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022-02-10 05:27王三妹
运动精品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减课外体育锻炼

王三妹

“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王三妹

(翔安区逸夫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青少年因为心智尚在发展完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疏解能力不足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下主要改革趋势。因此文章采用实验法验证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周的课外体育锻炼后,实验对象的强迫症状、焦虑、抑郁症状、人际关系、自信自尊等指标实验前后具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实验前。结论:课外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挖掘“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锻炼服务功能,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课外体育锻炼;青少年;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节奏加快,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社会、家庭带来的成长压力和学业压力,由于青少年心智尚在发育阶段,对于心理问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疏解能力有限,因此不同压力会诱发青少年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张永雄等针对300名青少年的研究指出18.92%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认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区、信息文化等因素[1]。林上湖研究指出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因素,当前青少年有心理障碍者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2]。汪晓赞研究指出目前青少年学生焦虑、压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3]。如何积极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干预,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目前教育重点问题之一。体育运动因为其特有对抗性以及竞争性。青少年在参加体育锻炼中伴随相应情绪体验、意志努力,通过相应的体育锻炼可感受到收获的快乐和挫折的痛苦,对于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不同程度被弱化,因此也弱化了体育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要求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延时服务,“双减”为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沛的时间,因此以“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开展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对于挖掘“双减”课后延时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效果为研究对象,选取翔安区逸夫小学“双减”背景下课后开展的少年宫4-5年级足球项目辅导班30名学生为实验组,没有参加课后体育辅导的30名学生为对照组,实验时间15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相关测试,符合实验要求。

1.2 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

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教学实验法验证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效果。实验组干预理念主要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社交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等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干预。通过预实验完善实验流程和干预手段,保障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1.2.2实验过程控制

为保障实验有效进行,实验期间严格控制实验因素,如课外活动开展时间、运动项目、学习训练内容等,避免非实验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具体流程上首先通过观察剔除心理健康可能存在异常的学生,其次实验期间实验组教学内容严格按照学校课后少年宫4-5年级辅导班足球教学进度进行,课外辅导教学组织过程由同一老师担任,结合“双减”的开展,实验组每周组织三次足球课外活动,内容包括基本技术的学习、一定条件的对抗练习、耐力练习,同时通过网络督促家庭监督课外锻炼,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强化对实验对象的心理干预引导作用,保障实验效果,对照组没有参加课外体育辅导。

1.2.3实验数据收集及处理

实验前后组织3名体育教师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对实验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所有测量数据及时封存,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实验前后数据变化特征。本次调查自信自尊测量采用段艳平设计的《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进行测量,心理健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为了保障测量的准确性,心理测量学生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测试完毕数据直接进行封存。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自信自尊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

自信自尊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成长期间是树立自信自尊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自信自尊是激发青少年成长的内驱力,培养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对于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研究发现青少年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自我否定,这种不良心理状态在面临挫折和困境时容易产生情绪失控等不可控因素,从而使不良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放大,甚至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获得成功的身体体验和心理体验,对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具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探索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实验对象自信自尊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表1 实验后实验对象自信自尊指标对照表(n=30)

表1统计结果发现,针对本次研究对象来说,实验前实验对象各项指标得分基本符合常模要求,说明实验前实验对象的自信自尊评价符合常规,从心理评价的角度来说青少年自信自尊评价处于常态,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符合实验对比要求。实验后两组部分指标之间发生了变化,实验组呈现整体趋势变好的状态,从数据上来说分数越高说明测量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满意度越高,部分指标实验前后差距较大,除身体吸引力分量表、外貌分量表等指标外两组间其余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课外体育锻炼对于提升实验组的自信自尊指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此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课外体育活动因为其丰富的组织形式和参与方式,容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成功的情绪体验,在多次重复的刺激下,有效的提升了实验对象的自信自尊。从本次数据的比较分析来看,实验组在“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开展对干预青少年健康心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为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2 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

表2 实验后实验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n=30

如何有效提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小学教育的关键任务,为了更为客观的对实验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本次实验对象心理健康的评价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要从不同的维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

表2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后两组之间的心理健康指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来说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指标明显好转,两组实验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恐怖、偏执等评价指标虽然实验后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仅从数值上来看,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说明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的恐怖、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仅从本次实验后测量数据来分析,整体上来说量化指标数值变化趋势较好,因为实验过程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非实验因素对本次教学实验的影响,说明“双减”背景下有规律、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明显提升是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直接展示。从本次实验对象心理健康和统计数据来看,“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锻炼对于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结论和张庆举提出的体育运动对于消除自身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效果良好结论基本相一致。

2.3 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理论分析

2.3.1体育运动在干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长期以来不同的研究指出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相关关系,林上湖等研究指出集体项目锻炼对于改变孤僻性格,提高适应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体育锻炼在调节干预心理障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课外体育活动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丰富的组织形式更是具有不同的锻炼效果。因此采取课外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3.2课外体育活动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

课外体育活动因其丰富的组织形式和参与方式,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载体,如足球运动、篮球运动等项目因为其特有的同场对抗性以及竞争性。青少年在参加相应的课外活动过程中会伴随相应情绪体验、意志努力,通过同场对抗等形式可感受到收获的快乐和挫折的痛苦,特别是在训练和比赛中能直面失败和痛苦,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正确面对失败。同时体育运动特有的场景可以为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提供出口,使青少年不良情绪找到发泄口,缓解内心不良情绪。有些运动项目需要团队之间的有效合作,对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竞争精神和协作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引导青少年面对生活的竞争和合作,体育运动的这些特点对于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双减”背景不同的层面来说,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3.3“双减”为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不同程度的弱化,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干预被边缘化。制约了体育活动健身功能的发挥,“双减”为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成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双减”为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提供了充沛的时间和人力保障,为挖掘体育运动功能,干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结论和建议

3.1实验结果表明“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实验对象强迫症状、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指标实验前后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后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实验前。同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所获得的成功感受有效提升了实验组的自信心,表现为自信自尊指标得到提升。

3.2课外体育活动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组织方式会给予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同的干预,充分挖掘不同运动项目的内在特点,灌输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全其人格、提升其意志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3.3实验仅从足球项目对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影响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在不同运动项目对于青少年自信自尊指标的促进和改善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建议挖掘“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服务潜力,通过顶层设计引导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锻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为培养合格人才,落实“五育”并举提供有力保障。

[1]张永雄,杨敏梨.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成长环境优化策略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30-34.

[2]林上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体育锻炼调节方法的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178-179.

[3]汪晓赞.以课外体育为抓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健康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一书[J].体育教学,2022,42(3):86.

[4]田豆豆,海天骄,顾潇林,等.体育锻炼措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适宜选择[J].田径,2022(1):38-40.

[5]韩朝阳.体育活动对托管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21.

[6]唐瑶波.团体体育游戏对11-12岁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On the "Mermaid" Sport Promotion under the National Fitness Initiative: Value, Logic and Path

Zhang Jieyu, Lei Yanyun, Liu Fen, Zheng Zhongp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0)

王三妹(1993—),本科,学士,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双减课外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小满课外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