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妮
443501 长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宜昌
目前认为,多发伤死亡高峰包含三个,即伤后死亡、急救时死亡、治疗时死亡。有数据显示[1],多发伤院内死亡可能性>20%。部分患者在送往医院时,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确保创伤性后治疗效果,对挽救患者生命有重大意义。随着医学技术改进,日益凸显出常规治疗的缺陷。近年已有报告指出[2],乌司他丁对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安全高效。但此方面报告较少,现纳入以往收治的多发伤患者80 例探讨乌司他丁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8年2月-2020年3月收治多发伤患者8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女18例,男22例;年龄17~68岁,平均(46.3±2.5)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 评分)17~25 分,平均(19.2±1.1)分;创伤原因:坠落伤13 例,交通伤25 例,其他2例。观察组女19例,男21例;年龄18~68岁,平均(46.2±2.1)岁;ISS 评分17~26 分,平均(19.6±1.2)分;创伤原因:坠落伤14 例,交通伤23 例,其他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满足多发伤判定标准;②伤后直接入住ICU,且ICU 住院时间<24 h;③患者或其家属均签字接受此次治疗;④病历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①纳入研究前1 周内有接受手术治疗;②纳入研究前1周内服用免疫抑制剂、镇痛解热类药物;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性疾病;④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⑤对本研究使用药物禁忌或过敏;⑥中途脱落研究;⑦肝肾功能异常。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含维持体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止血、输血、呼吸循环支持、液体复苏、手术等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接受乌司他丁治疗,40万U乌司他丁与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2 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周。
指标判定:①治疗前、治疗后3 d 时抽取静脉血液4 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凝血功能指标,包含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②记录其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应激性溃疡、脓毒血症等]。③采集静脉血液作为检验标本,测定其炎性指标(酶联法),包含白介素-6(IL-6)、肿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D、FIB、APTT、PT 水平低于对照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D-D(mg/L) FIB(g/L) APTT(s) PT(s) PLT(×109/L)观察组 40 1.79±0.52 4.78±1.02 57.35±4.56 29.46±5.41 112.65±6.35对照组 40 1.78±0.53 4.79±1.01 57.36±4.55 29.48±5.42 112.67±6.32 t 0.085 2 0.044 0 0.009 8 0.016 5 0.014 1 P 0.932 3 0.965 0 0.992 2 0.986 9 0.988 8组别 n 治疗后D-D(mg/L) FIB(g/L) APTT(s) PT(s) PLT(×109/L)观察组 40 0.35±0.23 5.03±1.12 49.48±10.21 21.35±4.65 132.35±12.21对照组 40 4.38±1.21 9.75±2.02 125.36±4.21 38.56±6.02 110.21±10.21 t 20.693 8 12.924 5 43.454 4 14.3090 8.797 6 P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1 0.000 1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比较(±s,d)
组别 n ICU住院时间 总住院时间观察组 40 5.21±0.24 14.54±2.32对照组 40 7.65±1.32 20.35±2.35 t 11.502 2 11.127 4 P 0.000 1 0.000 1
两组患者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IL-6、TNF-α、hs-CRP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hs-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的比较(±s,d)
表4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的比较(±s,d)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IL-6(ng/L) TNF-α(mg/L) hs-CRP(mg/L) IL-6(ng/L) TNF-α(mg/L) hs-CRP(mg/L)观察组 40 522.65±65.32 58.62±1.35 106.25±15.32 214.25±21.32 21.54±2.32 20.35±1.21对照组 40 522.58±64.54 58.58±1.32 106.21±15.35 278.65±22.65 33.58±2.30 38.54±4.21 t 0.004 8 0.133 9 0.011 6 13.094 1 23.309 0 28.263 1 P 0.996 2 0.893 8 0.990 7 0.000 1 0.000 1 0.000 1
多发伤指人体遭受一种致伤因素后,出现≥2个的器官或组织创伤[3]。随着近年意外伤害事件和交通事故发生率增高,创伤性致死已为导致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此疾病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而预测创伤后预后状况的准确指标为凝血功能,也是救治多发伤患者中的难点和盲点。报告显示[5],多发伤者到院后多因机体代谢功能失调和生理功能紊乱,激活凝血系统,大量降低机体凝血因子,诱发创伤性凝血病、大出血,严重多发伤病变,以及MODS 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与机体炎性反应、凝血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6-7]。激活多发伤者凝血功能的主要方式为外源性凝血途径,细菌细胞壁成分、组织损伤、促炎细胞因子均对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等分泌组织因子有促进效果,进而对凝血酶产生激活作用,增高纤维蛋白生成量[8]。且因破坏到机体抗凝机制,关闭纤溶酶原活性因子-Ⅰ介导,进而诱发凝血功能异常。因此,改善机体凝血功能也为提升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9]。
以往在治疗多发伤疾病时,多采用常规对症干预。而随着医学技术改进,近年发现,常规治疗的疗效提升空间较大。乌司他丁对多发伤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乌司他丁用于多发伤中,效果更理想。笔者认为原因与乌司他丁药物药理机制有关,乌司他丁为肝脏分泌的广谱蛋白酶,对脂类水解酶、糖、蛋白的活性有抑制效果,为人体内源性抑制炎性物质,可让炎性递质生成量受到抑制,稳定细胞膜,改善微循环,抑制多种酶活性,如纤溶酶、磷脂酶、多种蛋白酶等,并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曾有报告中分析了60例多发伤患者,结果显示,多发伤组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乌司他丁可明显降低多发伤患者血清ICAM-1指标,缓解其炎性反应[10]。本研究与之相比,虽结果部分探讨指标不同,但均表明了乌司他丁治疗多发伤的优势。乌司他丁对组织灌注和微循环有改善效果,缓解休克症状和创伤性,并对重要器官有保护效果。本研究因研究时间等因素局限,未探讨到乌司他丁药物对机体微循环和组织灌注方面的改善效果,条件成熟可重点分析此点。
综上所述,将乌司他丁用于急诊多发伤治疗中,安全高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