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君
(大连市口腔医院修复科,辽宁 大连 116021)
口腔修复科是医院常见科室之一,同时也是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科室。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口腔修复科的感染预防,需要提高对各个护理环节感染防范工作的重视,通过强化安全防范等措施,促进科室医护人员责任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的双重提升[1-2]。对此,有学者提出在口腔修复科护理中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从而在控制院内感染的同时,提升科室的感染预防[3-4]。为了进一步探究系统化护理在口腔修复科医院感染预防中的成效,本文对比系统化护理干预前后,口腔修复感染发生情况和感染预防情况,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常规护理)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常规组,包括55例男性和45例女性;年龄15~70岁,平均(40.00±3.3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0例,高中33例,专科及以上27例;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系统化护理)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组,包括57例男性和43例女性;年龄16~71岁,平均(40.21±3.5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7例,高中30例,专科及以上3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口腔修复科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同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护理规划,护理人员需要对各种存在感染概率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并将防感染计划充分落实。定期检测诊疗室内部的细菌浓度以及医疗器械,若存在相关环节不达标则应进行相应处罚。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指导,使其掌握灭菌方式,提升综合素养。②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综合分析口腔修复科护理具体情况,要求医护人员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并严格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常规的环境护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落实无菌操作。定期开窗通风,使诊室温度(26 ℃)与湿度(50%)均处于合理范围内。同时,定期通风,有利于避免微生物滋生,从而保证科室空气质量。完成定期消毒工作,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漱口操作,预防口腔细菌诱发的感染问题。期间,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使用强弱吸引器,帮助患者完成口腔多余唾液的吸取,以此来降低口腔感染率。此外,针对义齿打磨时产生的污染粉尘,会对患者的眼睛以及神经系统产生损伤,需要护理人员借助移动式强力吸尘设备,对污染粉尘进行全面清除。在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需要做好防护措施,比如佩戴一次性防护罩等。③诊疗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协助医师完成牙体预备工作,配合牵引口角。同时,指导患者选择适合的托盘,通过调拌印模材料完成印模的制备,并指导患者进行试戴。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特征等基本情况,针对印模、取模等操作做出详细的解释,消除患者对于诊疗操作的顾虑。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鼻子吸气、口腔呼气,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会厌反应的出现。这对耐受能力相对较差的患者,要求叮嘱患者保持头部位置固定,尽可能不要讲话,从而保证模型的精准度。④诊疗之后。要求患者尽可能食用食物,禁止食用骨头等坚硬或者是黏性食物,以免导致模型松动。如果修复后2 d,患者仍存在清晰的疼痛感,需要接受复诊。常规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掌握牙线的使用技巧,注意口腔清洁工作,从而确保患者基牙与牙周的健康生长。落实对患者的随访工作,可选择电话随访来完成,频率控制在每周1次即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计算其院内感染发生率。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借助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表,统计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及感染预防,护理满意度具体包括诊疗环境、护理态度以及护理效果3个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本次研究数据分析,用[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研究组中共出现0例医院感染情况,其感染发生率为0;常规组中共出现8例医院感染情况,其感染发生率为8%。对比两组数据,研究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中出现2例修复体松动,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常规组患者中出现2例修复体穿孔,4例修复体松动,4例口腔感染,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研究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n(%)]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 如表2,研究组患者对于护理诊疗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效果的评分分别为(92.00±2.03)分、(90.25±3.30)分、(90.25±3.00)分,常规组患者对于护理诊疗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效果的评分分别为(80.25±2.00)分、(81.00±2.23)分、(79.85±2.25)分,研究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分,)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分,)
2.4 实施系统化护理前后感染预防评分比较 如表3,实施前,研究组患者感染预防评分为(78.46±2.54)分,常规组患者感染预防评分为(78.35±2.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研究组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后感染预防评分为(96.36±2.75)分,常规组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后感染预防评分为(84.21±2.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实施系统化护理前后感染预防评分对比(分,)
表3 实施系统化护理前后感染预防评分对比(分,)
口腔修复科是重要科室之一,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口腔修复科是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5-7]。在口腔修复科日常诊疗工作中,一旦出现防护不当或者护理操作不及时等情况,则会大大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情况。系统化护理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护理模式,将其应用于口腔修复科的感染预防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8-10]。口腔修复科出现感染现象的概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嵌入式操作和年龄因素所导致[11-13]。目前在医疗器械及医疗水平不断升高的影响下,进行口腔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是否存在不彻底的消毒杀菌状况,进而导致病原菌进入患者口腔内部,影响后续康复[14-17]。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要更为全面科学、采取正确的护理模式,才能够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具有一定的无菌操作意识以及防感染意识,使口腔修复科感染概率逐渐降低。目前主要采取系统化护理这一模式,可以不断提升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技能以及防感染意识,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减少交叉感染发生,同时也能够拉近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联系,降低护患纠纷[18-20]。
在具体的系统化护理工作中,为了最大程度上控制感染问题的发生,首先需要从诊疗前的基础护理这一方面入手,通过强化环境护理以及规范医护人才操作等方面,使医护人员可以认识到无菌操作对于预防口腔感染的重要性。同时,加强诊疗室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的控制,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卫生的诊疗环境。其次,保证护理人员积极配合诊疗工作的开展,给予患者系统化的指导,消除患者的顾虑,对于保证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提升治疗有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9-10]。再者,通过强化出院前的护理干预,以及落实定期电话随访等方面,有利于对临床护理服务做到进一步的延续,从而确保患者口腔修复诊疗的效果。最后,处理以上提到的系统化护理干预外,还需要落实口腔修复科室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灵活借助宣传栏、宣传手册或者定期的会议活动等方式,促进医护人员加深对医院感染问题的认识与重视[11-12]。
本次研究发现,在感染发生情况这一方面,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组,其感染发生率为8.00%,与研究组的0相比,明显要高。这一结果提示,在口腔修复科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科室院内感染发生率;在并发症发生情况这一方面,常规组患者中出现2例修复体穿孔、4例修复体松动以及4例口腔感染情况,其发生率为10.00%。研究组中仅出现2例修复体松动情况,其发生率为2.00%。由此可见。系统化护理在口腔修复科感染预防工作中的应用,在控制并发症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特征。此外,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常规组患者的诊疗环境、护理态度以及护理效果分别为(80.25±2.00)分、(81.00±2.23)分和(79.85±2.25)分,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2.00±2.03)分、(90.25±3.30)分和(90.25±3.00)分(P<0.05)。实施前,研究组患者感染预防评分为(78.46±2.54)分,常规组患者感染预防评分为(78.35±2.31)分,差异不显著(P>0.05)。实施后,研究组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后感染预防评分为(96.36±2.75)分,常规组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后感染预防评分为(84.21±2.34)分,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口腔修复科护理干预过程中,给予系统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护理满意度及感染预防评分。以此,证明系统化护理在口腔修复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