此种外在给予的机械关系,由此产生的世界也便是一个被动的世界。它与目的论严格对立,正如黑格尔所言:“目的性首先与机械性对立,在机械性里,建立于客体中的规定性,本质上是外在的,这样的规定性,其中并没有表现任何自身规定。”在机械论模式下,自然只是一个僵死的、没有生机的对象。它无视自然本身的生命力,自然存在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外在环境对它的限制,它能够中断自然因果,并在环境中进行自我保存,其存在是出于自己的本性,是自己作用的结果,这就表现出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即便在最低级的自然物中也存在,“即使最低级的自然物,也一定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它已非外在作用的结果。因此,机械论只是对自然的一种带有成见的解释,它无视自然本身的内在性。黑格尔的目的论正是要揭露机械论对事物解释的表面性,并力图阐明自然自身的内在活力。
自然目的性同时批判了外在目的性。外在目的性是传统对目的性的一般理解,它是人们通常考察的模式。外在目的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机械论的解释②,即认为自然不具有能动性,它是僵死的、被动的。在外在目的论中,手段和目的相互分离,它们彼此对立。手段的存在并不会为了它自己,亦即它并不把自身当作目的,手段并没有独立性,其存在是为了另外的目的,因此手段和目的彼此外在地联结,其统一也只具有外在性。这种外在目的论可能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它表现为动物的结构符合某种目的,这使得它能够外在地适应环境。例如鱼的结构使得它能够适应水的环境。但是黑格尔认为这只是一种肤浅的观察方式,它总是“呈现出例外的情况”。水中的生物不一定都以鱼的形态呈现,水中生物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陆地上的生物也可能呈现出鱼的形态。因此,鱼与水中环境并没有必然的关联,这便表现出此种目的的外在性,它只是一种主观且偶然的认识。第二,外在目的性还表现为自然本身互为手段,这便呈现出无限的目的因链条。老鼠的存在是为了猫,猫的存在又为别的动物,如此等等。在这种因果链条中,事物总是被规定的,因而是有限的。为了中止外在的目的因鏈条,就要在世界之外设置一最终目的,例如彼岸的世界、神。它是具体目的因链条的归宿与根据。但问题在于,一方面,与第一种外在目的性相似,此种目的本身带有外在性、主观性,因为自然中的存在物并不为外物所决定,动物本身有能动性,它能在周围环境中保持自身,克服偶然因素对它的影响;此外动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并非单一地被决定的。另外一方面,这也是一种独断论的解释,因为它超越于时空之外,外在地设定了某一绝对的根据。这一根据本身是主观假定的产物,它只具有理论的完备性,而不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因为这一设定本身是超越的,它只是单纯抽象的结果,它异于具体事物,并无助于解释具体事物的特殊原因。黑格尔认为我们应该着眼于内在性而解释世界:“我们不应该用外在于目的的东西来表象目的。我们对世界的最终目的的说法,就是这样。最终目的乃是内在于世界的。” 对自然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着眼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自然是自然物发挥其内在本性而产生出来的,我们无须引入外在于自然的设定。第三,外在目的论还表现为自然会被主体当作手段,它并不是为了自身。自然本身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欲望,自然的最终目的似乎只是主体。欲望的满足外在于自然本身,例如某一食物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食物的功能决定了它的价值,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它自身。这只是一种实用的观点。它本身是外在给予的:食物本身并不是为了人而存在,它成为食物对于其本身而言是偶然的,这并非基于它自身的内在规定。因此,这种观点使得我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本身,“因为大家看出了实用的观点不足以达到对于事物本性的真切识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它只是表明事物的外在联系,事物为目的的形式所决定,目的不关心事物的具体内容,不关心事物的内在规定。因此,外在目的只把握到自然的表面性:它只是描述了自然中的偶然现象,而无助于表达事物的自身规定,无助于表达出事物本身的内在必然性。
此外,黑格尔的自然目的性也不同于主观的内在合目的性。这种主观的内在合目的性由康德予以挖掘。黑格尔认为,这种挖掘是康德的重大贡献,“康德在哲学上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他提出了相对的或外在的与内在的合目的性之区分”。康德已经把握到目的并非外在推动,而是内在推动的,在这种关系中,各环节互为手段、互为目的,它们都服务于自身的实现。因此,在康德这里有了这样的理念(内在目的论——引者注),“知性所坚持的目的与手段,主观与客观间的对立关系立刻就被扬弃了”。自身实现表现出事物本身是具体的,它已经把握到目的和手段的整体统一性,从而摆脱了对事物抽象解释,亦即单独抽象出某一特性并以此为根据而解释事物。但是康德认为内在目的性只是基于反思判断之上。反思判断力不同于规定性判断力,前者本身只是具有调节性,它只是“似乎”具有普遍性,它不像后者一样,体现了事物的规定性。调节性只具有主观性,反之,规定性则具有客观性。黑格尔的目的性不再像康德一样,仅仅具有调节性。黑格尔的目的性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它表明理性对事物的客观把握。它本身便具有真理性,并没有超出理性规定之上的、不可认识的内容。
上述几种方式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外在理解,因为它们都是着眼于外部,对自然的本质进行规定。康德虽然有所突破,但是仍然无法摆脱此种外在理解,因为康德表达的依然不是自然自身的规定性。这些外在认识本身表现了认识的主观性,它只是假定了某一模式,并依据此模式把外在的原则强加给自然,此种外在原则只是基于自然的某一偶然机缘或特性之上,因此它本身带有独断性,其有效性并未经受理性的批判。它们无法表达出自然的内在性:自然本身是以自身为目的,其规定性是由其本性给出的,自然并不是外在作用的结果。黑格尔在其“自然哲学”中充分阐明了此种认识。
二、目的性与自然的规定
上文集中阐述了对自然的外在理解。黑格尔内在目的论正是要拒绝此种对自然的理解。他力图从自然本身出发理解自然,自然本身便是它的客观依据。自然本质上是“能动的自然”,而非“被动的自然”。它并不需要外在的根据,也去除了任何外在的设定。黑格尔力图发现自身的内在必然发展及其统一性,正如他所言:“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阶段必然产生的,是得出它的另一阶段的最切近的真理,但并非这一阶段好像会从另一阶段自然地产生出来,相反地,它是在内在的、构成自然根据的理念里产生出来的。”此种内在进程即自然中的目的性。
自然的目的性首先表现为自然本身的能动性。能动性表明自然是主动的,其发生和发展均带有自发性。第一,能动性意味着个别自然物的自我保存。诚如黑格尔所言:“目的概念,作为内在于自然事物的概念,是这些事物的单纯规定性。例如植物的种子,就现实可能性来讲,包含着会在树上长出的一切,因此作为合目的的活动,也只是趋向自我保存。”对于植物而言,目的的自我保存意味着,种子的目的是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它能够自发地利用周围的养料使自己成长起来。种子成长的结果(植物)仍然是种子自己。种子和成熟的植物本身带有同一性。植物成长的过程呈现的只是自身实现,植物无非是它自身成长的结果,它不过是种子自身本性的展开。它并不会过渡为他物,也不是他物造成的结果,换言之,它能够克服外在的差异,因而克服他物对它的限制。因此,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身的构建,自我保存在动物身上得到更为突出的体现。植物本身是静止的存在,它仍然可能受制于外部环境,因而无力抵御外部环境的变化。反之,动物则能进一步摆脱外在环境的影响,“同理,动物在它的运动中也解脱了——尽管这是相对的——固定方式、固定路线、固定速度等等的抽象限制”。动物能够动态地摆脱外在条件对它的限制,它更加体现出自主的否定性。与此同时,动物还能主动地征服周围环境,周围环境无力抵抗动物对它的征服。动物并不是被动地等待外在的给予,它能够主动地去捕猎,通过消灭其他存在者而获得自身的满足。动物的能动性诉诸一个动态的生命过程,这便更加显示出其能动的构建性。因此,动物比植物更加充分地体现出目的性。
第二,能动性还意味着自然整体的发展。自然并非僵死的、不运动的,它并非机械的存在,自然会发展自身,其发展本身便合乎目的。因为发展表明的无非是自然本身的实现,它会在一个能动的过程中,把不同的自然内容纳入其中。例如无机自然与有机自然,它们都从属于自然本身的实现。如果贯彻目的论,那么自然必然表现出整体主义。因为自然要在一切内容上实现自身,自然的诸内容都从属于自然本身的实现,整体本身表明了自然目的的完全实现,因而展现出目的实现的普遍性。如果还有任何内容外在于自然的实现,这正表明自然目的论没有彻底发挥出来。因此,目的论与自然整体论互为表里。正是通过自然的实现过程,自然才具有了具体内容,自然才成为真正的自然。
此种发展并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否定的结果。否定并非出自外在的强力,并不是说有一个外在的权威先天地把诸规律加予自然,外在地促使自然进展到另一阶段。如果这样的话,秩序仍然是现成的,是一种抽象的假定,它未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与之相反,自然内在包含着否定,“但这种否定性对自然事物却不是外在的,而是它们的理念的内在要素,这一要素促使它们消逝,促使它们向另一种现实存在过渡,同时也向更高的概念过渡”。内在的否定表明了自然的能动性,自然的发展内在于自身,自然会在否定过程中产生新的内容,新的内容是之前内容实现的结果,它并非是从这一原则之外另外提出的。并且新的内容与旧的内容并不对立,它是以否定的形式包含并且发展了旧的内容,它体现了认识的更高的规定性。这表明自然的实现会诉诸一个动态过程。正是对自然中的否定性的把握,使得黑格尔的自然观区别于谢林的自然观。谢林的自然观虽然也表现出自然本身的不同层次,因而表现出自然的发展,但是他认为构成这种发展的基础是自然的二元结构,“这样一种二元结构还是存在于自然哲学最初的那些本原中了”。二元仍然是两个事物,它们彼此外在,其统一仍然带有外在性,它只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平衡,反之,能動性应该基于自身之上,它表明的是自身的发展,本身带有内在的同一性。
自然的目的性还意味着自然的统一性。如黑格尔所言:“在自然界里隐藏着概念的统一性。”自然统一性意味着自然并非完全独立,它能够通过实现活动,把一切内容统一于自身之中。这些内容表明的无非是目的活动的自身相关性,它正是上文提及的目的能动性的结果。统一活动同样有两方面内容。第一,这意味着个别对象的统一性。这在自然发展的最高阶级即动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黑格尔所言:“动物有机体显示了一种更为完全的对外在性的克服;在动物有机体里,不仅每一部分产生别的部分,是别的部分的原因和结果、手段和目的,因而本身同时是它的他物,而且全体都为它的统一性所渗透,以至于在全体中没有什么东西作为独立的出现,每一规定性都同时是一观念的规定,动物在每一规定性里依然是同一个普遍,所以在动物的身体上相互外在就表现出它的完全非真实性了。”动物作为有机的统一体,它能够灌注生气于诸身体部分之中。在动物这里,各个部分(手段)不能脱离整体(目的)而存在:各个身体部分有其独立的功能,但各个功能都服务于整体,动物能够作为整体统一诸部分。动物没有任何部分能够离开整体,部分不存在独立性。脱离开有机整体的部分便不再作为部分而存在,脱离开整体,它不可能单独地发挥作用,例如离开身体的手便不再是手。这不同于星系系统。例如,诸行星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本身便表明了统一性。但在太阳系中,各个行星本身带有独立性,行星在自身之中仍然是完整的③。反过来说,动物整体也不能脱离部分,整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各个部分,离开了部分,那么动物也不再是活的动物,它便不能再作为统一体而存在。因此,目的离不开手段,手段不单是手段,它本身亦是目的,目的和手段相互内在,它们都是有机体自己对自己的关系。这表现出动物内在统一性。它已经克服了各个环节的外在性、差异性。
第二,这意味着自然本身的统一性。自然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它能够把自然发展的诸环节统一于自身之中。在自然整体中,自然发展的诸环节是它的手段,它们都服务于自然整体。整体是统一这些部分而产生的结果。自然诸部分并不外在于整体,整体也不外在于诸部分。它们并不彼此独立,因此自然的统一是内在的。黑格尔力图阐明自然中存在的普遍内在性。
自然的内在性并不带有神秘性。之所以认为自然内在性带有神秘性,是因为它似乎使得自然带有了“灵魂”,灵魂本身不可见,并且似乎与人们的经验观察相背离。但是通过自然的内在性,黑格尔试图阐明对自然的理解离不开对其本性的把握,当自然本性发挥作用时,这本身便具有生气,因为它表现出自然能够自发地规定自己。这本身离不开理性,理性才能把握到自然的本性。理性认识之所以可能与经验常识相背离,是因为经验认识只是表面的把握,它只是一种知性的认识,理性的认识本身超越于知性之上,“因此一切理性的真理均可以同时称为神秘的,但这只是说,这种真理是超出知性范围的,但这决不是说,理性真理完全非思维所能接近和掌握”。黑格尔是站在哲学的高度,而非自然科学的角度,阐明了自然本身的内在性。
自然目的性不仅不带有神秘性,而且本身带有客观性。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植物与动物,它本身便是对植物、动物本身特点的描述,黑格尔呈现的是这些对象本身的规定性,这些对象便表现出这些规定性。老虎的存在本身便表现出老虎的特性,即凶悍、威猛,这些特性本身是客观的。如果老虎无法表现出这些特性,那么常识也会告诉我们,它不是一只“真正的”老虎。这本身是理性认识的结果,它并非只具有主观的有效性。理性能够对经验材料在思维中加以改造,从而呈现对象的必然性。理性认识并不是出于某一外在的假定。换言之,理性认识并未把任何主观的因素强加给自然,这就显示出黑格尔认识的客观性,“这一切就是生命概念在有生命的个体中所显现的活动,这种观念性并不只是由于我们的思考,而是客观地呈现于有生命的主体本身,因此我们应该把这种主体的客观存在称为一种客观唯心主义”。通过观念的客观性,黑格尔能够去除对自然的外在解释。
自然在能动性以及统一性意义上表现出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是理念的表现,它表现出理念。它表明理念在自然世界中有目的地实现了出来,理念的进程与自然本身的进程带有同一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自然来认识理念,因为自然是理念本身的表现,理念与自然并不外在。这表明自然本身带有精神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赞美自然,“然而尽管自然是处在这类外在性成分之内,它却是理念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可以而且的确也应当在自然内赞美上帝的智慧”。可见,黑格尔并不是着眼于自然的外部规定,而是着眼于精神性来理解、把握自然的。
三、自然目的的有限性
上文表明自然本身表现出目的性,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挖掘便会认识到,自然的目的性并不充分。自然目的性无法真正表现目的性的本质,这是笔者试图在这一部分力图进行阐发的内容。
自然目的并不充分,这是由自然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自然具有外在性,“相反的,外在性就构成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外在性在自然的最高阶段,即生命(动物)中也依然存在,“自然在其特定存在中所达到的最高的东西是生命;但生命作为单纯自然性的理念却受外在性的无理性的摆布,个体的生命力在其存在的每一时刻都为某一异己的个别情况所牵制,然而在精神的每一表现中却相反地包含着自由普遍的自我相关的环节”。外在性表现为自然本身并不完全自主,自然本身仍在很大程度上受他物的影响。自然物并不能在自身中统一一切,反之,它会受制于外部环境,它仍然与外部环境处于对立之中。它无力抵抗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说,它只会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自我保存,当条件发生改变,它便无法在新的条件下保存自身,这便会导致自然对象的消亡。
自然的外在性更进一步意味着自然本身缺乏自由,这首先表现在自然无法充分表达出自由的实现活动。自由在黑格尔这里并非是现成的能力,而是目的实现活动,实现活动本身表明了目的的创造性,它在理性存在者,即人的身上才得到充分的体现。诚如黑格尔所言:“当他将完全普遍的東西给自己设定为目的时,这种规定就会是本身全然普遍的东西。最无边无际的普遍东西就是他的无拘无束的自由。人可以把这种自由设定为自己的目的。他知道什么在规定着他的目的;那就是对他自己和他的意志的认识。这使人成为完全具有意志者。人的独立性即在于此。”人类的目的活动是无限丰富的。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它能够实现的内容是实现自身,并与新的内容相统一,这种实现活动本身带有历史性,它诉诸一个实现过程。自然诚然也有活动性,但是它只能实现某一既定种属的规定:植物只能完成植物的生长,动物也只能完成它的狩猎活动。它们的目的只是特定的目的。它们的活动只是在不断地重复此种目的活动。它们缺乏基于普遍的自发性,它们没有进一步的可能性,因而始终无法摆脱环境对它的任意摆布:植物无法克服外在环境对它的影响;当动物生病时,或者环境改变时,它也无法进一步克服这些内容对它的限制。反之,人类则能够通过目的性的活动,主动地创造条件,从而克服外部环境的限制。自然更无法将目的展开为一个无限的运动过程。换言之,自然的目的性仍然是现成的,自然缺乏创造性,因而无法进一步发挥目的性。自然无法把目的展开为一个历史过程,因此自然缺乏真正意义的进步。这正表现出自然本身的无能,正如黑格尔所言:“仅仅抽象地保持概念的规定,将特殊东西的实现委诸外在的可规定性,这是自然界无能的表现。”所以自然由发展而来的统一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在性,其统一只是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所发现的,自然本身并不自觉。自然的统一并非是出于自己的能动性而形成起来的。
自然缺乏自由还表现在自然缺乏真正理性认识。目的活动性本身离不开理性认识。认识能够表达对象的必然规定,而主体的本质也是思维,它们本身具有内在同一性,正因此,主体才能够在客体上有目的地实现自身,并由此统一客体。第一,统一是基于认识之上,因而本身便具有客观性。第二,统一表明与他物的内在关联,因此,我们在他物中不再感到束缚,这本身体现出自由。立足认识关系考察自由是黑格尔的突出特点,但是自然本身恰恰缺乏认识,这使得它无法真正表达目的性的本质。正如黑格尔在评述植物时所言:“在植物里面也有作为种子的理性,潜在的理性……不过在植物那里,理性并不是作为目的而出现,理性也不是植物的对象;植物对于理性是毫无所知的。”目的更多为自然直接具有,换言之,它是基于本能,即自然本身的特点之上而表现出与周围世界的统一。虽然动物更充分地表达出对周围世界的统一,但是它与植物目的性的区分并不是根本性的。因为动物的规定也只是一种本能的规定,“冲动、情欲、秉好,动物也有,但动物没有意志,而且如果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阻止它,它只听命于冲动”。在黑格尔这里,他使得意志从属于理性认识,它是理性认识的一个环节,因此动物并不对理性活动有所自觉。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从动物中发掘出理性,我们仍可以认为动物表现出某种理性的精神,但是动物并不作为理性而回应理性,动物根本上仍然受制于其自然规定。它一方面仍然是被动的,自然的需求支配着它的行为,正如黑格尔所言:“如果我们进一步把动物的运动看作是实现一种内在的目的,那么,这种目的既然也是受外物激发起来的,也就完全是偶然的,而且也是完全受局限的。”因此,虽然自然目的本身已经表明对偶然认识的克服,但是如果更进一步审查,它自身仍然包含偶然性,目的在自然中只是盲目地发挥作用,它无法真正满足目的性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动物无法自觉地与周围世界达成统一,植物只是按照既定的方式进行成长,它无法抵抗外在环境的变化,外在环境一旦改变,它便无法把自身实现出来;同样地,动物的适应力始终有限,它无法在新的环境下,进一步克服环境的限制,这便表现出动物目的性的有限性。它无法真正完成对外在性的克服。反之,在认识关系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克服外在环境的限制,“只有无知的人是受限制的;因为他不知道他的限制;相反地,谁知道限制,谁就知道它不是他的知的一种限制,而是一个已知的东西,一个服从于他的知的东西;只有未知的东西会是知的一种限制,相反地,已知的限制并不是知的限制;因此,知道自己的限制就是知道自己的不受限制性”。认识具有无限性,它能够不断克服他物的限制,并在对象上意识到自身。因此只有通过认识,我们才能真正克服外在的限制,因而才能进一步地发挥目的性。这种认识关系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才能真正得到自觉。
目的性的活动性与认识性密不可分。能动性活动本身也是认识活动的表现。认识活动使得内在的认识能够展现于外,内在和外在具有统一性。这就展示出理性活动本身不是抽象的,它具有现实性,进一步展示出自由本身的现实性。
上述讨论表明,自然目的并不真正符合内在目的的本质。自然只是符合目的性,而非真正出于目的性。康德在道德哲学中最早提出了“符合”与“出于”的区分。康德认为道德不应该仅仅符合道德法则,只有出于道德法则才表现出道德性,才使得道德法则能够普遍发挥作用。同样地,在自然这里,自然只是外在地、个别地符合目的性,这使得目的性的发挥仅仅具有偶然性。但是自然并不是出于目的性,只有出于目的性才能真正表达目的性的本质,因为它本身立足于自觉认识之上,它表明了自身的活动,这才能使目的性始终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它才展现了目的性包含的自由,进而展现出目的性的普遍创造性。因此,黑格尔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对目的性的不同应用,实际上进一步贯彻并发挥了康德对“符合”与“出于”的区分。但是与康德不同,黑格尔并不认为“符合”与“出于”完全对立。自然和精神世界并非完全对立,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在黑格尔这里是统一的。精神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它绝非外在于自然。换言之,黑格尔表明“出于”是对“符合”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并非像康德理解的一样,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由此,黑格尔的自然目的性可以称为弱的目的性。因为自然只是展现了目的性,但是并没有进一步将目的性的精神发挥出来。目的的能动性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才得到真正的发挥。这种划分或许有助于解释黑格尔表面叙述的矛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黑格尔“自然哲学”本身表明了一种内在目的,内在目的拒绝了对事物的外在解释。但是自然的目的性也只是一种弱的目的性。由于自然本身的外在性,自然目的性只是个别地发挥作用,它无法克服外在条件的限制,无法真正表现目的性的普遍性、创造性,因而无法真正表达目的性的本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目的性不重要。相反,正是弱的目的性才真正表达了自然世界的客观性。一方面,黑格尔并不把内在的、自觉的目的性强加于自然,黑格尔考虑了自然的外在性,外在性是自然绕不过的维度,这使得黑格尔并未对自然进行简单化的理解;另一方面,黑格尔也不把自然思考为完全外在的,他拒绝了对自然世界机械论的解释,他考虑了自然本身的“灵魂”,表明了客观地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生命力。黑格尔并非立足日常观察,而是基于哲学考察了自然的内在特性。诚然,黑格尔把自然思考为连续的、完成的整体,这对现代读者已经不再可信,并且黑格尔很多认识已经为自然科学所证伪,但是黑格尔对目的性的挖掘,以及黑格尔基于目的性之上表明的自然本身的客观性,这或许仍然有意义。因此,黑格尔自然哲学似乎不能被当作完全没有价值的东西抛于一边。
注释:
①此处的“自然哲学”包括但不仅限于《自然哲学》一书,同样地,“精神哲学”也包括但不仅限于《精神哲学》一书。因为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以及《精神现象学》中也广泛地涉及他对自然、精神的理解。笔者试图结合这些文本,来整体地理解黑格尔的目的性。
②但是二者仍然有不同。机械论表明了把世界把握为整体的倾向,它自身便有整体性,反之,外在目的则在世界之外设置某一目的。正如黑格尔所言:“所以机械性表明了自身是一个总体的趋向,即它企图把自然就其自身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这个整体对于它的概念,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这一个总体并不见于目的和与目的相联系的、在世界以外的知性。”(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③这并不意味着行星系统不具有自然的统一性,因而并不满足自然的目的。它们都体现出自然的目的,只不过在动物这里,此种目的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99.
[2]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Karen Ng.Hegel's Concept of Lif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6]刘创馥.黑格尔新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86.
[7]David Gray Carlson.Hegel's Theory of the Subject[C].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8]Maximilian Scholz.External Teleology and Functionalism:Hegel,Life Science and the Organism-Environment Relation[J].Hegel Bulletin,2020(3).
[9]Nicolás García Mills.Hegel on the Normativity of Animal Life[J].Hegel Bulletin,2020(3).
[10]Robert Stern.Hegel,Kan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Object[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0.
[1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讀本][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1.
[1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73.
[1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谢林.论世界灵魂[M].庄振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15.
[15]黑格尔.哲学全书·第三部分·精神哲学[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黑格尔.黑格尔全集:第27卷第Ⅰ分册·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M].刘立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2.
[1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0.
[1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
[19]Terry Pinkard.Hegel's Naturalis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26.
In What Sense Does Nature Have a Purpose?
——Re-examining Hegel's View of Nature
WANG Yunhao
Abstract: It is questionable in what sense Hegel's nature is purposeful. I try to clarify that Hegel opposes the external and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He tries to show the initiative and unity of nature, which expounds that nature itself has an inner purpose. However, natural purpose does not inlvole spontaneous knowledge of the other, so does not reflect that the core of the purpose is freedom. Therefore, natural purpose is only in line with the inner purpose, but not for the internal purpose. Hegel further shows Kant's distinction between "out of "and "in accordance". Hence, natural purpose cannot reflect the nature of the inner purpose, Hegel' s natural purpose is only a weak purpose.
Key words: nature; freedom; purpose; Hegel
责任编辑:翟 祎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研创新项目“黑格尔因果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20YJSB182。
作者簡介:王运豪(1990—),男,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