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
摘要:微课是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微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实异步式教学要求。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微课 设计 应用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大卫彭罗斯提出的,他所认为的微课更倾向于运用建构主义,是指为了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而创建的时长较短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单纯为了缩短教学时间而设计的微型课程。
2011年,被称为“中国微课创始人”的胡铁生教授对微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微课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视频,而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设计、录制视频教学内容,最终所反映出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所有授课资源的总和。
之后,焦建利教授、黎加厚教授、张一春教授分别对“微课”提出了自己的概念界定观点。由此可见,我国的学者对微课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通过整理和比较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更加倾向于微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设计出的能够将知识变得更加短小精悍,且以视频为载体的碎片化、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和。
二、微课的特点
(一)短小精悍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微课的授课时长较短;第二,微课内容非常精简,因为时长短,所以教师会把知识点进行拆分,每个视频可能只讲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原理,又能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指向性更强。
(二)方式灵活
因为微课的时长和内容非常精悍,所以容量比较小,而且微课的载体是视频,所以教师可以将这种流媒体格式上传到互联网,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让学生能够做到随时学习、随地学习。
(三)交互性强
微课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授课,这就使得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实现随时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留言给教师,也可以选择实时信息传递,教师也能够随时随地回复学生的问题。
(四)重复利用
视频是微课的载体,而视频本身具有可留存、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因此,当某一个知识点需要重复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就能够轻松实现反复观看和反复复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五)灵活性强
微课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设置课前预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改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用微课开展课后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上所学知识。
三、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契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心理。而微课的时间较短,教学内容集中,主题独立,且以视频形式呈现,这种直观的形式转变了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性,简洁、生动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符合他们的形象思维,能有效保证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课具有操作便捷、形式灵活的特点,它不但可以在课堂上应用,还能在课余时间应用,教师仅需将微课上传至班级学习平台,学生就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性学习,对照微课内容完成相关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有利于落实异步式教学要求
现在的小学生可能很早就接觸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但并未系统地了解过信息技术知识,再加上他们的成长环境、个人兴趣不同,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保证班级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缓解教师重复教学的压力
微课具有重复使用的特点,教师将关键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不仅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还能有效减轻教师重复教学的压力,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不断优化微课视频内容,进而提升课程品质,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四、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设计要求
(一)微课设计的基本要求
随着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关于微课设计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综合各个标准来看,微课设计要满足:选题简明合理、内容准确凝练、设计结构清晰、语言规范完整、形式新颖灵活。上述要求从选题、内容、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对微课进行了简要规定,契合其短小精悍的特点。
在设计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时,教师必须遵循其设计基本要求,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征进行适当调整。总体来讲,就是微课时间控制在3至8分钟,课程主题具有针对性,文本与图片有机结合,注意知识与技能的规范呈现,保证微课设计的科学性。
(二)微课设计的基本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设计必须经过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视频录制三个环节,其中目标确定要求教师将系统性的课程目标模块化处理,由一个整体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并根据其中一个目标设计微课课件,使得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内容选择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选择,课程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步骤、作业训练任务等内容都可作为选择对象,将文本与图片融合其中,突出教学重点,且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避免出现目标过于笼统、文本或图片应用过多的问题。
五、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并未养成自主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时间来学习和实践,这种现状既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先设计预习目标,然后提炼关键内容设计预习课件,梳理需要学习的重点知识,突出学习难点,明确学习重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行练习操作,增强新知预习的效果。
如在教学“初识Scratch”时,本节课的内容是介绍编程软件Scratch,教材内容抽象且笼统。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编程软件Scratch。此时,教师设计微课引导学生预习,利用趣味化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编程软件的兴趣,然后从已经学过的软件界面迁移到Scratch软件界面,让学生了解Scratch是什么,其界面包括哪些窗口分区,最后利用小游戏介绍编程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仅利用六分钟就简单了解了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且对编程软件产生了探究兴趣,这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二)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的记忆力有限,并不能完全熟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所以在教材中很难定位到关键操作步骤,容易影响实践效率。因此,教师可应用微课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微课出示实践操作的要求与步骤,让学生对照微课进行操作。面对不熟悉的地方反复观看,利用实践加深记忆。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又能帮助学生及时消除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设计花瓶”时,本节课程重点介绍了拉动中的“旋转”操作,要求学生绘制一个图形的半剖面,再使用拉动中的“旋转”工具建一个模型。因此,教师可设计操作演示的微课,并在课堂上滚动播放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先建立一个花瓶模型,绘制花瓶的半剖面,再使用拉动中的“旋转”工具完全拉动,使用“壳体”工具去壳,最后使用“表面曲线”工具在花瓶的表面绘制花朵形状进行拉动,装饰花瓶的表面。
(三)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采取探究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锻炼自学能力。另外,教师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设计相应探究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结合微课内容和学习经验进行综合探究,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还同时完成了自主学习活动。
(四)组织学生互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应用微课设计游戏,从游戏中延伸或渗透信息技术知识,使得微课内容更加饱满、有趣,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教学“小猫抓鱼”时,教师可以先在微课中设计使用键盘打地鼠的游戏,让学生了解游戏操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介绍摇杆传感器的连接方法和工作原理,并利用摇杆传感器控制角色移动,完成“小猫抓鱼”的动作。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组织他们运用微课中学习到的游戏操作方法进行键盘打地鼠的游戏,使得微课与课堂教学产生互动,游戏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跟随教师完成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
(五)基于微课开展复习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高效的课后复习。复习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是把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和收获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过程,这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性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信息技术复习环节,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查看笔记、解答相关习题的方式巩固知识点。这样,不仅难以形成整体性思维意识,还会因为内容较为枯燥而降低复习效率。
如在教学“操作键盘”时,教师可以将带有卡通形象的键盘图片放置在微课视频的结尾处,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设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则需要结合知识点要求,把手放在对应的基准键上,按照问题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动作。教师利用微课开展课后复习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可以让微课复习内容变得更加灵活生动,调动学生复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复习的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立足实际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微课课件,将微课的作用最大化,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和互动学习等学习过程,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师正雄.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探索[J].天津教育,2020(32).
[2]周锋.让“微视频”发挥“大作用”——例谈小学信息技术“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4).
[3]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
[4]董梅.淺论如何使用Camtasia Studio编辑微课视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7).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东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