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翠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中心小学,甘肃 庆阳 744505)
小学数学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能力的考验.数学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思考领会抽象的知识点,这便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在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问题导学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问题导学法可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国的教育模式自古以来便是教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大多数时候学生不敢质疑、反驳教师所讲的内容.长久以来的教育传统导致人们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思维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在讲台上告诉学生“1+1=2,2×2=4”,而学生上课时只需要认真听讲,所学的内容不需要经过自身的思考,直接将教师所说的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聆听者”的角色.同时,在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直接将结果和解题过程教给学生,忽略了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独立思考环节,在当前以应试成绩作为考核和选拔人才标准的前提下,是最容易取得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将自己放置于主体地位,将学生放置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教学方案的制订上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缺失了锻炼独立思考的环境.教师在灌输知识后,往往会采取大量的重复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成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满足文化知识学习的需要,但是很容易导致“惯性思维”的出现.学生习惯性地将相似问题进行归类,在归类的前提下形成固定的解题模式,再碰到类似的题目时不进行思考,直接照搬公式,按照公式化的解题步骤便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很容易养成依赖的心理,因为无须思考,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只会去寻找过去解题的经验,而不会主动去探求出一条新的解题思路.
教师采用问题导学法可以通过一个个相关问题的提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无限潜力,兴趣会激励着他们去积极思考、探索.而当前小学生对于数学大多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偏科”的现象,主要原因便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很容易对于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样如果他们发现这个事物不仅不如想象中有趣,还会为自己带来惩罚,他们便会下意识地回避、疏远.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常用惩罚手段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例如抄写错题.个别家长在辅导学生写作业时,看到重复几遍的题目学生依然做错时,语气会不自觉地严厉起来,导致学生对于数学产生一种抗拒感,会不自觉地逃避数学.小学生仍处于孩童阶段,他们探求新事物最大的动力来于自身的兴趣.以往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根据教师总结出的解题步骤,将题目中变换的数值进行代替,机械式地重复得到正确答案,在考试中卷面成绩取得高分,是获得教师表扬的唯一方式.对于自主探索发现新的解题思路的学生,能得到的最高奖励和荣誉仅仅是教师口头上的一句表扬.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独立思考、主动创新的兴趣,缺乏了兴趣的推动,其独立思考能力便难以培养.大量重复题型的课后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在重复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思维逐渐僵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枯燥,对知识点产生厌烦的情绪,便失去了思考、了解的兴趣.
采用问题导学法有利于解决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仍不强,思维能力更是尚未发育完全的问题.学生缺乏一种将抽象化概念具体化的能力,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与接受的.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抽象概念,往往将复杂的运算过程直接抽象为一句简单的公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前其思维能力的限制.同时,教师扮演的是一个“灌输者”的角色,过于担忧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大量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后,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再通过大量同类型题目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教育资源的缺乏使得课程学习呈现“一对多”的情况,即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面对一个问题若是让学生自由思考,探讨自己的思路,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总结出统一的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无法得知自己思路的正确与否,在教师的权威性影响之下,便自然地认为与教师说的不一样的都是错的,盲目地坚信教师提供的解题方法.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和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难以抽出时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路,这也导致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缺乏专业性的引导.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什么?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世界”,其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和今后的自身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首先可以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是学生积累数学基础的阶段,其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而数学中包含着大量抽象的知识点,学生也正处于刚刚接触抽象知识的阶段,仅仅依靠教师单纯的讲解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印象,对于知识点难以理解透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目的更主要的是启发学生如何思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事物,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印象,也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数学规律和本质的思考,提升学习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阶段,也是其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盲目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极易养成依赖心理和惯性思维,在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思考去解决问题,而是盲目地寻求帮助,照搬他人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方法,更要传授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发现、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并将这种思考方式应用到生活之中,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尝试去寻求解决思路,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方式、个人品德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首先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营造相关的情境,将问题导学和情境化教学相结合.情境创设教学方式是现代各阶段性教学应用较为广泛、教学效果较为显著的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此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不仅使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还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在情境的设立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立的情境是为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偏离教学主题就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情境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自身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情境中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学生因为年纪较小,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因此教师在情境设立的过程中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让每个学生从活动开始到结束都参与其中,保持学习的专注度.
例如,小学数学中100 以内的加减法课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1 ~100 这些数字我们最容易在哪里见到啊,其次提问我国的钱币面额都是多少的呢,最后再问学生钱币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逐渐将教学情境向购物方面进行引导,之后再设置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互相扮演商家和购物者.扮演购物者的学生合理控制购买商品的价格,扮演商家的学生要好好计算出商品的总和,然后计算顾客付了100 块钱之后自己需要找零多少.这样一个情境的设置不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还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同时为书上一成不变的练习题增添了变化,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鼓励是推动能力培养最好的动力.学生在对未知事物探索的过程中更是需要鼓励.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其缺乏判断能力,无法辨别自己行为的对错.于是,教师对他行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会继续做下去.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缺少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鼓励,便导致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避免受到责怪和惩罚,完全按照教师的说法去做,对于新思路、新想法更是不敢去探索和交流.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那些勇于提出新思路的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思路不能简单地进行否定.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在探索中验证自己思路的正确与否,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个思路是否可行,该思路的不足与错误之处在哪儿,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地将自己的思路与他人分享,共同探讨.例如,教师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想出别的解题思路,通过“某某同学真棒,这个思路值得表扬,欢迎更多的同学提出自己思路”的方式进行鼓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更加热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还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鼓励思考的环境.这种环境不断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全面发展.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是“教导与聆听”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即使学生犯错,更是需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学生在尝试用新方法而做错题目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将题目做错了,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更加不敢尝试,而是要夸赞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鼓励之后和学生共同找出错误所在,将师生关系转变成亦师亦友的朋友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的鼓励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在生活中运用.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课外主动去思考.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扩展学生的课外课堂,引导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疑问,并自己去探求答案.例如,为什么在超市购物时,明明购物金额是43 元,拿一张50 的纸币便足够了,家长要拿53 元呢?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列出50-43=7,53-43=10 的等式,让学生明白避免找零是怎么回事.学会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更是要鼓励学生、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对课堂、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思考,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活跃的表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生活遇到的数学问题与大家一同分享.比如,很多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呢,而不是正方形、三角形的呢? 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应不直接告诉原因,而是问问其他同学:“你们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吗?”若是学生都不知道,便开始加以引导,让学生先用身边的材料做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或者是他们脑海中车轮可能的形状,然后再将这些形状逐一放在桌面上滚动,最后发现圆形的滚动起来最轻松了.这样一来不仅引导学生主动对身边事物产生疑问,还让他们学会了利用动手实践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由于小学生一般对动物、动漫、游戏等感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进去,将动漫元素作为课程的开头引导;将动物元素作为知识点的练习载体;将游戏元素贯穿课程教学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加深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枯燥的公式教学,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点具象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应当契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够一味地生搬硬套,为了趣味而强行趣味,或是偏离了重点,只顾着游戏而忽视了课程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游戏方式中,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提高参与度,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使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当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丰富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