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文化元素的渗透路径

2022-02-11 01:07欧求忠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渗透路径课程思政

【摘要】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外语课堂上,如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思政文化元素的渗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外语课堂思政文化元素的渗透首先教师必须具备爱国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基本素质,然后注重教材和文化点内容的选取,通过中西语言文化点的比较分析,在课堂上融入文化自信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进行思辨与反思,最后达成真正的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思政元素的渗透与熔炼。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文化元素;中西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课堂;渗透路径

【作者简介】欧求忠,武汉商学院中西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一、引言

课程思政元素呈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文化元素,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非常注重西方优秀文化的渗透,因为只有学好西方文化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定、刚要、意见,强调大学生学习并具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著作(外文版)的世界发行,不仅仅是向世界推介中国治国理政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和平,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个人推介我国新时期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提高文化自信。基于此,如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通识课程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文化元素的渗透,是一个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文化自信观的思政要求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2017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2015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其中保留了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并在“课程性质”中规定,“就人文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跨文化教育”,就是“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南》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可见,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英语。2020年教育部又對《指南》进行了修订,并在五个方面指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个就是在课程定位与性质方面,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蔡基刚认为,如要将大学英语定性为核心通识课程,必须在内容方面实施四个重要转向,其中一个就是:从跨文化教育向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转向。要达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观的要求。文化自信观的正式提出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入的阐释与解读。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昌盛”。习近平的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是以文化自信为中心,对中国社会现实及其人民生存发展状况提出实践行动指南的民族文化观。众所周知,外国文化并不都是优秀的,有些是落后的,有些似是而非,然而这些文化却对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甚至中国汉语言文字冲击非常大。特别是大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或者在社会上接触外国文化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这些外国文化,有时候会产生这样一种思想:中国文化到底有没有外国文化先进。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时融入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才能坚定自我,达到文化思政要求。

三、外语课堂思政文化元素的渗透路径

在外语课堂上,要从跨文化教育向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转向,就更应要注重中西语言文化知识的良性渗透与融合,因为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知识层面更倾向于外族文化,特别是西方那些似是而非的文化,往往会导致他们认为外族文化优越于华夏民族文化。因此,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锤炼至关重要。在外语课堂教学上的文化课堂渗透,就是要在课堂上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对中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打磨、研究、思辨,使优秀文化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做到立德树人,一方面更快地掌握西方优秀的、先进的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增加爱国情。外语课堂思政文化元素的渗透路径,可以从以下的五个方面得到贯通。

1.要具备爱国和文化素质。外语课堂上西方文化的渗透路径,首先要考虑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文化传播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不少,但最重要的就是爱国素质及文化素质。一个知识渊博的文化传播者如果不爱国,那么课堂导入或渗透西方文化的时候只会看到其优秀的表面,无法透过表面看到其腐朽的内在,因此传播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媚外情结”的文化内容,而且又不加以批判,最终会让学生向往西方文化而排斥本民族文化。所以,具备爱国的语言文化传播者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具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素质,同时也要具备西方优秀文化素质,缺一不可。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作为外语课堂西方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要从繁多的西方文化中吸取文化精华,排除文化糟粕。同时,也要熟悉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能领会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具备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最重要的一点,高校外语教师要有文化熔炼、思辨的能力,就是能够通过课堂西方文化渗透,用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熔炼西方优秀文化,去除糟粕,保留精华。

2.选取合适的教材和恰当的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选用问题。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可以使用的教材不少,有些大学根据实际情况就编有适合本校特色的专用大学英语教材,但比较有名气的颇受欢迎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集中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出版的新视野系列教材,还有就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这两个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基于现代教学理念,在选才上注重趣味性、信息性、可思性、和前瞻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等,难易度适中,比较适用于一般的本科院校。还有一套比较有名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就是浙大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但该教材有一定的难度,重点院校比较适合,一般的普通高校使用不太合适,因为难度偏大。无论使用哪种教材,都要注意该教材是否适合本校学生使用,否则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渗透了。一般来说,很多高校偏向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原因之一就是上面说的难易度适中,而且教学资源丰富,便于参考与使用,很合师生的口味。

其次,要考虑课文内容文化点的选取。大学英语课程或综合英语课程文化点,主要包括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还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总之涉及的文化点内容比较多。有时候,一遍课文可能会出现好几个文化点可以选取,这就要看教师的时间操控技巧和主要文化点的熟练程度。一般情况下,每一堂课只需讨论一个文化点就行了,因为大量的时间还是应该放在进行语言训练上。然而,无论选取何种文化点,必须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要选取西方中那些优秀文化,要摒弃腐朽的文化。因此,教师要学会根据思政元素,选取优秀的文化点进行渗透,熔炼成学生可以接受的先进文化。

3.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点。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渗透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比较法尤其重要。单纯地渗透西方文化,会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西方文化的氛围之中,似乎更容易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但有一个缺点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思政文化因素的制约下,这个缺陷非常明显:意志薄弱的学生会产生西方文化的崇拜。例如,在西方的价值观里强调民主、自由、平等。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也强调民主、自由、平等。很容易让学生以为中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情进行区分,要突出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欺骗性的文化本质,突显我国民主、自由、平等的真实性的文化内涵。

又如,在西方,13这个数字是大忌,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未必是大忌,例如孙子兵法13篇,明代13陵,北京国子监里的13经碑林,京剧13大流派,等等,都有13 这个数字,表明在中国这个数字是大吉。如果没有比较中西文化,学生就很可能会认为13在中国文化里也会是一个大忌的数字。可见,比较法是西方文化正确渗透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在思政条件下的文化熔炼。

4. 融入文化自信观和核心价值观思政元素。融入文化自信和核心价值观思政元素是关键所在。西方文化的课堂渗透有时候会让我们很茫然,尤其是涉及西方一些比较优秀的文化。比如,在谈到英语语言文化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英语的生命力非常强,其发展历程可见一斑,以至于民国时期有些人想把汉语改成拼音,从而去除方块字,这是对于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极度不自信。这个时候,就必须融入民族文化自信观,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再如,宗教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但外语教材,特别是英语教材,会经常碰到God这个词,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宗教。众所周知,宗教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洗脑方式,里面有些东西是上了台面的,但却很容易使那些意志薄弱者迷失方向,处于迷雾之中,就像西方人说那种“迷失的羔羊”。这时,就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元素的时候,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元素才能破除迷雾,使“迷失的羔羊”回归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之路。

5. 进行思辨与反思。思辨与反思,这是路径的最后一步。毋庸置疑,由于网络的发展,许多外国文化是可以通过报刊、网络、影视等了解的,因此現在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回知道一些西方文化。比如,某月某日过圣诞节,某月某日过情人节,等等,几乎所有的年轻人知道,并且还盲目的践行。然而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比如中国情人节,真正想到要过这个节的人似乎没多少,这并非危言耸听。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思辨,对学过的文化知识、文化现象等进行思考、总结、反思,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而不会盲目跟从。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思辨与反思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地使学生不会迷失于西方文化洗脑陷阱之中,才能不偏离立德树人的思政宗旨。

四、结语

外语课堂不仅是语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平台,同时还是文化知识学习平台。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要一起放在外语教学熔炉中去熔炼。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锤炼中西方优秀文化,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文化创新过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既是一门学习英语语言的教学平台,同时还是一个渗透西方人文思想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和训练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当以文化自信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加强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思想以及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使学生既掌握英语语言又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还能贯通中西,最终达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从跨文化教育向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转向。

参考文献:

[1]沈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演进历程初探[J].党史博采(下),2019(3):25-28,53.

[2]谢春,张梦如.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内涵及现实意义[J].党史博采(下),2020(11):59,61.

[3]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2014(3):12-19,36.

[4]蔡基刚.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内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1(1):27-31,4.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堂渗透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职学校德育课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路径分析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特征简述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式主题演讲的有效性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中内容教学法的反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