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旁肿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

2022-01-25 08:15彭林李霞通信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海绵状鞘瘤脑膜瘤

彭林 李霞(通信作者)

271608 山东国欣颐养集团肥城医院医学影像科1,山东肥城

271608 山东国欣颐养集团肥城医院神经内科2,山东肥城

鞍旁肿瘤是鞍区肿瘤的一种,该部位分布了许多大血管、静脉丛等组织,鞍旁肿瘤类型较多,许多鞍旁肿瘤症状类似,但这些肿瘤的治疗方法却有着明显差异。为了保证鞍旁肿瘤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需要尽早鉴别诊断[1]。CT 作为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较好地检出鞍旁肿瘤,但对一些不典型患者却难以有效鉴别诊断,影响了患者的治疗[2-3]。与CT 检查相比,磁共振成像(MR)组织分辨率更高,因此本研究将MR 应用于鞍旁肿瘤诊断中,探讨鞍旁肿瘤的MR检查的影像特征,评估鞍旁肿瘤的MR诊断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鞍旁肿瘤患者62例,男38 例,女24 例;年龄25~71 岁,平均(49.32±2.02)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5.12±1.50)个月。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对本项研究内容知情;②均经手术病理证实;③患者均出现了头痛、面部麻木等症状。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肿瘤、认知功能障碍、既往精神病史。

检查方法:鞍旁肿瘤患者62 例均接受了MR 检查,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检查,正交头颅线圈。选择SE序列进行扫描,T1WI重复时间设置为1 800 ms,回波时间设置为8.5 ms。T2WI重复时间设置为4 000 ms,回波时间设置为100 ms。层厚设置为5 mm,层间距设置为0.8 mm,矩阵为512 mm×512 mm。部分患者进行增强扫描,静脉注射造影剂进行矢状位、冠状位与轴位扫描,序列为T1FLAIR 序列,每期扫描时间12 s,间隔时间2 s,扫描参数与平扫一致[4-5]。

观察指标: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鞍旁肿瘤的MR诊断效果。

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Excel 软件整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

结 果

62 例患者中,脑膜瘤41 例,海绵状血管瘤13例,神经鞘瘤8 例,均被检出,诊断检出率100.00%。鞍旁肿瘤病理类型与MR 强化程度。脑膜瘤患者MR 检查在T1WI上信号类似,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信号强度与脑灰质信号近似,不同类型脑膜瘤在T2W1 表现上有差异,增强扫描可见肿瘤明显均匀强化。海绵状血管瘤MR 检查影像一般呈哑铃状结构或类圆形,T1WI 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增强后均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神经鞘瘤MR 检查内见无强化囊变区,T1WI 信号以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为主,T2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见表1。

表1 鞍旁肿瘤患者病理类型与MR检查强化程度(n)

讨 论

鞍旁肿瘤较为常见的是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脊索瘤、神经鞘瘤等,不同鞍旁肿瘤具有比较类似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疲倦等症状,同时还会出现非搏动性突眼、眼球固定。鞍旁肿瘤疾病早期肿瘤体积较小时,病灶形态大多为类圆形,随着病情的进展,不规则形态居多[6]。鞍旁结构主要是位于颞叶内侧缘和蝶鞍两侧海绵窦内层硬膜反折之间的全部的组织结构,其上缘部位主要为鞍上池底部,其前缘部位主要为眶上裂和视神经孔,其下缘部位主要为中颅窝底,其后缘位置主要为岩骨尖前缘,其外缘部位主要为颞叶海马回,其内缘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虹吸段。蝶鞍的前界部位主要包括前床突和鞍结节,其后界部位主要为后床突和鞍背,鞍底部位大约具有1 mm 的厚度,甚至更薄。海绵窦是鞍旁的主要结构,其主要指的是位于两侧硬脑膜间及蝶鞍两层的静脉丛,其中的间隙主要为一系列的纤维小梁隔离而成的小腔,这些小腔具有互相交通的特点,由于这一部分具有与海绵相似的形状,因此在临床上被换作海绵窦。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海绵鞍旁外侧壁首先是动眼神经的眼支与上颌支,然后是滑车神经,最后为三叉神经。在CT 与MR 冠状位图像当中,海绵窦表现为三角形的形状,其外侧壁表现为平直或者内陷的情况,不管是在T1WI 还是在T2WI都具有低信号的表现,而且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在扫描当中也会表现为流空低信号,在对其实施增强MR扫描的时候,可以发现海绵窦出现明显强化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在鞍旁肿瘤患者62例中,MR检查见病灶形态为类圆形50例,占本研究总数的80.65%。

鞍旁占位性病变主要指的是发生于鞍旁的各种病变,包括非肿瘤性病变以及肿瘤病变等。鞍旁肿块样病变包括很多种,常见的为表皮样囊肿、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以及脑膜瘤等。在正式手术之前,对不同鞍旁占位的病变具体影像表现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对于提高患者的病情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将重要的参考信息提供给临床医师,便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占位性肿瘤,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但最常见的是50 多岁的女性。脑膜瘤的表现60%是偶发的,40%是由未知因素引起的。在所有鞍旁肿瘤中,脑膜瘤发病率最高,鞍旁脑膜瘤占所有脑膜瘤的25%左右,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2 倍,患者可出现头痛、记忆力减退、麻痹等症状,如果肿瘤直接压迫视神经或引起颅内压增高,通常会导致视力受损,偶尔会导致患眼视力丧失。一般组织学上是良性的,但少数病例可能变为恶性并发生转移,例如乳腺癌或肺癌[7-8]。与其他脑膜瘤类似,鞍旁脑膜瘤MR 检查可见脑膜尾征,这是因为患者出现反应性血管增生与血管扩张等现象[9]。鞍旁脑膜瘤磁共振检查T1WI 多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 常呈高信号,本研究中脑膜瘤患者MR 检查在T1WI 上信号类似,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信号强度与脑灰质信号近似,不同类型脑膜瘤在T2W1 表现上有差异,增强扫描可见肿瘤明显均匀强化。有文献报告,鞍旁脑膜瘤容易向内侧生长包绕颈内动脉,本研究鞍旁脑膜瘤患者41 例中磁共振检查可见颈内动脉包绕表现10例[10]。

在神经鞘瘤当中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属于三叉神经鞘瘤,磁共振检查鞍旁神经鞘瘤可见T1WI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T2WI 呈高信号,瘤体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囊变部位无强化[11]。在本研究中,8 例神经鞘瘤MR 检查内见无强化囊变区,T1WI 信号以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为主,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在发病后主要具有面部麻痹、三叉神经痛的各种临床症状,还有一些患者会发生听力障碍、耳鸣、咀嚼肌萎缩等临床表现,单发的神经鞘瘤病灶很容易出现囊变,而多发病灶则大多为实性肿瘤。此外,神经鞘瘤往往会对颈内动脉等组织产生挤压推移作用,不过并不会包绕,这一点在诊断中需要注意[12]。

MR 平扫信号强度受瘤体内部氢质子含量的影响,不同病理类型鞍旁肿瘤平扫T1WI与T2WI有着不同强度的信号,甚至同一种肿瘤平扫结果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在机体脑部的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出现海绵状血管瘤,但是在颅脑脑外当中却很少见。鞍旁海绵状脑血管瘤主要成分是血液,磁共振平扫可见T2WI为高信号,甚至部分患者T2WI为极高信号,能够与鞍旁脑膜瘤等肿瘤加以区分。对于平扫难以完全反映肿瘤全部血供特点,则需要进行增强扫描,提供更多的数据帮助诊断[13]。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在MR 影像中具有一定的脑膜尾征的表现,虽然这种情况在临床实践当中具有较少的发生概率,然而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一旦出现这种影像,往往容易导致临床诊断医师将其与脑膜瘤相混淆[14]。与此同时,海绵状血管瘤还很容易侵袭鞍内组织,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哑铃状的外观特征。

在进行鞍旁肿瘤的检测诊断的时候,临床医师还要注意淋巴瘤、脊索瘤、表皮样囊肿、转移瘤等在MR当中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差异性,在具体的检查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认真观察和分析,从而最终作出正确的鉴别和诊断,提高患者疾病的检出率,确保其能够得到及时科学的治疗[15]。

综上所述,MR可以清晰显示鞍旁肿瘤不同信号改变及强化特点,检出率较高,对鞍旁肿瘤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在接受MR 检查时,医生应该认真观察,加强鉴别,观察病变的毗邻关系、信号特征。

猜你喜欢
海绵状鞘瘤脑膜瘤
心脏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伴咯血1例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MR磁敏感成像技术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