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男子110米跨栏专项技术训练研究——以欧文盛为例*

2022-02-10 05:27韦东远曾智伟梁铁怀姚辉洲
运动精品 2022年6期
关键词:负荷量跨栏专项

韦东远 曾智伟 梁铁怀 潘 深 姚辉洲

高校男子110米跨栏专项技术训练研究——以欧文盛为例*

韦东远1曾智伟2梁铁怀2潘 深3姚辉洲2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3.桂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通过文献法、内容分析和观察法,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级学生欧文盛为研究对象。对普通高校初级男子110米栏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专项技术分解要持续在日常训练中的专项准备活动进行;要从易到难、由简入繁地提高1-8栏的训练难度,达到初步掌握跨栏技术动作的目的;在初期掌握技术过程的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加速跑(3栏)阶段技术的稳定性和实效性;全程跨栏跑从开始时最高到最低强度差距较大到较小,负荷从波浪式到阶梯式演进的趋势,说明专项技术稳定进一步提高;在第一、二周期中,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呈现与最高强度差距增大、与其他强度差距逐渐减小的趋势。

普通高校;男子110米栏;专项技术训练

(跨栏)运动员专项成绩是运动员专项技术水平、专项素质水平和其他专项能力的综合反映[1]。按照动作结构分类,跨栏属于单一动作混合性项目,按照竞技能力分类,跨栏属于体—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速度—力量性项目。因此,跨栏运动员专项技术水平是决定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外导致对高校跨栏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的研究较少。最早对高校跨栏运动员的研究就认为,制约跨栏成绩提高主要因素之一是全程跨栏技术训练很少,因此提高了的平跑速度转移不到专项上[2]。田学易(1983)为了打破运动员已有动作频率定型,建立新的更高的速度和节奏,采用“下坡跑转为平道跑后过栏”训练手段,通过对北京体育学院运动员3个月的试验,6人110米栏成绩提高0.5-1.2s,跨栏周期绝对速度由1.3s提高到1.15s。提高最多的一人110米栏由16.1s达14.9s[3]。对高校110米栏短期训练(2~3个月)的研究认为(胡万祥,2001),训练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发展专项素质为主)、基本技术训练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发展跨栏技术为主,同时发展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赛前训练阶段(主要任务是强化全程技术,提高成绩),研究着重论述了速度能力、过栏技术和栏间技术训练的手段和要求[4]。胡静萍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110米栏训练中常见的技术问题是:栏间节奏慢,重心起伏大,三步步幅不合理,栏间跑与过栏脱节;过栏重心高、时间长、速度损失大;攻栏过近,下栏距离偏长;摆动腿屈膝高摆不够,压栏速度慢,“剪绞”速度慢;起跨腿提拉不够充分,提拉较慢等,并据此提出了“加强栏间节奏练习和跨栏步技术练习,提高跑跨结合能力”等训练策略[5]。曾智伟认为高校跨栏运动员技术训练中,应重视跨栏步技术和栏间跑第一步的训练,具体而言,在跨栏步技术训练中要力求做到两快两高——摆动腿攻栏时折叠快速高摆、接近栏板时积极快速下压着地;起跨时和下栏着地时保持较高的身体姿势,力争加大栏间跑第一步,以及提高运动员快跑快跨的能力[6]。

针对普通高校男子110米跨栏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低、训练时间短、训练任务重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特定高校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总结,力图对专项技术训练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探讨,以探索如何提高普通高校男子110米跨栏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效益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运动员110米跨栏专项技术训练研究。具体的研究对象为技术训练的要素,即技术训练的内容、训练的负荷、训练的手段和训练的安排。

调查对象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级学生欧文盛。普通文化生考入桂电,在没有任何专项基础的情况下,欧文盛在短短的5个月的训练时间里,从自发参加校运会(2020.11),到经过训练参加桂林市高校田径运动会(2021.6),再到参加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2021.8),经过了17.4s→16.1s→15.8s的成绩提高历程,成绩的提高率达到9.2%,说明成绩提高的幅度比较大、提高的速度比较快、训练的效益比较高,因此,训练基本上是成功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知网和查阅有关文献,了解有关专项训练学、一般训练学,以及普通大学生男子110米训练方面的研究状况,为本研究提出问题、厘清概念、确定分析框架、进行研究设计,以及收集和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奠定基础。

1.2.2 内容分析法

运用训练过程和训练要素的分析框架,对有关的训练思想观念、训练计划、训练日志和技术录像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回顾和分析,特别是对训练计划和训练日志中的有关训练要素内容进行统计,通过对训练要素的定量描述,形成110米栏特定阶段的训练特征。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百分比的形式来反映现象出现的频率,并对数据的结果运用图表形式进行反映。

1.2.4 逻辑分析法

采用判断和推理(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等逻辑方法,对训练要素的现象及其特征进行解释,对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推断。

2 结果与分析

专项是指特定的运动项目,根据“大周期中各时期阶段的训练学特征”[7]准备期一般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或改进基本技术”,专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专项技术水平,逐步过渡到完整技术(训练)”,据此可以认为,专项训练主要指与特定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和技术训练。根据《中国青少年田径教学训练大纲》的划分,跨栏技术训练分为基本技术和专项训练,基本技术训练包括模仿练习、技术分解练习和降低难度的跨栏练习;专项训练主要包括起跑过一栏、半程和全程跨栏的训练[8]。

2.1 技术分解练习从始至终,长抓不懈

跨栏跑技术训练顺序是先学习“跨栏步”与栏间跑相结合的技术,然后学习蹲踞式起跑过栏和全程跑的技术[9]。在体育院系普修和专修通用教材、前苏联的田径教科书和教材中,均强调学习和掌握过栏技术是跨栏跑“新手”技术训练的第一步。掌握过栏技术主要分别训练摆动腿过栏动作、起跨腿过栏动作和两腿的配合(绞剪)动作[10]。

(1)摆动腿攻栏与起跨腿过栏技术训练

技术分解练习均是在每次训练课的专项准备活动中进行的。在第一周期一般训练阶段(I·GTS),摆动腿攻栏和起跨腿提拉每周训练负荷处于72~144栏次之间(表1),课均48栏次;开始第一周较小、第二至第四周增加,其后减少,因此,技术分解练习总体状态特征呈现出少—多—少的特征。在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I·STP),摆动腿攻栏和起跨腿提拉每周负荷为180~240栏次之间,课均110栏次,开始两周相对较少,负荷量达到90栏次/课,后四周每次课达到120栏次。总体而言,整个第一周期呈现出“波浪式”和“台阶式”训练负荷量动态变化的趋势[11]。

表1 第一周期摆动腿和起跨腿训练负荷量统计

在第二周期一般训练阶段(II·GTS),摆动腿攻栏和起跨腿提拉每周训练负荷均为120栏次/周(表2),课均60栏次;在第二周期专项训练阶段(II·STP),每周负荷为180~240栏次之间,课均110栏次;整个第二周期,训练负荷量动态变化为“阶梯式”趋势。

表2 第二周期摆动腿和起跨腿训练负荷量统计

(2)摆动腿和起跨腿配合过栏动作训练

高抬腿跑从栏中过栏,俗称高抬腿跑绞剪过栏,其动作练习的目的是把前期分解动作—摆动腿攻栏和起跨腿提拉动作—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因此该练习是改进和提高过栏动作、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的专门练习,是摆动腿动作和起跨腿动作分解练习后进一步结合的技术练习。

高抬腿跑绞剪过栏,在第一周期一般训练阶段训练负荷为12(两周)—14(三周)—10(两周)栏次/课(表3),以过3栏和5栏为主,第二周后增加到过8栏练习,呈现逐渐加大的态势,训练负荷量动态变化表现出微小的“跳跃式”趋势。考虑到运动员处于技术动作的初学阶段,在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安排了更多的练习,以强化和改进跨栏步动作、提高摆动腿和起跨腿协调配合的能力,此阶段训练负荷量动态变化呈现出较一定形式的“阶梯式”趋势。

表3 第一周期行进间栏间绞剪过栏训练负荷量统计(栏高84cm)

第二周期一般训练阶段采用行进间绞剪过3栏和5栏等训练手段(表4),课均训练负荷达到14栏次(前两周)和8栏次(第三周),在此基础上,第二周期专项训练阶段则分别达到14栏次/课(第一周)和16栏次/课。在第二周期中,绞剪过栏训练负荷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微小的“波浪式”趋势。

将上述两个周期作为年度春—夏大周期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技术分解练习的训练负荷量调控的总体趋势为“波浪式”(图1),其中“隐含”着“阶梯式”和“跳跃式”的阶段负荷量调控方式。

表4 第二周期行进间栏间绞剪过栏训练负荷量统计(栏高91cn)

图1 技术分解练习训练负荷量趋势图

第一,栏架是阻碍运动员快速向前跑进的“障碍”。研究指出(胡静萍,2013),过栏技术问题是高校110米栏训练中最为常见,即摆动腿攻栏时屈膝高摆不够,压栏速度慢;起跨腿提拉较慢不够充分;过栏时两腿“剪绞”动作速度慢[5]。因此,对于跨栏新手来说,跨栏步技术是制约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詹姆斯•海认为(1971),与短跑动作相比,跨栏跑过栏时的主要特点是:“起跨腿提拉时大腿外展”,“躯干前倾幅度大”,“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接近最大限度时小腿前伸”。此外,摆动腿攻栏的“摆动幅度和动作都要大于和快于短跑的动作[12]”。根据田学易对优秀运动员跨栏步的研究(1983),“摆动腿过栏完鞭打动作用时0.6秒、越过5.5米的空间距离,其平均速度可达9.17米/秒”,而“起跨腿在过栏时,用0.58秒时间通过5.15米的距离,其平均速度亦达8.88米/秒,并且过栏后起跨腿前摆速度高于栏前提拉速度,与摆动腿动作相反,呈现后部动作有加速的特点[3]”。因此,跨栏步动作异于人们生活中自然习得的走和跑的动作结构,要在快速跑中完成较大幅度的摆动腿攻栏和起跨腿提拉,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

第二,跨栏步技术是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前8名110米跨栏运动员过栏时间的研究表明,平均过栏时间与成绩的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r=0.0452,P>0.05),说明世界优秀运动员经过多年的长期系统训练,过栏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程度,比较而言,并非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13]。但是,张沛林对110米栏速度利用率的研究表明,认为成绩越好、运动技术等级越高,110米栏成绩与100米成绩的差值(技术系数)越小,速度利用率越高。研究认为,二级运动员过栏的技术能力和速度利用水平,仍处在不十分成熟的阶段[14,15]。对第15届亚运会跨栏运动员的生物力学研究认为,“技术因素可能在技术水平较低的运动员跨栏成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16]”。

第三,专项动作技术训练是发展专项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对优秀运动员过栏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髋关节在摆动腿的过栏技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髋关节的角速度越大,跨栏步的时间越短,同时对于速度损失也越小,更有利于运动员向前的加速。在摆动腿的下压阶段,运动员的股后肌群及臀大肌对于积极下压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复杂性动作而言,专项身体素质必须由专项动作练习来发展[17]。因此,跨栏技术的分解训练是发展专项身体素质—动作速度、速度—力量主要手段之一。

第四,分解技术训练负荷量动态调控基本符合循序渐进的要求。运动员正式进入专项基本技术训练,从第一周期开始,分解技术练习负荷量第一周至第二周呈上升趋势,使运动员在多次的练习过程中逐渐体会分解动作的过程和要点。第三至第六周因天气原因无法充分利用跑道进行分解技术练习,因此负荷量下降。专项训练阶段前三周训练任务为“降低难度的跨栏练习”,此时天气好转,为更进一步强化单个技术、辅助跨栏,遂又提升分解技术训练负荷量,并稳定在一定的程度。在跨栏专项训练中,遂又提高分解技术训练负荷量,并又稳定在一定的程度,在第一周期竞赛期下降。在第二周期一般训练阶段(前三周),分解练习负荷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随后在专项训练阶段(后三周)遂又提高。

3.2 降低难度练习,循序渐进、各有重点

表5 降低栏高和不同栏数的跨栏训练负荷统计

在分解技术练习的基础上,充分重视降低难度的练习,是掌握完整技术的关键的中间(中介)环节。

在经过六周的第一周期一般训练阶段的“技术分解练习”后,开始进入跨栏的“降低难度练习”阶段。因此,用前三周三次课的时间,分别采用不同栏高的跨栏,栏高由低到高、栏数由少到多地进行训练(表5):第一周采用0.84米栏高,练习起跑过1、3栏,跨栏总栏数18次;第二周采用0.91米栏高,练习起跑过1、3和5栏,跨栏总栏数26次;第三周采用1.00米栏高,练习起跑过1、3、5和8栏,跨栏总栏数30次,训练负荷调控的变化趋势是由易到难,逐渐适应栏间跑和栏高的变化。以15.8s为预计成绩目标(100%强度),该阶段起跑过1栏,在100%强度以上;起跑过3栏,在98%强度以上;起跑过5栏,在95%以上;起跑过8栏,达到90%强度。

在降低难度的训练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训练手段?训练主要抓什么兼顾什么?训练负荷变化如何进行控制?训练负荷量动态变化趋势如何?

(1)在降低栏架的情况下,以步长节奏练习为引领,强化起跑上第一栏的动作

4.4 社区上门输液安全管理模式可有效的控制社区感染 通过对上门输液操作护士医德和慎独精神的教育和对护士输液操作的规范,同时加强输液家庭环境处置的要求,对家庭输液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进行规范的处置,使用改良的上门输液包规范携带药品和一次性无菌物品降低了社区感染发生。

起跑上第一栏的任务在于更快地发挥速度,在加速跑中顺利地跨过第一栏,为全程建立良好节奏奠定基础[18,20]。

在13.72米的距离内、采用8步向前跑进,达到较快速度,“在第7~8米处应处于攻栏的有利姿势[21]”要达到这个目标,对于专项基础较差、短期内有比赛任务的运动员来说,训练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为此,在第一周期专门训练阶段(I·STP)、第二周期一般训练阶段(II·GTS)和第二周期专门训练阶段(II·STP),采用在降低栏架的情况下,按步长标志、踩点跑进的起跑上第一栏的技术训练。

为什么要按步长标志、踩点跑进进行起跑上第一栏的训练?因为步长是节奏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训练过程中可具体观察的最重要的经验指标。

节奏是指完整行动中各个动作一定的循序性(那些应当依次相随的动作)。节奏是综合性特征,反映了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分配力量的规律性次序,反映了动作过程中用力程度变化的有序性和程度[22]。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员加速跑时后蹬地力量使身体离地,身体离地时的速率和角度,决定步长的腾空距离[23]。起跑上第一栏是在规定的距离内跑规定的步数,因此八步步长由短到长、规律性地增长、最后一步缩短的趋势,确实是“反映了动作过程中用力程度变化的有序性和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分配力量的规律性次序”。步长属于身体练习的空间特征,是动作轨迹的要素(幅度),可以间接表达动作的时刻、持续时间和速率(时间特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动力学特征),因此步长是节奏的典型标志之一。

在该阶段采用按步长标志、踩点起跑上第一栏的训练,通过以步长为引领,提高三个关键环节的训练质量[19,21],一是在7~8步加速跑中,建立起符合跨栏加速跑的身体姿势,特别是后蹬角度和躯干角度;二是形成在第8步已接近途中跑姿势、第7~8米处应处于攻栏的有利姿势;三是建立加速跑的速度节奏意识和专门化知觉。

(2)在减轻心理压力情况下,通过跨越由低到高的栏架,培养快节奏的跑跨专门化知觉和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在减低难度(栏高)、减轻心理压力情况下,有利于培养快节奏的“跑跨”的专门化知觉。根据运动知觉的分类和功能[24],跨栏跑对运动员的运动形态(直线/曲线运动)、运动幅度(动作程度)、运动时间(时间长短、间隔、转化速度)、运动速度(加速、减速)、用力感觉(缓冲、蹬、摆、提拉等)等方面的主体运动知觉要求非常高,因此,降低难度的跨栏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专门化知觉。

在降低难度(栏高)、减轻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有利于抓住要点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研究表明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技术诊断有其特点[11],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初步形成一定技能阶段,要引导运动员掌握关键环节为主,这个关键环节就是起跑上第一栏和栏间跑的步长和步频,以及“跨栏步”技术动作;在改进和提高运动技能阶段,在进一步提高关键技术质量的前提下,改进动作技术的细节,提高动作技术质量(实效性和经济性)。跨栏跑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要求非常高,因此,降低难度的跨栏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3)在减低难度(栏高)、减轻心理压力情况下,有利于培养快节奏的“跑跨”的专门能力

已有研究表明,跨栏的成绩主要依赖于运动员的跨栏步技术、平跑速度以及跑和跨相结合的专项能力[3,8,20]。其中,跑跨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跨—跑”能力:跨栏步结束摆动腿脚着地,承受较大的着地冲击力,这一步涉及栏间跑的第一步步长,因此要求有较好的技术动作和较强的专项能力。第二是“跑—跨”能力:栏间跑第三步既是跑又是跨,特点是这一步(跨栏步)的“跑”,步长长达3.50米,需要快速力量蹬伸。跨栏跑对运动员“跑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降低难度的跨栏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跑跨”专门能力。

在第一周期专门训练的前三周尽管降低了难度进行训练,但是为了培养运动员快节奏的“跑跨”专门能力,训练过程特别采用计时的方法,“督促”运动员突出“快跑”和“快跨”要求,因此,训练负荷强度基本上达到极限强度的范围(96~100%)(表6),在这样的训练负荷下,运动员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和提升快节奏的“跑跨”专门改造和专门能力。

表6 第一周期专门训练阶段降低难度跨栏跑的负荷强度统计

3.3 跨栏专项训练:打好基础、形成节奏

(1)起跑过1~8栏

跨栏专项训练主要包括起跑过一栏、半程栏和全程栏[8]。专项训练的目的是改进与熟练跑跨结合的专门节奏,提高专项能力与专项速度。

在经过三周的降低栏高和不同栏数的跨栏训练后,从第四到第六周采用正规的栏高(1.067m),进行起跑过1、3、5、8栏专项技术训练。

统计表明(表7),过1~5栏训练的负荷量较小(19次)、但是负荷强度很大,达到了次/极限(96~100%)和超极限(>100%)强度的水平。因此,起跑过正常栏高专项训练特征是量小强度大。

表7 第一周期专项训练负荷统计(正规栏高)

在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中,通过前三周不同栏高、后三周正常栏高的1—8栏的跨栏训练次数的叠加,达到了从训练负荷量上提供了专项技术训练“泛化”、“分化”的条件,同时也达到了学习和初步掌握跨栏的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1—3栏)、途中跑(4—8栏)的技术动作的目的。

从起跑过若干个栏的情况来看(表8),前两周着重起跑过第1、3栏,后三周着重起跑过第3、5栏;横向来看起跑过1—5栏主要集中在第二至五周,纵向来看,负荷量主要集中在起跑过第3和第5栏。但是,从该阶段实际过栏的累计次数来看,过1栏48次、3栏31次、5栏13次、8栏3次,因此,过1栏的负荷量最多,过3栏次之,过5栏则较少。

表8 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专项训练负荷量统计

这样的安排是出于跨栏跑专项训练要考虑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必须根据跨栏跑全程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专项训练。跨栏跑全程,根据权威的划分,分为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9个栏间跑组成)和终点冲刺等四个基本阶段[21]。因此,从专项训练的角度,必须把带有明显任务和技术特点、各不相同的动作阶段细分开来,加以相对多点的训练;第二,必须根据跨栏跑专项的特性进行专项训练。跨栏跑主要是由三个栏间步和一个跨栏步组成一个跨栏跑的周期,九个周期距离占全程的74.8%,因此,栏间跑的节奏(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综合)以及跨栏步的效率,就决定了跨栏周期的效果。反复的专项训练才能习得专项技术技能。

第一周期专门训练阶段起跑过1—8栏负荷强度统计表明(表9),经过第一~三周的降低栏高的训练,进入第四周后,起跑过第1栏的强度达到了在2.5~2.7s,预计全程跨栏可达14.3~15.3s,起跑过5、8栏的时间达到了7.4~7.6s/11.0~11.2s之间,超出的成绩目标(15.8s),但是,起跑过3栏的时间所达到的预计成绩范围较大,说明起跑过3栏(标志加速阶段的时间)阶段的动作技术还不稳定,栏间跑节奏和过栏技术的实效性和稳定性要在今后的训练中大大加强。

表9 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正规栏高过栏负荷强度统计

第二周期一般训练阶段,因为距离8月初的比赛较近,因此加强了专项技术训练。此阶段中,起跑过1~8栏负荷强度统计表明(表10),起跑过第1、3、5栏的仅各6~7次/课/周,但是负荷强度几乎全部上超过100%,仅一次为97%。从跨3~5栏的成绩预计来看,全程跨栏可达15.2~15.7s,说明该阶段动作技术还不稳定,栏间跑节奏和过栏技术的实效性和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

表10 第二周期一般训练阶段专项训练负荷量统计

(2)全程跨栏跑

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全程跨栏跑从第四周开始到第六周结束。基于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前期(第一至第三周)技术掌握的情况,5月10日进入专项训练阶段时,考虑到运动员已经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特别是跨1、3、5栏的成绩)、训练年限、以往负荷情况和特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发展变化的历程、教练员的事业心和业务水平等情况,采用探索型预测对训练目标(成绩)进行预计[11],按照“期待运动员达到的竞技强度作为基数(100%)”,确立了6月5日成绩目标为15.8s,并以此目标制定了男子110米跨栏跑训练负荷强度,作为衡量训练强度的标准。

该阶段全程过栏每周安排一次训练课。第四和第五周安排每次课跑3次全程栏,第六和第七周安排跑2次全程栏,全程跨栏总数为11次。4次全程跨栏跑的训练课,实际的负荷强度范围在91~100%(表11),在全部11次全程跨栏专项训练中,大强度(91~95%)3次,占27.3%,其余全部都达到次/极限强度(96~100%)。

表11 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全程跨栏跑负荷统计

全程跨栏跑训练负荷强度,前两次课最大、平均和最小强度“离散”程度较大,后两次课“离散”程度很小,并体现出波浪式曲线的趋势(图2)。

图2 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全程跨栏跑负荷强度曲线

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程专项训练的前两次课中,由于“第一次、第二次”跨全程正规栏,处于对正规栏的动作节奏进行“尝试”阶段,因此,表现出技术不稳定、成绩波动大,并伴随着紧张疲劳而导致成绩下降的趋势。在第三次课时,最好成绩下降(似乎机体处于“耗竭”状况,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但是最差成绩却呈回升之势,且呈现出随着全程过栏技术训练向前推进,最好和最差成绩差距大为减少,出现所谓“离散”程度较小的状态。

2021年6月5日参加桂林市高校田径运动会,欧文盛在普通高校组的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电计时16.32s,手计时为16.1s)的成绩,接近达到预计的竞技状态水平98%[25]。考虑到运动员赛前参加体质测验,造成了对竞技状态影响,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在准备参加8月初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前,仍把成绩目标制定在15.6~15.8s(手计时)之间,并按15.8s的强度标准评价训练负荷强度。

第二周期专项训练阶段全程过栏每周仍然安排一次训练课。该阶段第一和第二周安排每次课跑2次全程栏,第三和第四周安排跑3次全程栏。在全部11次全程跨栏专项训练中,负荷强度范围在96.5~101%(表12),次/极限强度(96-100%)10次,占90.1%,超极限强度1次。负荷特征表现为负荷量小、负荷强度大。

表12 第二周期专项训练阶段全程跨栏跑负荷统计

图3 第二周期专项训练阶段全程过栏负荷强度曲线

从第二周期全程过栏负荷曲线来看(图3),最大强度和平均强度曲线呈“阶梯式”增长方式,除第三次课外,最高和最低负荷强度的差距较小、成绩的波动性较小(“离散程度”较小),说明运动员提高专项训练,专项技术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说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阶段”相对水平较高。

在专门训练中,各种负荷强度之间以及与比赛成绩(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比较第一、第二周期各4次专项训练课(包括比赛)的总的平均负荷强度发现(表13),第一、第二周期之间的总的负荷强度“差值”中,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平均强度(1.9)→最低强度(1.8)→比赛强度(1.5)→最高强度(1.2),说明第二周期负荷强度水平大大提高,为竞技状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表13),第一周期中,比赛强度比最高强度增加了0.2%,比平均强度增加2个百分点,比最低强度增加了4%;第二周期中,比赛强度比最高强度增加了0.5%,比平均强度增加1.6%,比最低强度增加了3.7%;比较第一周和第二周比赛强度与各个系列强度的差值,呈现出与最高强度差距增大、与其他强度差距逐渐减小的趋势。

表13 第一、第二周期专项训练负荷强度比较(%)

综上所述,第二周期专项训练的负荷强度表明,运动员跨栏技术趋于稳定,并具有较高的实效性。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15.8s),按照马特维也夫判断竞技状态的增长性和稳定性标准,运动员竞技状态处于良好程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说明第二周期专项训练阶段是成功的[25]。

4 结论

4.1 在每次训练课的专项准备活动中进行技术分解练习,摆动腿攻栏、起跨腿提拉、高抬腿跑绞剪过栏在第一、二周期负荷量逐渐增大,训练负荷量调控的总体趋势为“波浪式”,其中已经包含着“阶梯式”和“跳跃式”的阶段负荷量调控方式。在分解技术练习的基础上,充分重视降低难度的练习,是掌握完整技术的关键的中间(中介)环节。

4.2 起跑过正常栏高的专项训练的特征是,量小强度大,在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中,通过前三周不同栏高、后三周正常栏高的1—8栏的跨栏训练次数的叠加,达到了从训练负荷量上提供了专项技术训练“泛化”“分化”的条件,同时也达到了学习和初步掌握跨栏的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1—3栏)、途中跑(4—8栏)的技术动作的目的。

4.3 第一周期专门训练阶段起跑过各栏练习,起跑过1栏、5~8栏技术均达到或超过成绩标准,但是加速段(3栏)技术还不稳定,说明该阶段栏间跑节奏和过栏技术的实效性和稳定性还有待在后续的训练中加强。

4.4 第一周期专项训练阶段全程跨栏跑训练负荷强度体现出波浪式曲线的趋势,“离散”从较大到较小;第二周期专项训练阶段负荷量小、负荷强度大,最大强度和平均强度曲线呈“阶梯式”增长方式,最高和最低负荷强度的差距较小、成绩的波动性较小,说明运动员提高专项训练,专项技术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阶段”水平较高。

4.5 在专门训练中,各种负荷强度之间以及与比赛成绩(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第二周期负荷强度水平大大提高,为竞技状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较第一周和第二周比赛强度与各个系列强度的差值,呈现出与最高强度差距增大、与其他强度差距逐渐减小的趋势。

[1]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23.

[2]李新民.谈我院跨栏跑训练中存在的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65,7(4):21-24.

[3]田学易.跨栏跑的速度和速度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83,11(16):24-30.

[4]胡万祥.浅谈大学生运动员110米栏的短期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9(1):38-39.

[5]胡静萍.浅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110米栏训练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田径,2013,34(10):15-16.

[6]曾智伟.浅谈高校直道跨栏跑训练[J].搏击.体育论坛,2010,2(2):39-40.

[7]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中国田径协会编.中国青少年田径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1-62.

[9]文超主编.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田径[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23.

[10][苏]莫·帕·卡洛金,叶·莫·卢特柯夫斯基,维·维·乌霍夫主编.田径教科书[M].莫斯科体育与运动出版社,1985.

[11]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341-342.

[12]詹姆斯•海著.孙成敏译,程乾校.运动技术生物力学(下)[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编译室,1981:251.

[13]戴勇.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418-419.

[14]张沛林.现代110m跨栏跑技术评价及世界优秀运动员全程跑节奏的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7-69.

[15]徐开春.不同等级男子高栏运动员速度利用水平与技术能力的差异性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5):81-84.

[16]Kuitunen S, Palazzi D, Poon S, et al.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in sprint hurdles between hurdlers and decathletes in Asian games 2006[R].Brazil:2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2007.

[17]朱志强.上海部分优秀110米栏运动员跨栏步摆动腿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8]文超主编.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田径[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04.

[19]]黄化礼主编.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70.

[20]李诚志主编.教练员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572-573.

[21][苏]Н.Г.奥卓林,В.Н.沃隆金,Ю.Н.普利马克夫主编.卢建功,周成之,田学易,等译.文超审校.田径运动(下册)[M].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1991:318-319.

[22][苏]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译,王幼良校.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33.

[23]徐家杰主编.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12-217.

[24][俄]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47-92.

Research on Special Technical Training of Men's 110 m Hurdles in Universities--Take Ou Wensheng for Example

WEI Dongyuan, etal.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2020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项目编号:JGB202030。

韦东远(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姚辉洲(1959—),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负荷量跨栏专项
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最高的跨栏
舞蹈训练负荷对学生机体产生的影响及负荷量安排建议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体育课教学中跨栏架的妙用
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的“两抓”策略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