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开展的大规模网络直播教学为未来课堂教学形态转向提供了全新可能。网络直播教学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技术要素成为线上教学的支配性方面、时空特征从师生共时在场转向缺场隐匿,学习约束力量从显性外部规约转向隐性内在自觉。同时,网络直播教学也带来一系列挑战,如技术要求更高、带来健康风险、技术中心主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就技术应用进行价值反思,深化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解。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把握线上教学实验契机,充分挖掘利用网络教学优势,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再融合,以技术赋能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网络直播教学;课堂教学;虚拟课堂;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1-0074-09
教育信息化依托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至关重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部署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
网络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网络教育具有长远战略意涵。网络教育涵盖以往的广播电视函授教育、新近的在线教育和移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的学习新生态,为不同学段的学习者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教育与学习条件。在高校场域中,网络教育主要表现为网络直播和录音课程、慕课(MOOC)、电视课程、远程指导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网络直播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态已经在许多高校实践了将近两年时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经验。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教育的发展,大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陆续新建或更新了远程教学和资源共享体系。
同时,网络直播教学作为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既相关联,又有所拓展。一方面,网络直播教学具有独特优势,如教学活动打破空间限制、教学过程数字化更便利、终身学习更便捷等;另一方面,网络直播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衍生,在教学过程中仍与传统课堂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如师与生的共同参与、问与答的互动模式、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等。可以说,网络直播教学既与传统课堂教学相互关联,又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区别。
因此,本文关注的是網络直播教学具有何种特征,在实践中产生何种效应,以及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这一具体场域中如何与传统课堂相融合,助力课堂教学。对这些问题加以厘清,有助于更好地推进高校课堂教学信息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
一、网络直播教学的基本特征
焦建利等总结梳理发现,以网络平台、PC电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媒体作为中介实现在线教学或远程教学,多数都会推荐以下几种典型方案:网络在线课程、网络直播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电视空中课堂等。具体到网络直播教学,是“以直播平台为辅助,由教师、学生、直播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形态” 。通过对网络直播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直播教学在技术要素介入程度、教学的时空要素、学习约束的转换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特征。
(一)技术要素的介入:从辅助到主导
在线上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腾讯会议、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钉钉、Zoom等在线会议平台或直播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在线教学的主要技术依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并非不可或缺,已有的应用也常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要素。而在线上直播教学中,师生则需接纳作为基本支撑的技术要素在教与学全过程的存在。
显然,在网络直播教学中,技术要素处于中心位置,直播平台构成直播教学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在课前,教师首先要提前登录直播授课平台,以保证授课平台流畅;学生也要提前进入平台,以防赶上高峰时段网络平台过于拥堵无法进入虚拟教室。在课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平台运行状况,如音画是否流畅、学生是否能够正常听课、教学课件能否在学生端正常显示、学生是否有中途被挤出平台的情况,等等。可见,直播平台的流畅度以及平台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对于保障网络直播教学的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说传统课堂中的技术应用是教学的辅助工具,那么在网络直播教学中,技术平台则成为教与学的基本前提,技术因素从辅助性角色一跃成为主导性的约束因素,成为网络直播教学的核心特征。若没有平台的技术支撑,那么直播教学完全无法想象。信息技术提供网络直播教学基本架构的关键作用凸显出来。
(二)时空特征的变化:从共时在场到缺场隐匿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个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学习环境。普遍来看,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实体课堂。自从夸美纽斯在17世纪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便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课堂也成为学生系统学习“法定文化”的一种基本场所。课堂教学具有共时在场的基本特征,即师生在约定时间、约定空间中共同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实体的教室、在场的师生、集中的教学、课堂的铃声,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具有鲜明仪式感的共时在场活动。
网络直播教学的特点是共位集中式转变为异位散布式的组织结构。在网络直播教学中,教师借助电脑隐匿在屏幕后进行直播授课,学生借助电脑或手机隐匿在屏幕后听课学习,师生的空间限定消失了,师生也不再直接出现在对方的视觉范围以内。此外,部分网络直播平台具有课程回放功能,因此个别同学若因网络拥堵、因事请假等原因未能进入线上课堂即时听课,还能另寻闲暇时段回看课程,从这个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共时性特征变得模糊了。由此,在网络直播的虚拟课堂中,师生不再共处同一物理空间,且教与学的活动也可不再表现为共时行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共时在场属性开始模糊化,网络直播教学的缺场隐匿性特征得以凸显。
(三)学习约束的迁移:从显性外部规约到隐性内在自觉
在传统课堂中,教室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本身就具有一种外在的强制属性。而教师要按照学校课表按时到教室上课,学生则要依照课表按时到教室听课学习,师生共同在场,共同处在公共视野中。此外,教师在进行本门课的课堂管理过程中,还能通过课堂点名、课堂测验、提问回答等压力机制确保学生的到课率。因此,无论是学校制度层面的规约,還是教师课程层面的考核管理,抑或是教室空间的敞视程度,都会对学生学习行为构成一种显性外部规约。这一过程当然也离不开学生的自觉意识,但显性外部规约并未缺位,且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而在线上教学中,常态课堂的“当面管理”变成了在线教学的“鞭长莫及”。由于学生从课堂的公共视野中消失了,转而隐匿在电子屏幕后方,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外部规约消失了,学生可能打开直播学习平台便去做其他事情,或者错过直播课程后也不再回看课程。在外部监督缺位的情况下,对学习行为的约束就主要依赖学生的内在自觉了。在人们的想象中,学习者应该是理性且能够自我约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导向自我能力成长的,但实际上,学生群体往往是高度异质性的,自我规约能力亦是千差万别。学生的学习环境被局限于家中一隅之地,无法体验到学校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并且在家中学习只有一个人,没有老师监管很不自觉。因此,网络直播学习的效果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隐性的内在自觉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显然,网络直播教学作为新事物,既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的特征,也生成了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差异化教与学的体验。
二、网络直播教学的技术效应与价值反思
网络直播教学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虚拟课堂,与任何一项新技术体验一样,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既创造机遇,也带来挑战和风险。因此,除了充分发挥技术效能,也须对技术的双重效应保持反思。
(一)网络直播教学的技术挑战
信息技术的引入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新技术以其多样性和新奇性,使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和多元。多媒体技术使课堂中文字、图像、影音的呈现更为便捷,音响设备也使更大的教室容量成为可能。尤其是演示文稿(也称幻灯片,简称PPT),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已不可或缺。
信息技术拓展了学习空间,使学习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包括虚拟空间,同时还增强了教学法,使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线上直播教学的实现有赖于电脑、手机、网络基础设施、直播平台等技术提供的基本支撑。技术保证了师教生学这一教学基本活动在网络虚拟课堂中的实现。同时,直播也具有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通过弹幕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汇总和呈现,能够便捷地将学生的表达和态度收集起来,并通过后台程序的数据整理,以词云或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迅捷、直观且具有新意,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再者,直播平台的存储回放功能,能够完美重现课堂中的知识讲解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课后复习课程内容,且不存在误差或信息损耗。可见,网络直播教学的确拥有诸多独特的优势。
然而,技术的应用通常在实践中表现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相纠缠的状态。网络直播教学的负效应也与其技术属性密切相关。
首先,直播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基础和技术支撑。第一,设备要求更高。对师生来说,智能手机配备多数能够实现。对老师来说,需要一台电脑,且需具备摄像功能或至少具备麦克风功能以保证能够进行音视频直播。第二,网络要求更高。语音直播尤其是视频直播授课对网络信号要求较高,要保持网络流畅且稳定。若网络状况不佳则容易出现音视频卡顿、音画不同步、声音延迟,甚至出现传输数据丢失等问题。第三,对直播平台承载力要求更高。随着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线上开课,不少线上直播教学平台在高峰时段一度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卡顿、掉线等情况。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师生群体同时参与线上教学活动,各家直播平台原有的服务器承载力缺口问题突出显现出来。
其次,直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健康风险。每天长时间参加线上课程对学生的健康影响尤为明显。北京市教委在2020年4月就对即将开展的线上学科教学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严格控制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这实际上是对健康风险的预判与合理规避。《工人日报》也撰文指出,居家学习期间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增加近视发生和进展的风险,因此线上学习期间,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做到合理选择和使用电子产品,确保科学用眼。此外,学生因长时间线上学习而产生的烦闷、焦虑、乏力、厌学等心理状况也值得关注,新技术应用衍生的风险不容忽视。
最后,线上教学面临陷入技术中心主义窠臼的风险。可以说,在网络直播教学活动中,要调试网络、测试平台,要避开高峰时段,要适应平台规则,师与生以技术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因技术介入而被大幅改变。不同的课程可能使用不同的直播教学平台,也导致学生疲于切换平台甚至错过课程。部分老师因对平台调试等技术知识掌握不足,甚至导致虚拟课堂中出现与教学无关的噪音、全程静音直播而老师未能察觉等问题,实际授课中也有出现因平台调试而占用过多教学时间的情况。在这些情形中,师生的教与学受限于直播平台的技术规则,技术反客为主,教学效果反而被迫退居次要地位。技术并非万能,技术应为实现教与学的最终效果服务,因此,对于技术理应保持充分认识,加以合理应用。
(二)网络直播教学凸显课堂教学优势
网络直播教学实验一方面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使我们得以重新思考传统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首先,相较于网络直播教学的虚拟课堂形式,传统课堂中师生共时在场,更具人文关怀,更具弹性,宜于动态调适。课堂中,师生可以实现多元互动,问答交流反馈等都在面对面的情形下发生,无须受制于任何技术因素。图文资料的应用也可在最大程度上依照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而无须考虑平台技术支撑或流量限制。换言之,在传统课堂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与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处于教学活动中心的,教学设置是服务于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讲这一互动过程的,而不会出现线上教学中裁剪教学内容或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直播平台技术规则的“削足适履”。
其次,传统课堂中师生共时在场,教室不仅仅是师教生学的知识传递和吸收的场所,还是一个鲜活的生活空间。教师讲课、学生听讲,教学是多渠道互动、多角度感知的自然过程。一方面,学生是否按时到课、听课的精神状态、课堂发言或发问情况、点头率或微笑率等直接或间接的行为表现,都是课堂学习体验的直观呈现,是对教学活动的自然反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坐姿中察觉其积极或倦怠,可以從表情中看到其投入或游离,可以从现场回馈了解到讲授内容的传递和理解,可以说所有学生的即时状态都在教师的直观把握之中。这是一种即时的、双向的、多维的信息互动,教学活动中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以及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的传达,也能够在教室这一敞视空间中被有效把握。
虽然网络直播避免了慕课那样的“带来师生彻底分离、倍感孤独的消极影响”,但实质上仍然无法提供师生基于真实空间的生活化交往。在教室这个生活空间中,情绪情感状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是鲜活且即时的,因此教室中的学习活动也是充满人情味的,是包含知识之外的情感流动和人文关怀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真实交流。诚如俗语“亲其师信其道”所言,在实体的教室中,不仅有师,而且有道,是二者合而为一的,而非相互分离的。而在网络直播中,在网络顺畅的情况下,师生双方也只能面对没有温度的屏幕,无法即时地、充分地感知对方的情绪情感状态。师生全方位多维度的鲜活体验,在直播教学过程中简化为依赖技术平台的、单向单一信息传递,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也受限于直播平台而无法有效呈现。
最后,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讲,在实体教室中教师拥有更广阔的教学发挥空间。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仍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网络直播教学仅作为特殊的举措或课堂教学的补充而存在。另一方面,诚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教学艺术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一旦脱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就失去生存之源。在教室中,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媒介选取、教学情境设置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空间也更为广阔。在虚拟课堂中,教师则相对受限于缺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教学环境,从而在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方面大为受限。
(三)技术应用的未预期效应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常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便利。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技术的适用性、受众心态和接受度等因素,要综合评价技术的实际效应又往往显得十分复杂。
诚然,直播教学可以让师生摆脱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交流,但是直播并不适合知识的单向传授,除非学习者有很强烈的学习动机。线上教学期间钉钉软件遭遇低评分这一个案例,就反映出学生群体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线上学习逆反心理,凸显了技术的强制性与学习意愿之间的普遍张力。这一方面表明传统课堂教学的接受度明显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学校教育机制作为一种完善的制度化体系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理解和充分认可,且学生已经充分适应,另一方面也表明直播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应用限度。
此外,有研究者就慕课的流行指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使教师“陷入了烦琐的技术陷阱”,教师往往会为了适应慕课系统而设计或调整教学,而非以技术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这就发生了手段与目的间的错位、倒置。应该看到,这一技术症状的诊断同样适用于网络直播教学。技术首先应该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避免手段与目的倒置的发生。大规模网络直播教学在实现“停课不停学”预期目标的同时,所带来的一系列未预期负向效应同样应加以重视。
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特别是智能教育的不断尝试,使我们深度体验和观察网络直播等线上教学方式成为可能,它也提供了一个比较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应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都凸显出来,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并可预见到未来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更加充分融合的可能性。
三、网络直播教学的发展前瞻:信息技术与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优质化、国际化、信息化和保障制度化,而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技术保障。从前瞻发展来看,以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的群体尤其应充分把握线上教学实验契机,充分挖掘利用网络教学优势,积极推动新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再融合,以技术赋能提升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充分把握线上教学实验契机
线下课堂教学向线上教学的扩展,客观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实验契机。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而为什么教则是教学价值取向层面的问题,是更深层、更核心的问题,形式与方法应服务于目标。当我们关注网络直播教学形式时,尤其不应忘记教学的核心目标。当下的教学情境和线上教学实践不仅提供了实验情境,客观上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学的“为什么”,进而明确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环节中,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从而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抓好用好网络直播教学优势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形式,慕课及其他信息技术一般作为辅助手段被选择性地加以应用。而近两年的网络直播教学实践,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令人惊叹,也必将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确实,直播教育这一形式更具开放性、灵活性、选择性和交互性,能够做到教育者与学习者时时互动、沟通,降低了学习交流的成本。以多数平台都能实现的词云这一功能为例,一方面,词云能够实现学生个体观点的数据化和数据的即时呈现;另一方面,系统保存的数据记录能够进一步支撑教学内容或形式的调整,形成技术应用的正反馈循环。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将技术优势充分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本着服务教学的目的来使用技术平台,适时地结合适用的信息技术来增加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那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再融合
课堂教学与网络直播教学并非是绝对分离或相割裂的,相反,方式方法作为手段应有效服务于教学目标。传统课堂中师生共同在场,不仅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讲的自然过程,还同时实现了知识的逆向传递,即教师向学生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相互影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真切感和自然感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接收和知识领会之外,更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温情与关怀。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上互动则能够为传统课堂增添新鲜感,调动课堂的活跃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能够留存相关教学数据以供分析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与直播教学各有所长,在追求教学实效的过程中不妨组合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四、结论:以技术赋能助力教育现代化
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直播教学可被视作教学方式光谱的两个端点,在两个端点之间,则是二者融合程度的体现。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正给教育系统带来变革机遇,教育环境也由传统的物理空间逐渐转移到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融合发展。从更深层次来看,线上线下相互赋能,驱动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是未来学校建设的必然趋势,而利用技术赋能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突破的关键之一,就是推动线上与线下的协同调配。长期来看,学习空间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做好当下的线上教学工作,又要着眼未来的融合教育,进行更为深入地思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充分且有效地融合技术元素,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的线上授课和居家学习实践,是网络直播教学的全新体验,在经验层面形成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碰撞,而经验的更新又势必带来认知的深化与革新。当下这场师生全员线上教学实验作为一次超大规模的演练,无疑将推动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赋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快速发生,为学校教育的提质增效带来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1-0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 180425_334188.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1-05-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 190223_370857.html.
[3]焦建利,周晓清,陈泽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4]林晓凡,刘思琪.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直播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9(3).
[5]李秉德.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3).
[6]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祝智庭,彭红超.全媒体学习生态:应对大规模疫情时期上学难题的实用解方[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8]宋灵青,许林,李雅瑄. 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9]贾文军,郭玉婷,赵泽宁.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聚类分析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4).
[10]杨俊锋,黄荣怀,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6).
[11]武文娟.北京4月13日起开展中小学线上学科教学[N]. 北京青年报,2020-03-31.
[12]魏文.线上学习注意科学用眼[N].工人日报,2020-04-04.
[13]杰里米·诺克斯.慕课的去殖民化:对全球教育平台模式的批判[J].肖俊洪,译.中国远程教育,2017(5).
[14]李如密,张涛.我国教学艺术研究70年:进展、问题与前瞻[J].中国教育科学,2019(2).
[15]黄荣怀,等.超大规模互联网教育组织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线教育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案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3).
[16]张继明.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慕课的批判性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3).
[17]宋乃庆,杨黎,范涌峰.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内涵、意义及表现形式[J].教育科学,2021(1).
[18]刘佳.“直播+教育”:“互联网+”学习的新形式与价值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1).
[19]田阳,等.多空间融合视域下学习环境及学习情境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20] 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1).
Live-streaming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Practices and Prospect
ZHANG Chungang
Abstract: Compared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live-streaming teaching is characterized as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 at home separately, and relying more on self-management rather than the direct supervision of school. However, the live-streaming teaching mode also brings a series of technology challenges and generates unexpected consequences. The online teaching practice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classroom teaching. Such largescale online teaching experiment must have profound influence to future classroom teaching. For the moment,educator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online teaching abilities,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and promote Chines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live-streaming teaching;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virtual classro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責任编辑:刘 晖
基金项目:2019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机制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项目编号:YB19-34。
作者简介:张纯刚(1986—),男,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