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文主题教育探索

2022-02-09 05:00林春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良知戏剧

林春兰

(龙岩市第九中学,福建 龙岩 364000)

人文主题,就是文本中体现的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在生命成长中反复出现并贯穿始终,持续起着涵养品德、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作用的人生命题。人文主题的设计,体现出了教材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教育不能仅仅关注所学习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知识的人,关注学知识的人的精神成长。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今天,“人文主题”的教学单元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统编教材的“人文主题”设计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养成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发挥语文教材铸魂培元作用。教材中设计的人文主题涉及面宽、内容丰富、内涵深远,主要聚焦在三方面:“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都会突出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如统编教材必修上的八个单元分别设置了“青春激扬”“劳动光荣”“生命诗意”“我们的家园”“乡土的中国”“学习之道”“自然情怀”“语言家园”八个主题。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学习,挖掘丰富内涵,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体现“文以载道”“文以喻道”的特征。

人文主题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和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同,它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传授,没有清晰的目标层级可达成,没有准确的评价方式可操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困惑: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文本已清晰解读,知识点也准确把握,学生语文能力可能也得到较明显的提升,可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能达成单元人文主题教育目标呢?两者之间的契合度有多高?学生人文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否达成,或者说达到了什么程度呢?教师们很难作出肯定回答。就如他们无法明确知道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是否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是否把握住了“学习之道”,是否感受到了“生命的诗意”“激扬的青春”。语文课堂上,教师该如何使教学内容与人文主题教育相结合,何种设计能对学生的人文主题的教育达到最佳程度,教师应该采用何种评价手段来了解学生的达成情况?这是在人文主题教育时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运用逆向教学设计法来完成人文主题的教学任务,使人文主题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完美结合,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一、明确人文主题教育的预期结果

逆向设计来源于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开发出来的教学设计理论——“基于理解的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这种理论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起点,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为宗旨,强调评价设计先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模式而言,这是一种创新型教学设计模式。它遵循的基本模式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设计学习计划”。在设计者看来,如果学生知道教师的教学目标,实现目标时就能得到教师的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建议,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这也就是说,假如你告诉学生需要学什么,那么学生上课的目的就会更加明确;而当学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例如,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需明确部编教材的设计意图,根据“2017 版课标”要求,对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教学进行的顶层设计,也就是单元对人文主题学习的整体要求是“良知与悲悯”。教学过程中是否能直接给课文贴上“良知与悲悯”的德育标签?肯定不行。必须通过对《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戏剧的学习,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的良知和悲悯的情怀,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三篇文本都包含了实施“良知与悲悯”人文主题教学的丰富资源,但教学时肯定不能先入为主,而应通过对戏剧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对戏剧矛盾冲突的分析和了解,对人物命运的认知和把握,对悲剧根源的探寻和挖掘,在一步一步深入的解读中引导学生慢慢感知和领悟,进而激发出“良知与悲悯”的情怀。所以,如何领会剧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如何激发学生的良知和悲悯情怀,如何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这是目标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内容。据此,确定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教育的预期结果:1.学生通过文本学习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能挖掘出人物悲剧的根源。2.学生能认知社会的善恶,分辨人性的美丑,感知学习悲剧对身心成长的意义。3.通过人物命运的探究激发良知与悲悯,激起学生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决心和勇气。预期目标的确定能把“良知与悲悯”的主题明晰化,学习的任务性更清晰。

二、优化人文主题教育的评估方式

确定科学适宜的评价证据,是逆向教学设计中关键的一步。它要求教师的身份是一位评估员,能够找出学生从知识的理解到知识的迁移的证据。这也是逆向设计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一般做法是用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评估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除了测验,还可以采用提问、观察、对话,以及一些更传统的方法,比如背诵或者默写。可对于“良知与悲悯”人文主题教育的效果呈现而言,如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评估,是无法操作的。

教师需要思考和关注的是:1.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已经拥有了“良知与悲悯”情怀?2.需要获取什么证据来确定学生对“良知与悲悯”的理解程度?3.有什么样的评估证据能够通过教学获取并指导于以后的教学活动之中?

然后,教师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评估方式才能证明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撰写的人物自述。指导学生用“代入法”结合自己的阅历,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代入”对人物的理解。“我是窦娥,受到冤屈时如何自处?”“我是侍萍,如何面对情感的背叛?”“我是哈姆莱特,在绝境中该如何生存?”通过人物自述的方式展现出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的思想动因,理解人物言行逻辑。以亲身体验人物命运的方式触动内心的柔软,激发良知与悲悯。2.戏剧结局的改编。不同的戏剧结局,对情感的触动完全不一样。为了更好地理解悲剧意蕴,改编三篇戏剧的不同结局,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结局的戏剧效果,引导思考改编意图,更深入地领悟悲剧的深层内涵,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3.辩论赛的组织。组织辩论赛,学生通过辩论来理解文中戏剧人物处境,更好地把握人物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话题可以设计为“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善良的窦娥为什么会发出‘亢旱三年’的誓言?”“鲁侍萍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还是个人悲剧?”4.自编舞台剧,演出心得的撰写。自编课本剧,充分把握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特点,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演绎,深刻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演出结束后,学生把演出过程中对剧本人物形象的理解,演出时的感受,观看时的感受写成心得,全班交流。5.新闻评论。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涉及道德评判的热点事件,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评判,选取一定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写成新闻评论。如“小悦悦”事件、东航MU5735 失事事件、唐山烧烤店对女性的凌辱打人案等。

三、具体人文主题教育的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教育的难点在于落实教学内容,而落实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是否都能落实人文主题教育的具体内容,逆向教学设计的优势也就在此。由于是“逆向”,教师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育结果是什么,如何实现预期的结果,需要做的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一步步科学合理的设计,有条不紊地实施。

如对于“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完成教学。

学习任务一:诵读经典语段,把握戏剧内容,酝酿“良知与悲悯”情绪。

设计如下流程:

活动一: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并从三篇戏剧中找出学生感受最深刻的语段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和品味,并试图能够清楚阐述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原因。

活动二: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中外戏剧特点的差异。

活动三: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特点及写作背景。

活动四:检查预习情况。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己选择的语段,交流品味其中的意蕴。抽取学生朗读感受最深刻的台词,并阐述原因。

活动五: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活动六:挑选戏剧中的某一个人物,写人物自述。

学习任务二:梳理戏剧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探寻“良知与悲悯”内涵。

设计流程如活动一:学习课文,编辑人物档案,把握人物活动轨迹。

活动二:品读戏剧主要内容,思考下列问题:①阅读《窦娥冤》找出蔡婆婆几处矛盾的地方,分析蔡婆婆的性格。②窦娥临刑前为何发三桩誓愿?尤其是亢旱三年的誓愿?③梳理《雷雨》中人物称谓的变化,称谓变化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变化?④如何理解鲁侍萍撕碎周朴园给的支票这一情节?⑤“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什么样的?⑥“生存还是毁灭”段落和剧情影响不大,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活动三:片段写作训练①写一段场景描写,窦娥与婆婆分别的情景。②写一段心理描写,鲁侍萍见到周朴园时候的心理描写。③写一封信,哈姆莱特写给奥菲利亚,诉说遭遇与烦恼。

学习任务三:分析戏剧冲突,追溯悲剧缘由,激发“良知与悲悯”的情怀。

设计如下流程:

活动一:梳理戏剧冲突。窦娥:与恶霸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与黑暗官府的冲突,与婆婆观念不合的冲突。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与鲁贵内心的疏远。哈姆莱特:与叔父的矛盾,与奥菲利娅父亲及哥哥的冲突。

活动二:探究主要人物的挣扎。如,窦娥:三桩誓愿。窦娥是善良的,但三桩誓愿却给老百姓造成伤害,如何看?鲁侍萍:撕碎支票。侍萍生活很贫困,为何又要撕碎支票?哈姆莱特:内心独白。性格懦弱与仇恨之间的纠结。

活动三:探究悲剧结局:窦娥:家庭破碎,被冤屈而死;鲁侍萍:始乱终弃,家庭破碎,骨肉分离;哈姆莱特:失去亲人和家人,决斗而死。

活动四:探究戏剧中“有价值的东西”。窦娥:善良的生命被摧毁,正常的家庭被破坏;鲁侍萍:青春、爱情、家庭伦常;哈姆莱特:亲情、爱情、生命。

活动五:分析悲剧缘由。指导学生分析主人公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通过设计具体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感受“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

逆向设计应用于人文主题教育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一应着力于课程与学情需要确立指向性明确、学生可达成的目标;二是教学过程设计注重“理解”,把抽象的主题教育化为具体教学环节,有效落实目标达成;三是突出“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在活动中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强调评价的多样性。

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现状下,人文主题教学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只是在教学中要落到实处很难,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之中,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运用逆向设计在人文主题教学上的尝试,使得人文主题教育的目标明确,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设计科学与否、效果怎样,都可作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也可以有效的检测方式来证明目标的达成情况。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良知戏剧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有趣的戏剧课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良知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戏剧类
“良知”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