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烨彬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而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旺盛、学习能力强、生活经验不足的特点,所以,他们很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之情,并听从教师的意见、建议,从而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而数感培养是学生感知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数感培养重视起来。
目前,培养学生的数感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具体如下:①数感培养可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数感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密切联系,且成正比。具体而言,学生的数感越强,学习能力越高。②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学生可发现数学世界的魅力,从而对其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探究、思考。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数字特别神奇,如果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问题解决,常常会获得不同的效果。如 ,高斯解决1~100的连加问题,便是进行数学创新的典型案例。而数感在突破学生的固有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使学生通过结合自身经验、知识掌握情况,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④培养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可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而数感是学生站在数学角度上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的根本,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有效路径。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倘若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教学活动,会迅速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为其主动进行探究思考提供保障。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快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对其数感进行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当作切入点,通过情景创设这一方法,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2]。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便可将生活情景创设法运用起来。因为,数字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虽然其他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对1~5有一定了解,但教学效果与理想状态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学生喜欢生活中形象生动事物的特点,教师可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使其数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教师可首先对简单数字进行教授,待学生对数字有了一定了解后,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图片。例如,一个人的图片、一支铅笔的图片、一块橡皮的图片等,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阐述。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篮子里有五个苹果的图片,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结合前面的回答来看,学生可说出这样的答案:“五个苹果。”而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能用五个苹果来表达吗?”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考,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了这样的答案:“一篮苹果。”学生便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字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感。由此可见,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降低了数学教学难度,使学生快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数感与数字有着密切联系,而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时,教师须将数学计算重视起来。具体而言,教师需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了解算力,掌握计算方法,形成数感[3]。
以“14+17+16”连加计算为例,这个算式想要快速获得答案,就需调换17和16的位置,因为6和4可以凑成整十,降低计算难度,提高计算精准性。而数感较强的学生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快速计算,数感较弱的学生无法做到。由于新课改提出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数感较强的学生获得答案后,教师可为其提供充当小教师的机会,邀请其上讲台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讲解题目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其他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计算方法。在学生讲述完后,教师可以要求其继续设置计算题,引导同学利用前面学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而在不断练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计算,还可以掌握算法、感知算理。由此可见,通过加强数学计算这一方式,可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最佳的计算方法、了解算理,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使学生形成数感,就需使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上看待生活中的各项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入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逐渐形成站在数学角度上看待问题的意识及能力[4]。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这样的问题:小红的班级中共有50人,学校组织春游活动,目的地是动物园,想要到达动物园就需租船过河,已知每条大船一次可载6人,租金为10元,每条小船一次可载4人,租金为8元,想要使所有学生都登上游船,最少需要多少元?就租船问题而言,其开放性较强。因为租船方案有很多,可以全部选择大船,也可以全部选择小船,还可以选择大小船搭配的方式。但这道题目涉及到最优方案,所以,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不同的方法所花费的价格进行对比,并遵循不浪费坐船名额、价格最优的原则找出最佳的方案。通过解答这样的题目,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还可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在遇到相关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探究,学生的数感便可得到有效培养。由此可见,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可使学生快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可为学生的数感培养提供保障。
数字对比在学生的数感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数字对比需要把握好时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对比数字的过程中形成数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提供保障[5]。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简单的数字大小对比过程中不会出现失误,反而在数字后边加单位时便不知道怎么办了。通过翻阅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涉及的数据单位较多,包括但不限于元、角、分、毫米、厘米、分米、米、秒、分、时、千克、吨等。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对比关系,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有效路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讲清具有迷惑性的大小对比关系。如:23秒和3分钟、1000米和1千米、10厘米和1米等。潜移默化中,学生可对对比数字大小的方法进行了解,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字对比,可使学生的数字敏感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可使学生掌握数字的大小对比方法,从而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保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确定的数简单来说就是具体的数字,可能的数简单来说就是用字母表达的数字,如果教师将确定数和可能数充分利用起来,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感,可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便可将可能数引入,使学生利用相关数字进行表达。在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字母可以表示数吗?”而在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说出不同的答案,可简单分为可以、不可以两类。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将其分为两组,要求其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逐渐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形成数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操作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猜数环节。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对确定数、可能数进行深入了解,数感也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培养。
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估算教学在学生的数感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使学生感知数字的魅力,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将估算教学的开展重视起来,通过抓住相应时机开发教材内容为学生的数感培养、发展提供保障。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教师便可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引入,使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举例说明:妈妈带了100元钱到商店购买商品,包括热水瓶、水壶、茶杯。已知热水瓶的价格是28元、水壶的价格是43元、茶杯的价格是24元,请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为什么?在看到这一问题后,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估算,但由于估算方式不同,所以可得出不同的答案。例如,有的学生将28看做了30,将43看做了40,买完水壶之后还剩30元,而茶杯的价格为24元,所以妈妈的钱是够买这些产品的。有的学生将热水瓶和水壶分别看成了30元,40元,并通过相加得出二者花去70元,还剩30元,而茶杯仅需要24元,所以够用。有的学生将三样东西先相加,即:20+40+20,得出答案80,所以觉得买这三样东西够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思考,所以学生的数感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可以形成良好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从而为其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将估算教学利用起来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可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可确保学生感知估算教学的魅力,从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估算,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数感隶属于心智技能,而数学教学由各种各样的问题组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时,教师需将问题解决重视起来。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将原本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化,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开放性习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31位学生到游乐场玩,每辆车只能坐5个人,请问最少需要几辆车?就这一问题而言,并不简简单单的是计算31÷5,而是结合实际问题思考,应当需要几辆车,确保每位学生都可到达游乐场。通过计算发现,结果为6余1,那一个人也是31个人的一分子。所以,即便只剩一人,也需要一辆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计算的意义,掌握计算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数感便可得到增强。由此可见,通过结合问题解决这一方式,可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现实化、形象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数学数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感已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要想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教师就需进行综合性考虑,确保学生可以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创设生活化情境、加强数学计算、引入实际问题、引入数字对比、理解确定数和可能数、结合估算教学、结合问题解决等方式方法可达到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数感,这样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也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