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杨泉 朱建武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江苏 南通 226401)
在解析“静电场”习题中,学生时常会出现肤浅“观察”得出假解、臆想“等效”产生错解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领学生在纠错中增强科学观念,习得科学思维,理解科学探究,养成科学态度,激发求真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电场线和等势线都是描述电场特性的利器,是科学思维的结果。经过观察、比较电场线或等势线的分布情况,能够直接解决静电场的某些问题。如果只是肤浅“观察”,没有经过周密的科学思考,就容易捕风捉影,给出虚假解。因此“观察”务求看透,教师应带领学生寻根求真治理“假解”。
例1:两个带电荷量分别为Q1、Q2的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 )。
图1
A.两点电荷带异种电荷,且Q1>Q2
B.两点电荷带异种电荷,且Q1 C.两点电荷带同种电荷,且Q1>Q2 D.两点电荷带同种电荷,且Q1 常见解析:观察图1中电场线分布情况,可判断这两个点电荷带异种电荷;Q1周围的电场线比Q2周围的电场线密,说明Q1附近的场强比Q2附近场强大,Q1>Q2,故选项A正确。 学生质疑:全面进行观察比较,Q1左侧的电场线并不比Q2周围电场线都密,Q1附近任意一点的场强,一定比Q2附近任意一点的场强都大吗? 图2 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严密的科学分析、推理,看透现象的本质,从而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体现了良好的科学态度。 例2:a、b两个异种点电荷电场中的部分等势线如图3所示,其电荷量大小分别为qa和qb,已知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3 A.a处为正点电荷,qa B.a处为负点电荷,qa>qb C.a、b连线中点的电势大于零 D. 将一正的试探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负功 常见解析:与等量异种点电荷电场比较,靠近正电荷的点的电势较高,故a处为正点电荷;该图中左侧的等势线比较密,无穷远处电势为零,与a点之间的电势差较大,a点所带电荷量较多。选项C正确。 学生质疑:能明显看出“左侧的等势线比较密”吗?如何判定a点与无穷远处间电势差一定较大?有可信的根据吗? 打假求真: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方法二:如果较准确地画出a、b之间若干电场线,就具有与例1中电场线一样的分布特征,利用场强矢量关系图也能正确求解。 观察务求看透,破解必须求真。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贯穿于打假求真的过程中。 “等效”思想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但是,凭空臆想而来的所谓“等效”,不仅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且不利于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在一些教学资料中,流行一种错误的“等效观点”,认为“均匀分布的带电圆环的电场,等效于将其电荷放在圆环圆心处时产生的电场”。 例3:如图4所示,A、B两圆环上均匀分布着等量的正电荷,x轴垂直于环面且过两圆环圆心O1和O2,P为O1O2的中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4 A.P点的电场强度为零 B.O1点的电场强度为零 C.O1点电势一定等于O2点电势 D. 从O1点沿x轴到O2点,电势一定先降低后升高 把A圆环上电荷看成“无数对等量正电荷”,容易理解它在O1处合场强为零,但说成“其电荷等效放在O1处”,则无法理解“O1处合场强为零”。B圆环上电荷同样看成“无数对等量正电荷”,并在O1处合场强不为零、方向水平向左。没有依据“两个圆环上电荷可等效放在O1和O2”,也能确认选项A对、B错。因此采用原解析中的“等效观点”,轻松得出“选项D正确”,这可信吗? 学生理解在静电场中有一个重要的模型及其规律:两个等量的正点电荷,其连线中点处的合场强为零,连线的中垂线上无穷远处合场强也为零,故在此中垂线上有两个点的合场强最大。参考文献[1] 中证明了“场强最大点与两点电荷的连线,与中垂线之间夹角都为54.736°”,且此角度与点电荷的电荷量、点电荷间距离都无关。而本题中R与l之间存在多种不同的大小关系,分场强E1和E2的“场强最大点”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据此质疑:沿x轴从O1点到O2点之间,最多有几个合场强为零的点? 经过深入讨论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除P点合场强为零外一定存在一种可能:在O1点与P点之间的连线上有一点A1,该点合场强为零,且O1A1段的合场强方向水平向左、A1P段的合场强方向水平向右;同理,在P点与O2点之间的连线上也有一点A2(与A1点关于P点对称),该点合场强也为零,且PA2段的合场强方向水平向左、A2O2段的合场强方向水平向右。在此情况下,从O1点沿x轴到O2点,在O1P段电势先升高后降低,在PO2段电势也先升高后降低。因此选项D认为“电势一定先降低后升高”实属错解。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深度学习和探究,练就一双慧眼,才能及早甄别教学中出现的假解、错解,防止以讹传讹,并通过引领学生打假、纠错,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2 “等效”不可臆想,用准模型纠正“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