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提出:关注主题意义,制订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梳理并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拓展主题意义(教育部 2018)。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提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能力目标、文化意识目标、思维品质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教育部 2022)。“思维能力”首次被纳入课程目标。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育部 2022)。
时隔多年,根据《课标 2017》《课标 2022》,基于“大观念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要求,对2016年部级“一师一优课”重新进行设计。在课堂活动和任务上作了重大改变和突破。通过此次“旧课新教”,体会到新英语教学理念、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起明显促进作用。
教学内容来自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英语》(2012版)七年级(下)Unit 1 The Trip to the Silk Road Lesson 1 ATrip to China。此文本是对话形式(见图1),讲述加拿大学生珍妮(Jenny)的学校正在计划组织学生去中国旅行,珍妮很想参加,到家后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且得到父母同意,非常兴奋。新语法点为一般将来时。语言功能是征求意见:May I do...?文本篇幅不长,句式简单易懂。本堂课是典型的听说课课型。课后习题除了获取文中信息、考查新语言知识外,还有一篇80词左右的短文对文本信息作出补充说明,这篇短文也被融入其中,充实了本课语篇阅读量,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图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提出: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教育部 2012)。
《课标2011》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心智发展,提高其综合人文素养。构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教育部 2012)。
语言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将来时表达计划;能在日常生活中用“May I...?”征求允许。
语言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读获得主要信息;能够结合真实情境,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对话表演。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准备对话,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丝绸之路”为我国的古代文明感到骄傲,为旧丝绸之路的衰败感到担忧,并对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充满希望。
表1
《课标2022》提出: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教育部 2022)。单元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单位。单元是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要素组成,并将这些要素按某些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而形成的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崔允2019)。
本单元讲述珍妮这学期正在学习中国相关文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期10天的中国旅行(沿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包含6个语篇。语篇模态多样,其中 3篇对话,1篇 E-mail,1篇日记,1篇说明文。单元内容分析、目标与课时安排如下(见表2):
表2
大观念是理解的基础,是联结碎片化知识点的有意义的模式。大观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聚焦主题意义的建构,剖析单元内各子主题间的关联及其对学生建构该主题下大观念的价值,为学生探索学科关键知识、转化能力、形成素养奠定基础,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Whiteley 2012)。通过研读文本内容,理清各文本之间的联系,确立单元主题、大观念、目标(见图2)。
图2
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及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教育部 2018)。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只有深入分析和研读教材,才能挖掘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思考,以提高其思维品质。“刨根问底、入木三分”式地对文本进行解读,为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服务(鲍闽芳 2019)。
文本解读如下:
【What】珍妮的学校正在计划组织学生去中国旅行,珍妮很想参加,到家后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且得到父母同意,非常兴奋。
【How】开篇以珍妮兴奋的口吻展开:Hi,Mum!Hi,Dad!Guess what!珍妮与父母交流非常有礼貌,在请示父母时用:May I...?在介绍学校旅行时用一般将来时。此对话显示珍妮和父母的关系非常融洽。
【Why】通过此对话,学习珍妮怎样做到与父母融洽地沟通,以及父母同意她去中国的原因。
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范围和语境。主题意义指主题呈现的核心思想或深层含义(陈新忠 2019)。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文本内容发生在旅行前,为旅行作铺垫。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度研读并挖掘,找到了主题意义(与父母沟通的正确方式)和语言现象(May I...)的关联,提出探究性问题:“Why do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激发学生思考,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其反思自己与父母的沟通方式。
解读文本、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并多维度构建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鲍闽芳 2019)。因此,重新制订本课目标:
语言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读获得主要信息;能够结合真实情境,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对话表演;能够正确使用一般将来时表达计划;能在日常生活中用“May I...?”征求允许。(=旧语言技能目标+旧语言知识目标)
文化意识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用礼貌、合适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的意识。
思维品质目标:学生能够辨析、归纳新语言现象,包括新短语、一般将来时;分析珍妮父母为何同意她去中国游学。
学习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并积极思考,找到主线问题。
整体性原则强调教师设计一条贯通整堂课的主线,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涵。教学活动应高度关联,为学习、理解、阐释、表达同一主题服务(张献臣 2020)。教师要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观点交流,形成认知、建构意义(张中新 2020)。本课所有活动围绕“Why do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考挖掘编者意图,并得出“要礼貌、恰当地与父母沟通”的结论,体现育人目标。
1.围绕主题,创设情境
【教学片段】
单元话题为“旅行”,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十分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导入时让学生分享喜欢的、旅游过的城市,浅谈旅行经历,激活他们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体验,同时唤起其对本课的兴趣。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先出示单元题目Unit 1 The Trip to the Silk Road,把学生带入单元大主题语境,并提问:“What is the Silk Road?Is it a road made of silk?Why is it called‘silk’road?We’ll know about it later.”
【设计说明】以“丝绸”命名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和辉煌,为本课文本处理后浅层学习丝绸之路作铺垫,初步达成本单元文化意识目标(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让学生了解单元话题后,切入本课内容:珍妮的学校要组织去中国游学。顺其自然地导出文本标题:Lesson 1 A Trip to China。
T:Jenny wants to visit China.Do you think what the first thing she should do is?
S1:Buy plane tickets.
S2:打包行李(Packing).
T:If you were Jenny,you really wanted to travel to China,what would you do first?
S3:I would tell this to my parents.
T:Why?
S3:To ask my parents.
T:It makes sense!
T:Do you think Jenny’s parents will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
Ss:Yes.
T:Why?
【设计说明】结合学生自身考虑,想参加学校游学首先应征求父母的同意。引出本课主线问题:“Why do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同时让学生树立“在大事上要先跟父母沟通”的意识。
2.进入文本主题,在初步探究中学习新知
《课标2017》提出,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后,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教育部2018)。
第一次接触文本:通过“听”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并得出表面原因:Because Jenny’s parents think it a good chance for her after reading the note.
第二次接触文本:还是以“听”的方式,回答不同形式的问题。
Q1:Jenny felt_______before telling her parents thenews.(excited)
Q2:Jenny islearning about_______this month in school.(the Silk Road)
Q3:Mr.Martin willleadthe trip.(F)
Q4:Jenny willsendLi Ming an/a_________.(e-mail)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语言反映的态度、隐含意义、预设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程晓堂 2021)。Q1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通过听说话者的语气和对新短语Guess what的猜测得出珍妮是兴奋或快乐的。
【设计说明】通过两遍“听”获取主线问题表层答案,以及了解文章大意甚至大体细节,在教师设问或学生回答问题时学习新语言点(画线部分),做到在语境中学习新知识。
3.深入阅读,进一步探究、挖掘内涵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大脑利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瞿莉群 2017)。阅读促进思考,通过阅读深挖文本,进一步探究主线问题。
【教学片段】
T:Why do her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
S1:Because Jenny’s school is planning a trip with Li Ming’s school.Li Ming is Jenny’s good friend in China.
S2:Because Ms.Martin will lead the trip.Maybe Ms.Martin is Jenny’s favorite teacher and she is reliable.
S3:Because Jenny may want to learn Chinese.
S1、S2的回答能够从文本内容中直接获取,S3是通过有逻辑的联想并推断得出。然而,3名学生都忽视了语言表达方式。《课标2017》指出: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文章获取表层理解后,要尝试帮助其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实现对篇章的深层理解(梅德明、王蔷 2018)。分析、探究、领悟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和逻辑关系有利于逻辑能力的发展(程晓堂 2021)。因此,教师追问:
T:How does she ask her parents?
S4:“May I go with them?”(得出本课功能语言:May I...?)
T:Do you always communicate with your parents in this way?
Ss:反思自己与父母交流的方式。
T:How should we communicate with our parents?
S5:In a polite way.
S6:In a proper way.
对话文本里的深层内容完全被挖掘,对主线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
T:Are there any other reasons why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What did Jenny give her parents?
S7:A Note.
T:What does the note say?Read the note in Ex.4.
T:Can you find other reasons?
S8:They will take this trip during the March break.It won’t affect her study.
S9:Jenny’s class is doing a China Study this term.
S10:The trip will last for 10 days and it won’t be so long.
S11:All the students are invited and probably many students will go on this trip.
【设计说明】通过阅读、思考深度探究并总结出主线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其思维品质。从“与父母合理沟通方式的总结”体现了立德树人目标。通过阅读note,让学生总结构成note的要素:出游的时间(during spring break)、旅行时长(10 days)、原因(Jenny is doing a China study)、人物(All the students are invited)。提炼新语法:一般将来时。为最后的任务(写note)作准备。
4.语言知识运用
本课的语言知识包括新词、新短语、新句型(May I...?)、新语法(一般将来时),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把本课对话改编成一篇小短文让学生填空,要求尽量使用本课新知识。
Jenny is_________the Silk Road this month in school.Her school is planning a_________to China.Ms.Martin_________the trip.Ms.Smith thinks that is a good________for Jenny and she agrees.Jenny is very excited and she_________an e-mail to Li Ming and tell him the good_________.
答案为:learning about,trip,will lead,chance,will send,news
5.了解丝绸之路,初步构建单元大观念
教师基于对整个单元内容清晰、全面的把握,可以在分课时教学中定位所授课语篇在单元中的位置,以及对形成单元大观念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单元大观念,形成对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王蔷、周密、蔡铭珂 2021)。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在每课时都围绕大观念展开。本课为单元第一课,学生还没有真正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无法形成对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但可以通过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初步构建单元大观念(中国古代与现代文明都是人类的瑰宝)。
【教学片段】
T:The Silk Road is not made of silk but why is it called Silk Road?
S1:It gets its name from the Chinese silk trade along it during the Han Dynasty.(从课文后的Learning tip得知)
T:Do you know from which country the Silk Road started?
S2:China.
T:Guess what cities in China are along the Silk Road?
Ss:Xi’an,Dunhuang,Lanzhou.
T:The Silk Road started from China and made great prosperity in ancient time,how do you feel?
S:Proud.
T:In this unit,we will learn about these cities.
【设计说明】通过简单了解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初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构建单元大观念。此外,让学生先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激发其对本单元其他内容的兴趣和期待。
6.内化语言,迁移创新
《课标2017》提出:迁移创新活动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教育部 2018)。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用本课所学功能、语言知识编对话,用语言做事情,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此任务设计与旧课区别不大,任务可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听、说、写的不同任务。
7.关注单元大观念,形成深层认知,达到立德树人
教师要以帮助学生建构语篇小观念,从而服务于单元大观念的建构为目标,引导学生梳理结构化知识,把握语言重点,将逐步生成的语篇小观念整合到单元大观念的体系中,使其从广度、深度上探究单元大观念成为可能(王蔷、周密、蔡铭珂 2021)。研读每篇文本,可以从文明古迹介绍及参观者话语中提炼并建构单元大观念。特别是对话里出现的一些带有感叹号的小短句和一些形容词,之前从未注意过这些细节。而正是这些再简单不过的表达,透露了外国参观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惊叹和喜爱。各语篇小观念整理如下(见表3):
表3
(续表)
通过以上对文本关于中国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事实信息的获取、对参观者游览时不由自主发出的感慨,特别是第6课的日记,学生很容易领会珍妮离开中国前依依不舍的情感。这时再插入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外国运动员舍不得离开中国的视频,加强学生对这种心情的理解。学生的自豪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的达到水到渠成。
由于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两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引出本课语言功能“May I...?”的方式。在旧课里,通过阅读回答问题“How does Jenny ask her parents’permission to China?”直接引出,只需要学生Read between the lines。而在新课中,此功能的提炼是为回答主线问题“Why do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go to China?”,需要学生 Read behind the lines或者 Read beyond the lines,从而培养其思维品质。
通过此次“旧课新教”、两课对比,在新课里做到了以下几点:改变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基于主题意义、大观念的英语单元整合化的课程教学;深度研读文本,进行深层挖掘,成功地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意图及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除了注重语篇中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还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知识的意义和功能;设计的问题与主题相关联,从而使文本处理整体化;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通过此次全新的教学设计,对《课标2017》提出的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事物在发展,教学在改进,短短几年,英语教学理念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