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新 刘冰宇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提出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①,其核心要义在于全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实质性提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大命题。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其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要求和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以及考核与评价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这个阵地的主力军,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胜任“立德树人”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如何对其胜任力进行评判,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大多从政治素养、知识水平、教学技能、职业态度、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1.胜任力的内涵界定与胜任力模型
关于“胜任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时间和动作”这一研究范畴,该研究探究了人在生产操作过程中的最佳肢体运动轨迹所需的标准时间以及合宜的体力消耗。此后的智力测试研究、人格测量、人格划分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该项研究的成果。1973年,戴维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正式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1982年,麦克里兰与理查德·博雅兹斯出版了《胜任的经理:一个高效的绩效模型》一书,使得‘胜任力’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被广泛使用”③。“胜任力”概念的正式提出,促进了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在欧美学界的深化与边际拓展。
关于“胜任力”,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综合各类观点可以看出,“胜任力”关注四个基本内涵性要素:第一,胜任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有关,不能脱离相关工作情景;第二,胜任力包含了人的个性特征,即个体拥有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第三,胜任力能将工作中的成就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第四,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相关,能创造高绩效。学者们在对胜任力进行定义及对其价值展开研究的同时,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了构建,并对其应用图景展开了探索。胜任力模型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而按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力要素性结构,是一系列人类资源管理与开发实践的重要基础。最早的胜任力模型是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冰山模型”(见图1)将人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部分是能够得到测量且容易随着知识技能培养得到改变的;“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自我认知、价值观、品质、动机,这部分是人内在的素养,难以测量、不容易改变。1983年,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在研究“冰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洋葱模型”。“洋葱模型”(见图2)是将胜任力素质比作由内到外层层包裹的结构,最里面一层就是动机或个性,向外依次是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等。越向外层越容易得到测量,越向里层越不容易得到测量。其中,“洋葱模型”最里面的一层就相当于“冰山模型”最下面的部分,最外面的一层就相当于“冰山模型”最上面的部分,其本质与核心和“冰山模型”是一致的。
图1 冰山模型
图2 洋葱模型
2.高校教师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内涵
胜任力是指个人能胜任某一职业应该具备的素质,胜任力的本质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高校教师胜任力的本质也是其个人综合素质。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基本理论、模型来自胜任力理论、模型,但是它又结合了高校教师的个体特征与职业需求,蕴含了新的价值导向和结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教师胜任力与胜任力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国许多学者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内容基本包括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个人特质、科研能力、学生导向等多个方面。根据不同学者提出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对其进行划分归类,可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知识水平类,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水平等;其次是教育技能水平类,包括文字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政治素养、爱岗敬业等;最后是个体特质类,包括职业发展能力、价值观、职业认可、奉献精神、自我认知等(见图3)。
图3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图
3.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价值
(1)在高校教师招聘和选拔中的应用价值
高校教师胜任力中的三个分类指标是对高校教师岗位进行全面考量和合理分析得出的,它可以分辨出个人能力的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从而能招聘和选拔到适合高校教师岗位的人才。
第一,有利于在招聘中识别专业能力较高的人才。目前,在高校教师招聘中,学校招聘和选拔的基本标准与胜任力模型中“冰山以上部分”是相符合的,与高校教师胜任力基础部分也是相符合的,即注重考查人才的专业成绩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水平。第二,在高校教师招聘中充分运用“冰山模型”来制定考核内容,测试出人才的个体特质,以判断应聘者是否属于胜任型的教师。第三,根据招聘中的考核内容对入职教师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帮助学校对教师进行更好的工作岗位认定和工作任务的分配,并制定培养与培训计划。
(2)在高校教师培养与发展中的价值
无论是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还是高校教师在职期间不断通过培训与研修以更好地适应岗位责任与工作内容的变化,都需要通过胜任力模型进行分析测评。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胜任力模型能分辨出教师有待提高的部分,在对标、对表过程中发现存在的差距与问题是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胜任力模型检视自身的不足,或以胜任力模型的指标作为自我提升政治素养、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参照(见图4)。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图4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与高校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关系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④将既有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平行移植、不加改编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测评与应用上,是非常不可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需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这些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胜任型”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故此,将“胜任力”这一原本属于管理学范畴的概念引入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研究与教育管理中就显得尤为必要。虽然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尚没有统一界定,大多认为其应该包括可以通过可信、有效的方式度量出来的个体的动机、个性、自我认知、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内容。”⑤但正如陈鸿雁教授所提出的那样,将胜任力模型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测评与提升中,其实践价值显而易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能够将高绩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一般绩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区分开来,可以通过可信的方式度量出来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⑥为展示近年来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要素特征的分析,笔者做出了如下梳理(见表1)。
表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特征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从这里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胜任力的一个核心点就是更加强调政治素养,政治素养也因此要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首要位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点,以及麦克利的“冰山模型”,本研究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分为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见图5)。根据“冰山模型”,可以将政治素养、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归为“冰山以上部分”,职业态度、社会责任感、个人特质依次归为“冰山以下部分”,而个人特质依次归为“冰山模型”最深的一层。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检验
“在构建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为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必须对其进行检验。”同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并不代表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完成,还有最重要的一步即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其检验方法可以采取以下三种。
第一种,重新选取样本。在规定区域的高校内选取政治素养、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优异者与普通者作为检验的标准样本,对所选中的样本进行事件访谈,把收集得到的结果与模型中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是否能分辨得出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的成果优异者与普通者。
第二种,编制量表。同样是在规定区域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高校在岗在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选取的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把得到的结果编制成量表,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考察量表与原有模型的吻合度与出入度。
第三种,评价中心法。这种方法的第一步仍然是在规定区域高校内选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优异者与普通者两组样本。按照胜任力模型对两组教师进行评价分析,检验这两组教师在日常科研、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与模型中的胜任力是否相符。结合评价得到的结果再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
目前,国内学者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采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将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中,被检验者的主观意愿较强,检验者的主观意愿较弱,第三种方法中,检验者的主观意愿较强,对检验模型是否正确的影响比较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是为了给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将胜任力模型与教师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今后的发展和培训提供有效参考。
图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图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鲜明的政治指向和价值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讲政治,就等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了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教育性、基础性、思想性的基本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导向、道德操守将直接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中第一个要点也是政治素养,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敏锐性、政治表率。然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不够,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对一些国际国内的政治事件关注不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解释历史、揭示现实本质的深度不够,不能准确、完整、有效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真正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基本命题,并将其中的关联性进行正确解释。这些都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迫切需要提升。
2.知识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是富含科学性、逻辑性、社会性、人文性的知识体系。基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广博的通识性知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部分已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其所学专业领域也已达到了较高水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教师要不断深化、拓展自己的知识素养,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提升各项教育教学技能。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与内容处于调整、补充、更新中,新概念、新内容、新观点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按照国家政策,各个高校必须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高校需较大规模补充新教师,而其中很多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素养参差不齐,暴露出部分教师的知识短板。
3.人格魅力有待于进一步塑造与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思想性、基础性、价值导向性的特点需要通过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进行传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部分教师存在学术造假等行为,影响了大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认知。
4.职业态度需要进一步端正
良好的职业态度是爱岗敬业、自我发展的前提。职业态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中不易被量化的部分,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影响却非常深刻。总体而言,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深知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与岗位成长成才的必要性,但极少部分教师缺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传播、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时代担当与进取精神,专业角色意识不足,沉不下心来钻研教材,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充分,上课时照本宣科,下课后没有答疑环节或其他相关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效果处于低水平状态。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问题的管理制度之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缺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与长远发展的管理机制。管理组织的设置、管理职责的划分、管理细则的规定较少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直接育人功能、宣传教育合一的特色、问题取向与价值导向高度统一的需要。通行的高校管理制度,突出“学术与科研显示度导向”、突出“可量化性”,而相对忽视高校“育人”的长期性、价值性、基础性、艰巨性。有些高校过度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将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与科研绩效无缝对接,形成对教育教学“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氛围,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立足岗位、重视教育教学、综合提高胜任力产生了认知偏差。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问题的教师准入与专业瓶颈之因
新时代,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师数量与规模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短时间内补充、招聘大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师资培养上做到“供给与需求”相平衡。部分教师入职后在相关的职业培训过程中不能积极转变心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完整认知,疏于精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技能,甚至只是把教学当作是一种副业或者谋生的手段,这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长期发展和教师的自我完善。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问题的社会之因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困惑和矛盾形成的社会思潮都不断冲击着主流思想。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大肆传播,侵袭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尚在维持教师主导型的课堂教学生态,灌输型讲解过多,相对忽视了大学生的参与度、反馈性。
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是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胜任力问题也不例外。这要求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入职时和在日常教学中定期进行开展胜任力评估工作,这不仅使高校能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也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时还能根据反馈分析评估结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胜任力提升策略。
1.评估的内容
胜任力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职、发展的必要程序。胜任力评估的内容应包括胜任力模型的基础性指标(政治素养、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深层次指标(职业态度、社会责任感、个人特质)。对基础性指标进行评估是检测一个教师是否具备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基本能力,属于基本性内容。对深层次指标的评估是教师胜任力评估的重点,基础性指标可以在短期内通过阅读、模仿等方式迅速提高以应付胜任力评估,但深层次指标是通过日常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日积月累的工作表现出来,这些都需要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基础性指标评估与深层次指标评估相辅相成,基础性指标评估是深层次指标评估的前提,深层次指标评估是对基础性指标评估的完善。因此,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评估中要注重二者之间的平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评估是衡量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评估中要坚持价值性评估与工具性评估相结合。价值性评估可分为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中所做的贡献。用科研成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又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推动科研发展。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的评估,一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评估,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参与社会宣讲、社会服务,以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源泉,促进教学方式创新增强科研能力。工具性评估是价值性评估的保障,即将价值性导向的量化进行评估,注重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2.评估的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评估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管理者和专家运用咨询、访谈、考核等方式,从不同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发展培养提供建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评估需要长期进行并形成周期评估,基础性指标适用短期评估,深层次指标适用中长期评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评估只有一次或者少数几次的评估是不能很充分地分析出教师胜任力情况。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应对评估,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基础性能力,或者按照既定的指标“完成”自己的教学结果和科研成果,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师的长期发展。而对教师胜任力进行周期评估,可以比较完整准确地分析出教师胜任力的变化过程,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胜任力。
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估要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让教师了解自身行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变化情况是胜任力评估的必要手段。反馈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师对胜任力的认同、对大学生的态度以及对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的认同。而反馈方式和反馈渠道影响着反馈效果。在反馈渠道方面,尽量采取简单明了的方式,通过邮箱直接给教师反馈结果,尽量减少层层递进的反馈形式,以便减少和避免对反馈效果的干扰信息。在反馈方式上,分析教师的接受力,创新多种反馈方式。可以通过邮件或其他书面形式进行反馈,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反馈,邀请大学生、高校管理者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反馈多方面的评估结果,将语述反馈和书面反馈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评估结果的重视度和可信度,也可以对教师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现场解答,同时还能听取教师对反馈结果的真实想法和自我分析。
1.提高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条件就是“政治要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中,政治素养是放在第一位的。
首先,要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入口关”。在招聘中要注重考核应聘人员的政治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面谈、思想政治审查、学术成果审查等方式综合进行。其次,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制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不仅要对其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进行量化考察,也要对其在相关社会活动中的政治表现进行定性考核。最后,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教育。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将正确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传递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提高知识素养,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做到“思维要新、视野要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也要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广泛的通识性知识。既需要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维,如大数据思维、开放性思维等。
首先,在专业知识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在深入、系统的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才能在课堂上给大学生讲授时深入浅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讲深、讲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以扩大国际视野、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并能用这些视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方向、重大科技成果,关注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发展进程与辉煌成就。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参与社会实践。新时代,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进行社会调查中研判社会发展态势、发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社会发展价值、总结凝练社会发展问题的热点、难点,并将此作为教育教学的素材,正面引导大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与传播力。
3.培养浓厚真挚的职业情怀,增强职业认同感、责任感与自豪感
“情怀要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谆谆教导。职业情怀是从业者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持久、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态度,突出地表现为对专业、对服务对象的热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在爱岗敬业中增强职业存在感、获得感、认同感、自豪感。在网络信息时代,由于大学生年龄较小、阅历较少,对各种信息的分辨力不高,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类不良信息的侵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唯有以“自信、担当、奋斗”的职业精神与敬业态度,用坚定的信仰、良好的知识素养、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去教育人、影响人、感化人、塑造人,将促进大学生发展作为最为自豪与光荣的事业来对待,完成党交给的“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4.培养教师强烈的职业情怀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到“人格要正”。“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情、气质和能力等内在特征的总和,由此展现出的人格形象也就成为一个人总体的内在品格的外在表达。”人格魅力与内在的职业情怀具有同向性、共生性。
首先,要培养并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强烈的家国情怀、教育情怀、仁爱情怀以增强其人格魅力。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爱的事业,一种需要具备强烈情怀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里装着国家与民族,其格局将会比常人要高,其看待问题的立场与方法也会因之符合人类普遍的价值需要而获得莘莘学子的敬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爱、关心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把对家国的爱与对大学生的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自然会引发大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因为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
其次,要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良好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智能人格以增强其综合性的人格魅力。通过参观访问革命红色资源、专题学习、集体研讨、个人研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诚而坚定的政治信仰,严于律己的道德素养,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善于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高尚的人格打动人,用真挚的情感感染人,用有效的形式吸引人,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交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重托。
注 释:
①《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②《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③陆慧:《高等学校教师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胜任力行为特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第7期,第75页。
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_12/08/content_5145253.htm#1.
⑤周荣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提升及测量评价反馈机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第12期,第53页。
⑥陈鸿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页。
⑦葛仁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第60页。
⑧王巍,吴其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视》[J],《教育学术月刊》2019年第9期,第75页。
⑨孙登敏:《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7期,第67页。
⑩王宜静,王明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其提高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