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梅,张梦瑶,马艳梅,李强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伪差是由非心脏电活动引起的心电图改变[1]。因伪差可掩盖和误认为病理心电图改变,识别、排除伪差是心电图正确诊断重要的第一步(尤其对急诊、ICU、CCU的重症病人)。伪差可与心电图操作不细致周到有关(认真操作可避免);亦可与客观情况:病情(如帕金森病)、寒冷、环境(电磁场、网络、设备)等有关。本文结合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帕金森病的“真”“伪”心电图改变分析,讨论帕金森病静止性震颤引起伪心电图的特点和识别。
男患73岁,反复心前区疼痛8年,加重4 d。4年前曾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在左前降支和左旋支植入支架3枚。4 d前无诱因突发心前区疼痛,较前加重,反复出现用药物不能缓解来院。急诊心电图(见图1)提示心肌缺血。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查肌钙蛋白、BNP、D-二聚体、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疼痛缓解后心电图见图2。冠脉造影:左旋支近段支架通畅,中远段99%串珠样弥漫狭窄。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1枚(血流TIMI分3级),术后无不适安返病房。次日激动后胸闷周身不适四肢抖动,描记心电图见图3。请神经科会诊:3年前患者出现运动迟缓,左侧肢体震颤,近3个月进展累及右侧肢体,四肢抖动频繁,伴肌肉酸痛,四肢肌张力增强,考虑帕金森病。心脏症状缓解,复查心电图正常,见图4,转神经科治疗。
患者入院胸痛时心电图:各导联均有毛刺样伪差影响P波分析;QRS肢体导联低电压;T波在V4~V6导联低平,结合临床提示心肌缺血,见图1。
图1 患者急诊心电图
患者胸痛缓解后心电图:V4~V6导联T波恢复,证实图1的T波低平为侧壁心肌缺血表现。肢体导联仍有毛刺样伪差(较图1明显减小)。在Ⅰ和avL导联可清楚看到窦性P波(蓝色箭头示)。同时可看到与P波并存的规则尖锐小波(红色星号示)频率250次/分钟,酷似心房分离,见图2。
蓝色箭头示P波,红色星号示与P波并存小波
图3所示,术后次日激动后胸闷不适(四肢抖动,左上肢明显)描记心电图:各导联等电位线消失,均见毛刺样伪差和异常波形。在肢体导联avL和Ⅰ、Ⅲ可见连续、规则“锯齿波”(红色星号示),250次/分钟,酷似室扑/室速(因有肢体低电压)或房扑;在胸导(V4~V6)可见大小形态不规则颤动小波,并可见清楚的窄QRS波(与前相同)和室性早搏,酷似房颤,室早。结合患者四肢抖动,血压、心率正常,可排除室扑/室速,提示肢体抖动(震颤并肌强直)致心电图伪差。图2酷似心房分离小波与图3“锯齿波”频率相同,提示为与之相同伪差。
规则锯齿样波
图4所示,患者入睡(四肢松弛,无抖动)描记心电图:无伪差,等电位线清楚,窦性心律(P-QRS-T正常),室性早搏。证实图1(毛刺样伪差)图2(酷似心房分离小波)和图3(酷似室扑/室速和房扑、房颤改变)心电图上述改变均为震颤和肌张力增强引起的伪差。
图4 睡眠(四肢松弛、无抖动)描记心电图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2]。震颤为首发症状,多自一侧肢体远端开始,表现为规律性(4~6 Hz)。幅度不等,以粗大震颤为多;可逐渐扩展到四肢(先出现侧始终为重)。震颤对帕金森病诊断重要;但震颤引起的心电图伪差常给急诊心电图诊断带来困惑。
震颤有规律(4~6 Hz),频率240~360次/分钟,幅度大可酷似室速/室颤;幅度较小可酷似房扑/房颤[3-5];更微小时可酷似心房分离(图2)。其出现的导联特点与震颤出现的肢体有关。当只有1个肢体震颤时,只有1个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不受影响,如左上肢震颤,仅有Ⅱ导联不受影响(左上肢不参与正负极组成),其余Ⅱ导联的正极或负极(中心电端)均有左上肢参与,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伪差,这是识别单一肢体震颤伪差最重要的简单方法。如震颤出现在多肢体,与震颤重肢体无关的导联影响较小,如本例左上肢震颤重,Ⅱ导联(与之无关)无明显规律性震颤伪差,显示以毛刺机电干扰为主的伪差。
室速涉及急诊处理,需及时识别。Huang等提出震颤引起伪室速的心电图特点[6]:(1)Ⅰ、Ⅱ和Ⅲ任一导联无室速宽QRS(显示窦性心律);(2)棘征:宽QRS之间找到规则(或不规则的)小尖峰(提示真QRS节律);(3)“切迹征”在伪差中找到与窦性周期有关的切迹(提示窦性QRS)。找到任一种表现均应想到伪室速可能。结合临床,有无心悸、血流动力学异常、心音(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有助于室速识别,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3]77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