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祎峰
摘 要: 选课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各个学校对此有着不同的实践。通过选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学生的选课,反过来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选课制的推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谈谈认识。
关键词: 选课制 教师发展 作用
一、什么是选课制
选课制,又称之为选修制、课程选修制。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把学分制、选课制、绩点制和弹性学制作为学分制的构成要素。选课制不仅是学分制产生的前提、核心和基础,更与学分制相辅相成。选课制的推行,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及学校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自行选择课程、专业、教师和上课时间。
二、为什么要选课
首先,选课制是学分制产生的前提、核心和基础。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各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会列出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虽然各校对选修课的学分数规定不尽相同,但是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定是毕业的硬性指标。一般来说,专业选修课侧重本专业的延展知识,仅限本专业的学生选择,大多仍是专业课程,但这些课程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能力或兴趣学习或者必须作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课程;公共选修课是全校性的选修课,一般会对人文或者科技类课程做出具体的学分要求,总学分一般在10学分以内。不管是专业选修还是公共选修,均不需学生全部修完,要根据自身情况和毕业要求合理选择。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选课,还可以提前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如符合毕业条件者,可提前毕业。
其次,生源组成的变化需要选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江苏省自2011年起在民办高职院校和部分公办高职院校试点注册入学制度以来,生源的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民办高职院校而言,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入校后混编在一个班级学习,带来的问题便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课堂有效教学难以保证。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和考核方法上均做了一定的改革,适度降低了授课内容的难度,但是这对于有意继续提升学历和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显然不够。因此,必须在现有公共课、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一定门数的专业选修课让这部分同学自主选择。这样做既照顾了点又照顾了面。当然,少部分同学因为填报志愿的原因和个人兴趣使然,对非本专业的课程感兴趣,选课给了他们学习的机会,当选课人数不够单独开班时,以插班旁听等形式满足学生的诉求。总之,通过选课既可以创新学习形式,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不同诉求。
最后,选课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人才需求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资源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给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改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形式已经在院校大力推进并付诸实践。教学信息资源库的不断丰富保证了学生有课可选。通过各种形式的选课,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节奏,适应职业岗位多元化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尤其高职高专学生“一专多能”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选课制的实行,使学生不必仓促确定报考专业,待进校后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出慎重选择。学有余力或对现专业不感兴趣的同学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改变选修课程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甚至实现改变专业。
三、选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学校能否开出足够且有较高质量的选修课,是选课制能否推行的先决条件。课程的开设需要教师的倾心参与;课程的设计离不开教师的职业素养;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那么,推行选课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选课是教师不断改变的源源动力。选课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课程和教师,学生掌握着选课主动权。不排除部分学生会选“考勤宽松、考试易通过、给的成绩高、老师好说话”的课程,但大部分有心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同学则看重的是教师的学术能力、学术观念等,他们希望通过选课丰富知识结构。因此,课程的内容是否先进、是否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就非常重要。试想,如果教师教授的课程无学生选课或者仅有寥寥数人选课达不到最低开班人数,教师必然就会面临本学期无课或者完不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这样的状况短期可以,如果持续下去恐怕对教师的发展不利。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就会主动思考为什么我开的课学生不选,到底是个人问题还是课程内容或其他原因?从这一点来看,学生选课对教师无疑是一个促动,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工作业绩。
其次,选课是培育名师名课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的选课,一定程度上会带给教师无形的压力与动力。面对学生选课带来的压力,教师会自觉不自觉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教后的考核评价等方面倾心设计教授的课程。会主动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课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预案。选课前,选课系统中呈现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和介绍,往往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教师必须对课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说明,突出本课程的特色和特点。也就是说,课程未开始前,教师的精心组织已经提前开始了。反过来,为了备好课、上好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对专业前沿知识的获取,对实践经验的积累等,又会督促教师积极努力充实自己,形成良性循环。
笔者所在系部的一种选课形式是在所有专业平台课程中进行的,即选教师不选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课程。这门课是每个专业都要上的专业基础课,任课教师会牵扯到6-7位,每位教师对这个软件的运用各有侧重。因此,选课前,将授课教师的基本信息、专业特长和课程的特色模块内容公布,如室内效果图的后期处理、卡漫造型的处理、照片的后期处理模块,等等;在选课时不分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在选定特色模块的同时即选定了教师,学生学习软件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就更强、更明确,教师的专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几年实践显示,由于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教师,上课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好转;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因材施教更加游刃有余,向专业纵向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选课,院方和系部都应积极鼓励教师开新课、上好课,因为只有紧贴市场设置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大学和教师的与时俱进。通过选课,适度引入竞争机制,让所有课程和教师能够接受学生全方位的选择,才能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更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才能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才能培育出名副其实的名师和名课。当每个学校都形成一定规模的名师名课后,在大学城内优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开设校际选修课,实行学分互认,必将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最后,选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团队协作。选课的实行,本身依托的就是信息化的选课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教学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实现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各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持续推进,MOOC(慕课)、微课、翻转课堂、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混合课堂等全新课程开发理念令人眼前一亮。例如:MOOC(慕课),它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甚至更多人共同学习。又如微课,它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如何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这些新课程的出现,已经逐渐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学习延伸至线上线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助选择课程的余地更大了。
不置可否,一门高水平和制作精良的课程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但课程制作过程却是一个教师之力无法完成的。一门微课,时长一般都在8~10分钟,但涉及课程的设计、片头的制作、视频的采集、PPT的制作、风格的确定、版面的设计、后期的影音编辑、字幕编辑等一系列技术性工作,工作量非常庞杂。单凭主讲教师一人,在1~2个月内根本无法完成。由于教师专业的局限性,往往会出现:课程设计的老师不能出镜,出镜的老师不会拍片、剪片,拍片、剪片的人又不懂专业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教师适度拓展专业横向结构。例如,主讲教师在脚本设计时可以考虑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是否需要镜头给予特写或者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微课的制作,宜以团队形式完成为佳,团队一般3~5人,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各司其职、甘于奉献,团队内成员对微课制作所需专业知识做到了解与精通,更有利于彼此间交流与探讨,制作出质量上乘的微课作品供广大学生选课。
四、结语
选课制的推行,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但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可谓有压力才有动力,学生选教师、学生选课程,能够让教师潜心研究所授课程和前沿知识、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适时做出调整和改变,从而开发出质量更高、门数更多的优质课程,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章木林,孙小军.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5.
[2]张晶华.关于学分制模式下完善选课制的思考.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 201008/93704.html
[4]王立军.学分制模式下的高校选课问题探讨.考试周刊,2016.
[5]张锦洪学分制下高校学生选课自由问题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2.
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编号(2014SJD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