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效果

2022-01-20 06:44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期
关键词:克罗恩肠病炎症性

刘 伟

(辽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炎症性肠病属于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明,遗传、环境等因素均有可能对其造成影响[1]。临床中,患者会表现出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及腹泻等症状,严重者有可能引发肠穿孔等并发症,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2]。因为该病的病因复杂,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针对性强、合理的疗法,因此,在实际临床中一般采取调节益生菌平衡的方法进行治疗[3]。本研究旨在探究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4例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试验组患者年龄在19~65岁,平均年龄为(32.16±10.01)岁;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5例;病程为2~7年,平均病程为(4.70±1.10)年。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0~66岁,平均年龄为(32.17±10.13)岁;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为(4.80±1.00)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两组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对本次研究有影响的严重疾病者;对本次研究中的治疗药物过敏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已做过肠道切除手术者;肝、肾功能不全者[4]。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美沙拉嗪治疗:选用美沙拉秦肠溶片(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359,规格0.25 g×24片)于饭前服用,每次1.0 g(4片),每日3次[5]。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进行治疗,选用益生菌胶囊[合生元(广州)健康产品有限公司,国食健字G20040042,规格0.35 g×30粒]饭后服,每次1粒,每日1次[6]。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人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7]。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纳差、恶心、腹泻腹痛、皮疹等[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黏膜正常;有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些好转,且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黏膜存在息肉与轻微充血;无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镜检查结果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FN-γ、IL-6、TNF-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FN-γ、IL-6、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发生纳差1例(2.38%)、恶心1例(2.38%)、腹泻腹痛2例(4.76%)、皮疹0例(0),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是9.52%(4/42);对照组发生纳差3例(7.14%)、恶心3例(7.14%)、腹泻腹痛4例(9.52%)、皮疹1例(2.38%),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是26.19%(11/42)。试验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P=0.046)。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远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损害结肠及直肠,克罗恩病可损害所有胃肠道部位,常见于小肠末端及结肠。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累及乙状结肠、直肠,严重者可进展到全结肠,临床多表现为腹泻、腹痛以及黏液血便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饮食、生活。在我国,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因此,通过有效治疗方法对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肠道黏膜免疫损伤在疾病的发生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大便中厌氧菌如乳酸杆菌等含量明显减少,而恢复期厌氧菌含量与健康者无差异。因此,临床在进行抗炎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改善患者肠道菌群。

克罗恩病起病缓慢,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体质量减轻等症状。该病无法治愈,且复发率极高,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克罗恩病的主要症状为腹痛,溃疡较深,呈鹅卵石路样,多见于肠道狭窄。该病于我国不常见,但近年来患病率不断增加,多发于青少年人群,无性别区分[9]。克罗恩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合并狭窄、窦道、肠瘘、脓肿等并发症。克罗恩病患者的病变常累及多段肠段,尤其是小肠末端及结肠受累,对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产生很大影响,另外由于进食诱发及加重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导致患者惧怕进食,以及合并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营养不良成为克罗恩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而营养不良可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力,加重病情,增加感染发生风险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克罗恩病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及费用间均存在密切关系。此外,肠内营养在控制克罗恩病疾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已获得强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因此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肠内营养作为儿童活动性克罗恩病的一线治疗方法,以及成人活动期克罗恩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故尽早评估克罗恩病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控制疾病活动,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避免患者因营养不良导致出现不利的临床结局。

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性脓血便,其溃疡较浅,呈连续性,少见于肠道狭窄处。炎症性肠病的诱发原因包括年龄20~30岁、白种人、家族史、吸烟、药物及环境与饮食等因素。炎症性肠病的检查方式较多,包括体格检查,通过观察口腔、皮肤等部位,查看是否有临床表现症状;特殊检查,如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小肠胶囊内镜检查以及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粪便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胃肠钡剂造影检查以及腹部超声检查[10]。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药物包括控制炎症药物,如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氨基水杨酸、柳氮磺吡啶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抗感染药物(环丙沙星);缓解症状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洛哌丁胺)。克罗恩病常发生于肠道狭窄处,于内镜下手术的疗效确切,可减少大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若上述治疗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需采取手术治疗,按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溃疡性结肠炎可采取回肠袋-肛门吻合术以及回肠造瘘术。多数克罗恩病患者需至少行1次手术切除病变的肠道,再将正常肠道进行吻合[11]。

美沙拉嗪为一种新型5-氨基水杨酸剂,主要优势在于该药物在抵达末段回肠和结肠之后才开始逐步降解,释放有效成分,且由于单个微丸的微小体积,保证了病灶的最大接触面积,从而保证了美沙拉嗪药物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美沙拉嗪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肠黏膜的脂肪酸氧化,降低肠上皮通透性,减轻肠道炎,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美沙拉嗪可抑制血小板活动因子、抑制肠壁炎性反应,适用于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该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合成,还能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脱粒等,抑制血小板活动因子,从而抑制肠壁炎性反应。该药安全性较高,用药后有可能会出现轻度胃部不适及头部不适,如恶心、头痛、头晕等。因此,该药不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益生菌制剂临床应用极广,多为有益影响,可促进肠道健康。其作用机制通常归因于抗炎效用。益生菌通过促进特异性免疫系统来促进肠道健康,而不是抑制细菌生长。同时,益生菌可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与药物联用时可预防便秘,使便秘及过敏性结肠患者恢复正常,亦可预防或减缓健康人群的胃肠道疾病,对由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有显著的疗效,可预防或改善由轮状病毒诱发或与抗生素相关的痢疾,缓解不耐乳糖症状,预防呼吸道感染等传染性疾病。此外,还可降低致癌因子或肠道中细菌代谢物的浓度。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亦十分明显[12]。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具体发病原因还不明确。相关研究显示,患者肠道内的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落存在失调现象可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13]。这是因为一旦患者肠道内的有益菌数不够,就有可能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致病菌进入上皮组织,最终引起炎症,所以对炎症性肠病患者来说,调节其肠道内的有益菌数,改善其免疫功能非常重要[14]。美沙拉嗪可抑制患者结肠内炎性因子及过氧化酶的活性,以此达到消除炎性因子,最终消除炎症的目的[15]。益生菌属于微生物的一种,具有较强的活性,在抑制患者体内致病菌生长、保持患者肠道内有益菌平衡以及维持患者肠道生物功能稳定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16]。血清学指标在炎症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中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促炎因子如IL-6、TNF-α、IFN-γ等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参与细胞免疫,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IL-6表达水平较低,其过度表达与炎症、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6表达水平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NF-α为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促炎性细胞类因子,可参与正常免疫反应及炎性反应,可以促进T细胞分泌多种炎性因子,进而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在触发炎性反应和神经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IFN-γ能够干扰病毒的复制,可调节免疫应答,是被发现的第一类细胞因子。当机体感染病原体时,通常由宿主细胞释放干扰素,周围未感染的细胞感知后激活适当的细胞防御机制,以便消除病原体[17]。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FN-γ、IL-6、TNF-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FN-γ、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远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表明采取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的方式治疗炎症性肠病,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8]。

综上所述,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的效果良好,既能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又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提升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克罗恩肠病炎症性
无法进食、暴瘦腹泻……警惕“穿肠烂肚”的“绿色癌症”
克罗恩病一种消化道疾病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克罗恩病组织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