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自答,以至“闻一知多”

2022-02-10 05:17陈大伟杨祎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

陈大伟 杨祎琳

摘要:要“闻一知多”乃至闻一知十,需要自问自答。以一次观课议课交流为例,一方面分享观课议课的对话交流要求,另一方面以此讨论如何通过自问自答追求“闻一知多”。对于此次观课议课交流中杨玉菊校长提出的三个问题,有这样“五问”:“这样的提问对授课教师有什么价值?”“这样的提问对提问者有什么要求?”“这样的提问对提问者有什么意义?”“面对提问,授课教师应该怎么办?”“提问者怎么对待授课教师的反问?如果授课教师不反问,怎么办?”围绕“五问”,给出“五答”。

关键词:自问自答;“闻一知多”;教师发展;观课议课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次交流。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便能推知十个相关的道理。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推知两个近似的道理。”孔子说:“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样不如他!”这是成语“闻一知十”的由来。

在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和子贡的谦逊,同时也知道备受称道的颜回有闻一知十的本领。闻一知十,是高明者(专家)的表现,也是成为高明者(专家)的一种途径。见贤思齐,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是:颜回的闻一知十的本领是如何修炼的?我们如何去“知”?学问学问,一方面是学会提问,另一方面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以此增进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用“产婆术”促进别人认识自己。我们以为,在这种“产婆术”的助推下,被问者如果被动思考,可能只能“闻(被问)一知一”;要“闻一知多”乃至闻一知十,更需要我们的自问自答。

美国教育学家帕尔默说:“那些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只有真正开始自我对话,教师才更有可能走上反思性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

下面,以一次观课议课交流为例,一方面分享观课议课的对话交流要求,另一方面以此讨论如何通过自问自答追求“闻一知多”。

2010年,到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实验学校交流。该校杨玉菊校长是一名专家型校长,曾经进中南海接受表彰。在交流了观课议课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后,杨校长说:“我在这所学校从普通老师到教研组长,从教导主任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再在校长岗位干了十多年,学校每位老师的课我都至少听过三次,我指导他们改进教学就像‘点穴位一样,可以说一点一个准。但今天交流之后,我学习到了‘人因思而变,教育要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今后,我要变一变,我不会去做‘点穴位这样的事情了,我会准备三个问题问老师:你今天的课是这样教的,为什么这样教?除了这样教,你还考虑过哪些教法?以后你再教这一课,会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我会引导老师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培养他们思考和研究教学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把经历转化为经验,离不开对经历的审视和反思。《孟子·告子上》有云:“心之官则思,思之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思的方式之一就是自问自答,问得少肯定知得少,问得多则可能知得多。对于此次经历,可以有这样的“五问五答”:

一问:这样的提问对授课教师

有什么价值?

“你为什么这样教?”回答这样的问题,至少需要教师说说“我是怎样研究教材的,对教材有什么样的理解”“我是怎么看待上课的学生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有理性,对学生负责任,教学之前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除了这样教,你还考虑过哪些教法?”这要求教师多思多想,致力于发现现有方案之外另外的可能性,进而作出更有价值的选择。多谋善断,如果把“善断”理解为更为理想和可靠的选择,教师要尽可能做一做“多谋”的功课,发现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以后你再教这一课,会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这要求教师首先有质量意识,即教完以后回头看一看、想一想:教学效果满意不满意?理想不理想?如果不满意、不理想,就要思考如何调整和改变。其次,有发展意识,即如果自己的教学有可取之处,就要有所发扬,要让自己的教学“芝麻开花节节高”。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成人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与自主活动所能达到目标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我们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在他人的指导与帮助下达到的水平与自我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即“教师专业发展最近发展区”。成人(就学生而言)和他人(就教师而言)对“发展”提供帮助的一种方式是提供“脚手架”,上述三个问题就是这样的“脚手架”。运用好这样的“脚手架”自问自答,我們的专业发展就能走向“自组织”。

二问:这样的提问对提问者

有什么要求?

教学变革的核心和趋势在于:教师从思想提供者转变为思想促进者,教学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促进思想的方法是提出对方需要思考的问题,促进对方思考和审视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发现教学的可能性,思考教学的选择和变革。

这样的提问要求提问者转变身份,不再把自己看成“专家”。能够对别人的课“点穴”,让别人点头称是,这是大多数人想要得到的尊重。现在的改变是,不对别人的课“点穴”以表现自己的水平,而引导其思考,促其成长,使其成为自我教育的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去表现自己,而去成就别人,这样的转变对很多人是一个难题,这也是观课议课本身的困难之一。在观课议课中,高明的引导者是促进别人成长为专家的专家。《道德经》有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从这种意义上,观课议课首先要求能指导他人的“专家”作出改变。

三问:这样的提问对提问者

有什么意义?

首先,这增加了提问者一次了解和学习的机会。要承认,对于教学,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对于上课教师,我们也未必全然了解,我们需要倾听。倾听意味着开放,倾听可带来理解,倾听能产生学习,倾听将重构关系。为了更有价值、更有目的地倾听,我们可以用提问去引导表达,让授课教师说出提问者想要听的内容。

其次,这样的提问(以及由此生成的倾听)可以使提问者的帮助更有针对性。在授课教师的表达中,我们可能发现:“他这个地方想得不对,他的问题出在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上。”“他想得很好,但在落实上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我们需要一起讨论实践的方法。”“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没有仔细论证,经不起推敲,他的问题出在思维上。”……《庄子》中有一个纪渻子为周宣王训练斗鸡的故事。其中问道:什么样的鸡最厉害?答曰:呆若木鸡的鸡。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形:你滔滔不绝,对方呆若木鸡,你说得再天花乱坠有什么用?你还怎么说下去?不如先询问,让对方说。如果他说得好,我们真诚地为他鼓掌,向他学习,自己就不说了;而如果发现有问题,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讨论,彼此更能推心置腹,别人也就愿意去听、能够听进去。

四问:面对提问,授课教师

应该怎么办?

首先,应诚恳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展示和审视自身教学的依据、动机、行为、效果和影响,重新认识自己、反观自己,发现新的教学可能性。

其次,要诚恳地向提问者反问。比如,回答“你为什么这样教?”后,可以反问“请问您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回答“除了这样教,你还考虑过哪些教法?”后,可以反问“您还想到或者实践过哪些教法?”;回答“以后你再教这一课,会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后,可以反问“对我以后的教学,您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反问,有以下价值:

对观课议课的对话交流来说,没有反问,交流就是单向的,单向的交流构不成对话。对学校教研文化建设来说,反问意味着观课议课的参与者不能只是批评者,而应成为建设者,要思考如何改善,如何发展。对反问者来说,反问传递求学的态度,提问者的回应可以促进自我反思,增进对新的教学可能性的认识与理解。对提问者来说,反问提供了一次出场表达的机会。一般而言,当提问者针对某種课堂现象询问“你为什么这样教”时,他心中一定有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授课教师不反问,提问者不好出场,他的“点穴手”没有机会施展。

五问:提问者怎么对待授课教师的反问?

如果授课教师不反问,怎么办?

如何看待授课教师的反问呢?第一,不要认为授课教师不虚心,而应认为授课教师想学习,想提供舞台让参与者表现。第二,参与者在观课时要更用心,不是去评价,而是去建设,去讨论,去共建课堂教学的理想未来。第三,要有接受他人质疑的准备,要有把自己的方案贡献出去讨论的勇气和智慧,以形成真正的对话交流和彼此的“同在共行”。

如果授课教师回答以后没有反问,怎么办?如果授课教师不想反问,可以选择不出场表达。《论语·季氏》有云:“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如果授课教师忘了反问,可以提醒:“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问问‘你对这个事情怎么看‘如果你来处理,怎么办。”一是以此培养观课议课所有参与者的反问习惯,二是为自己的表达创造条件。这样的方式也是提供回报的方式。《墨子·公孟》中说:“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主动上门去教。如果提问者真正能够提供帮助,能给他人一些启示,他人自然心怀感激。

回答这样的反问,需要提问者在观课议课时对这样的问题做预思考。对应“你为什么这样教”的预思考问题是“他为什么这样教”,这要求提问者充分发挥教学洞察力,尽可能把别人的课读懂。对应“除了这样教,你还考虑过哪些教法”的预思考问题是“如果我来教,我会怎么教”,这要求提问者发挥教育想象力和创造性,拓展教学的可能性空间(比如加工一只鸡蛋,假定授课教师用煮的方法,拓展可能性空间是设想和发现煎、蒸等其他方法)。用“如果我来教”意味着提问者的回应要立足实践,不能唱高调、说空话,要关注新的实践路径的价值和可能性。对应“以后你再教这一课,会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的预思考问题是“从这次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未来教学的启示”,这要求提问者全程关注和深度思考。观课议课不是对现有教学的评定,而要指向未来的改造和发展,要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善有思考、有贡献。

话语结构具有约束和规训作用。当所有观课议课的参与者经常、持续地对“为什么这样教”“还可以怎么教”“未来怎么办”等问题开展对话探究,并在独自的教学反思中养成自问自答的习惯,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改进将成为自觉,对话的、探究的、创造的、面向未来的观课议课文化终将形成。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河南教师成长书院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方法。注重研以致用,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专家”。出版《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寓言中的教育智慧》等教育教学专著。杨祎琳,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农村学前教师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选课制的推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提升幼儿园教师素养的策略研究
利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校本课程建设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